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段明是非之红楼梦 > 制度与资本主义萌芽

制度与资本主义萌芽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段明是非之红楼梦!

打赏制度在整个封建社会几乎一直存在,现在叫做小费,在许多地方依然存在并盛行。《红楼梦》里的打赏也贯穿每个人的生活之中。

最早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时候说,“那些门上人也未必肯去通报。没的去打嘴现世!”刘姥姥去了就先问周瑞家的,周瑞家无人把守,通过周瑞家的进入荣国府。

贾芸送海棠花时候,两个婆子抬了进去,袭人“走到自己房内秤了六钱银子封好,又拿了三百钱走来,都递与那两个婆子,道:“这银子赏那抬花来的小子们,这钱你们打酒吃罢。”

柳家的探望侄儿,她嫂子给她送了茯苓霜,并说道:“粤东的来拜,送了上头两小篓子茯苓霜。余外给了门上人一篓做门礼。”给贾政和贾赦家各一篓,给门上一篓。

写到丫头们的月钱,“佳蕙等八个小丫头,每月人各月钱五百”,抬花进来每人三百钱,这就是说,打赏虽然没有定例,但其实是价值不菲的,所谓的随便赏点,都并不少。

买丫头的钱都很少,10两银子左右,丫鬟们的月钱也不高,大丫鬟也就是一两银子,一年12两,十年120两。他们的工作也都不累,比如怡红院里本身就一个贾宝玉,事不多,分配了十几个丫鬟过去,花费也并不多,也就是说底薪非常低。有事用到的时候,才会赏银赏物。为了激起大家的做事积极性,甚至造成一定的竞争氛围,打赏制度就大行其道。办事的人打赏,事做得好了打赏。贾宝玉为大观园题匾额之后,小厮们把他随身配饰全部取走,就是索赏的,他们认为理所应当。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势力的社会环境,谁给的赏钱多,为谁服务更好。比如茯苓霜这事,既然如此珍贵,给门上别的东西不好吗?当然好,但是办事的人不这样想,因为是好东西,给你们主子的和给你们的一样,你们进去通报还不跑快点,说话还不殷勤点吗?真正送的礼不一定就是这摆在明面上的茯苓糕,这茯苓糕打着给贾政的名义,实际上就是给门上的人准备的。

要么给钱多,要么给的物丰厚,这样能享受最好的服务。相反的就是,贾迎春的饭是馊的,这也是柳家的做的,柳家的想让五儿去怡红院,对怡红院的丫头都是恭维的,伺候周到。除了司棋厉害,贾迎春的奶妈好赌,丫鬟婆子都看着贾迎春的一个月二两银子,贾迎春用不起人,也没钱打赏,自然无人跟她,也没人为她办事。邢轴烟穷的连外套都当掉了,就是被打赏给逼的。

给姑娘和公子月银,实际与他们的生活是一一对应的,有出处才给他们钱。这些钱是不足够嫁妆的。因为有相应的开支,主子们大多觉得手头紧张,囊中羞涩,贾宝玉多次表示自己没钱。袭人祭母时,麝月找到贾宝玉的钱,确实不多,贾宝玉也说自己屋里都是些摆设,实际可花销银两不多。因为前头有薛蟠杀人之类的事,估计从贾母到贾政、王夫人,都对贾宝玉的钱财是严管的,甚至趋向于钱紧,不允许乱花。

但是梨香院的戏子们不这样,他们在进入各院之前,应该是没有月银只有赏钱的。自家听戏,也要准备赏钱,带出去也一样。他们因为进出都是被带着的,贾探春说的“玩意儿”,所以只收赏钱,没有出去的钱,不花钱,自认为就非常有钱甚至高人一等了。芳官说到夏婆子的时候,就说她贪了他们许多钱,实际是说他们的钱都是夏婆子管着的。他们这些赏钱都是明着给的,他们心里都有数,因为不用花钱,有多少钱都会觉得是很多钱。也因为不拿月银,自认为不受拘束,只唱好戏得赏钱就行了,自然对谁都不服——没拿你们的钱,你们管不着。这就是为什么在大观园里,几个小戏子敢结成一伙,跟其他人对着干,敢一起跟赵姨娘对打。他们在心里上是把自己当半个主子的,就是贾府买了他们进来,他们都有卖身银子,但没有买去他们的时间,他们都没有月钱,他们是充分自由的。所以芳官骂赵姨娘,说:“我又不是姨娘家买的。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几。”

我们平时理解的奴才,都是秦汉时期的奴才,主子全权所有。其实从唐开始,就已经给了奴才许多权力,比如生命权,不允许无理由打杀自家奴隶。王勃被去官,就是因为杀了家奴。到了明清时期,家奴虽然仍然被控制,没有人权,但已经趋向于被钱财控制,而不是生下来就被人控制。买了人只是买了劳动力,甚至要求被当作儿孙看待,付出劳动就要支付金钱,按月或者按件。这也算是早期资本主义萌芽,以金钱来对劳动进行认定。

赵姨娘说:“好不好,他们是手足,都是一样的主子,哪里有你小看他的。”只这一句话,注定了这一群戏子的悲剧命运。他们跟婆子们闹,上面都可以不管,但是闹到贾环头上了,就像给贾迎春吃馊饭,肯定是要管的,就是贾探春说的“唇亡齿寒”。这是封建主义阶层、血缘、文化等与早期资本主义的冲突,封建社会当然是封建主义占主流,本身就是公私不分的,是感情以金钱论的。赵姨娘讲感情,芳官讲钱,贾环是亲生的,芳官是买的,在所有具有决定权的人眼里,包括下人们眼里,贾环跟芳官都是不一样“价钱”的,所以赵姨娘胜。

贾母、王夫人等对贾宝玉的纵容,是因为他们认为可以为贾宝玉兜底。贾芸见贾宝玉时候,专门提到贾芸的年龄,是说他们差了几岁,贾芸能出来做事,贾宝玉也可以接事了。也就是说,没有正当名义,贾母、王夫人和贾政也不能随便给贾宝玉赏赐,特别是钱财,就像现在不能无缘无故单单给某个人提了薪水一样,提薪要么是一起的,要么是升职。贾宝玉这样的正牌公子,屋里再多器物摆设,再值钱,都是不能拿出去当掉的。荣国府是贾宝玉的家,公私不分,在贾宝玉这里也需要按制度办事。

与之相对的,贾宝玉对晴雯、芳官等的纵容,却是把他们往死路上带。吃到好吃的给他们带回去,用着好的都分给他们;纵着他们无礼,与婆子们对着干;帮着隐瞒错处,整个大观园防火,贾宝玉帮藕官瞒着;让小姑娘们才能进屋、吹汤、照顾他,同时让小姑娘们都觉得自己比外边的婆子们高贵,甚至怡红院的丫鬟们都高人一等。胡医生给晴雯看病,以为是荣国府的小姐,说是丫鬟,开了方子,贾宝玉有限不够柔和,换了太医来瞧病。这一切如果都顺利地、好好地持续下去,那是没问题的。问题在于,整个荣国府养不了那么多人,不说盖了大观园,财物危机就在眼前,即使按着惯例贾宝玉娶妻之后,这些丫鬟也是要换一批的。贾宝玉心里是清楚的,他亲口对外说了要全部放他们出去。出去是什么样的情况,有几家能达到荣国府这样的标准的?更何况,被贾宝玉纵容着,他们都认为自己对的不行,在哪里都敢生事。只说晴雯,她也是被贾宝玉害死的,所以晴雯死后,回事的人说晴雯直着脖子叫了一晚上的老子娘,贾宝玉问有没有提到他,回话的人说没有。贾芸在贾宝玉跟前自称儿子,是说贾宝玉也明白这些道理,他知道身边的丫鬟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溺子如杀子,谁家父母长辈都不是贾宝玉这样对待自家亲人的——薛宝钗指责薛蟠,是连哭带诉的。

读者无法接受的是,晴雯这类被恩宠者,并没有产生平等观念,他们对待更下面的小丫鬟并不是贾宝玉对待他们的态度,因为他们是被区别对待的,所以他们也区别对待他人,比主子还像主子,抱团对付小红,不问缘由驱逐打骂坠儿,奴役和看不起婆子们等。晴雯出去之后,病卧在床,连个倒水的人都没有,晴雯不死就是多姑娘——无父无母好模样又不可能嫁到好人家。晴雯没有成为鸳鸯,她就必须嫁人。写晴雯之死,专门写了多姑娘,其实是写的多姑娘的往事。作者基本是明写的,贾宝玉直接害死了金钏、害死了晴雯,秦可卿之死跟他也有关系。

平儿被叫去处理春燕的事时,就说了院子里三四日出了八九件事,前面已经说了这些戏子从梨香院出来就很不安生,大多都是告这些戏子的。荣国府是贾政、贾赦他们的家,那不是公司,更不是法院,他们会容忍这些戏子们闹腾吗?谁会在乎他们有没有道理呢?全撵出去是肯定的。

贾府的财物管理制度,是建立在分财和分权基础上的,钱与权一一对应,无钱无财莫进来,也进不去。衣食住行,每一步每一环节,都建立在钱的基础上。只要有打赏制度,就肯定是看钱办事。几次提到门上的人,就是说从入口开始就是这样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