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JHC的万能宝典 > 茶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JHC的万能宝典!

这是一杯极其普通的绿茶,既没有珍贵的茶叶,又不是用珍贵的水泡制的,它是如此的普通,却引起了我的青睐。

把一把不珍贵的茶叶放在杯子里,再冲上不珍贵的水,一杯很普通的绿茶就诞生了。那一片片绿绿的茶叶悬浮在水面上,如同一个婴儿般蜷缩着。水还是白白的,未染上一点儿茶色。蜷缩着的茶叶漂浮在水面上,东游西荡,一片,慢悠悠地沉了下去,又一片,慢悠悠地,茶叶一片片陆陆续续慢悠悠地沉了下去:一片,轻飘飘地浮了上来,又一片轻飘飘地浮了上来,茶叶一片片陆陆续续轻飘飘地浮了上来……反复着,如同舞台上一个个身穿绿裙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帷幕落了下去,原来着已是压台戏,茶叶全部沉在了水底,不动了,累了,该休息休息了……水无意间已在之歌舞中被渲染了绿色的气氛,不再独守着自己的白色,一层层染上了热闹又不乏寂寞的茶色……

微风吹着,丝毫不影响我“品茶”的好心情,反倒为我送来了阵阵怡人的清香。那是茶独有的香气,清爽半又不缺乏浓郁,有花香的那份逼人又有树的那份清新,给人一种美好的奇妙的感觉,使人精神振奋。浓郁的茶色,清新的茶乡香,使我神游其中,眼前仿佛是一幅春日风情画,又似是一块集万绿于一身的翡翠,虽有斑斑点点的“瑕疵”,却更为这幅画、这块美玉添上了美妙的一笔。看着看着,我真不忍心去打破这份圆满,又被这诱人的茶色和茶香所诱惑着,最后终于“昧着良心”不由自主地偷喝了一口,浓郁的茶色,清新的茶香和美妙的茶味在口中回荡,好美!好香!好妙!我捧着茶杯开始慢慢地品茶,层层绿纱环绕着我们,似乎风也是绿的,飘来的茶香也是绿的了。小口小口地尝,越喝就越感到茶的神秘,茶的不可捉摸……在绿色的茶香中,我看着,闻着,喝着,脑海也开始浮想联翩了……

人生正如一杯茶,我们是茶水,也是茶叶。刚出生时的我们就像那刚冲泡的茶叶,蜷缩着身子,茶水是白的,那时的我们也就像一张纯洁的白纸,没有任何色彩。经过环境的影响,亲人的教育,我们逐渐舒展了四肢,学会了说话、走路、学习,茁壮成长着。还童心未泯的我们步入了社会,一个大染缸中,稚气的你被熏陶这,随时都可能被染上各种颜色,你要懂得接受,更要懂得拒绝。在人生中,我们又会像茶叶在水中沉浮不定般遭受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机会和幸运,不要以为如何都一样,你的人生如何,你的这杯茶如何,或是淡然无味,或是清香浓郁,或是甘甜,或是苦涩,全在你的一念之间。机会来临时,好好把握,不要让你回首昨天时无味可品,把机会变成自己的幸运,茶就会变得清香浓郁。甘甜的茶很少,人生也很难一帆风顺,但苦涩的茶也并非不是一杯好茶,它同样能使你回味无穷……一杯好茶多冲泡以后,味道也会渐渐流失,直到最后……当数十年后,你一次次品味人生时,味道也会渐渐流失,直到你与地长眠,不要让那时光空虚而过……

看着眼前这杯绿茶,一杯极为普通的绿茶,我从中品到了许多;这杯很普通的茶,我要使它更清香浓郁,更耐人寻味。

………………………………………………

拜访亲戚好友,总要沏上一杯茶。小时候,我总觉得有茶叶的茶太苦了;所以只喝白开水。现在就不同了,喜欢上了加上茶叶的茶。觉得一杯白开水对于新年里显得太单调乏味了。

加上茶叶的茶,茶里就有了一丝绿意,觉得很有新年色彩。渴不渴都要喝上几口。白开水是解渴,而茶是为了回味舌头上甘苦清甜的味道,也是为了温心。

一杯好茶,柔嫩翠翠,悬悬倒立,状似“雀舌”;明净无尘,碧绿透亮,轻呷一口,顿觉浓郁芬芳,鲜醇甘美,满口生津,浑身爽快。一杯太浓的茶,失去了茶的本味。淡的茶,芳香馥郁,清新扑鼻,才不失茶的本色。白开水,一饮而尽,为的是求畅快,解渴,如儿时的直爽,懵懂的人生。而一杯茶,是求慢慢的品味,细细的回味。

听说有一种茶叫做“童女参茶”。是用七岁童女手指采摘,用七岁童女手腕“杀青”,用七岁童女手心搓揉,然后用人参薄片把每片茶叶夹起来,再用七岁童女手掌在锅底运气压烤,压烤之时,手不离茶,茶不离锅。因它吸取了童女之精灵,吃了可以生津,润喉,解渴,提神,去腻,沁肺,健胃,通肠,顺气,活血,消疲,除病,延年益寿等功效。

可见此茶之珍贵。但我看,好茶不好茶,应该与七岁童女无关吧!难道还非得经七岁童女子之手才能酿造出好茶吗?一杯入口生津的好茶,其实并不注重这些。热闹,喜气洋溢的新年,喝茶只是图个气氛。满嘴油腻之时,肥头大耳之人,喝茶只是为了清清肠,健健胃,总是认为喝茶到底还是有点好处的。身在景色其佳,闲情雅致,心胸开阔,无悠,自然,闲情之人,才会认真的去品茶。并不注重什么好的茶叶,好的紫砂壶,好的井水。

他们只求身在繁市之中,心却在莲何之上;烦恼琐事尽抛其后,才算是真正的端起茶杯;不去理会,不去在意世俗的眼光,才算是喝下一杯纯净的好茶。林间小路,古道西风,山泉低呤,深山小屋;那意境正是呤诗作对,谈天说地,亭台楼阁,海阔天空。不免回到诗风醇正,对山而诗,对水而赞,对万物加以想象,对万景加以夸张。李白,杜甫,苏东坡等人;并不是嗜酒如命,如痴如醉。也是品茶邀月,伴茶赏花。那些有感概的诗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正是诗人对万象,包含着对茶的情怀。正是茶配合着诗人,而不是酒的刚烈,让他们夸张比喻,抒写情怀。茶的清神,茶的心境正让他们有如此美妙的心境,而不是酒的疯狂,酒的迷醉。

茶,始终是诗人最喜爱的,也是和诗人最谐调的。茶有着酒所没有的文气。岳阳楼阁,亭台楼阁之中,成群而坐,眺望江河,共论诗句,共赞歌赋。正是诗人在品茗阔论。而豪爽豪迈,豪情壮志,也并非出自酒的猛烈。正是古代诗人的形象,与茶才是完美和谐的。酒始终是山野村夫,打柴守猎的莽夫所乐道的,酒不离饭的。还哪有什么闲情与雅兴呢?

我虽然还品不出那种回归自然,沁人肺腑的境界,但以后我会仔细的去品味这杯生活之茶。

………………………………………………

酒使人糜烂,茶使人清醒,喝茶犹如品人生,先苦后甜,最后品尝出淡淡清香,令人回味无穷,茶道与棋道一样深不可测,捕风捉影,变化莫测。

茶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每天都在喝茶,家里来客人了,马上泡一尊好茶与客人品味,以表示对客人的款待。

小时候,见父亲总是在喝茶,那时候小而不懂,以为那是饮料,看父亲喝的津津有味,心里便不免困惑,便拿起一杯猛地喝了下去,哇!怎么这么苦!我赶紧和一杯清凉水,这下舒服多了,怎么这饮料跟药一样苦呢?父亲还喝的津津有味呢?

这不!父亲又拿起一杯,先闻然后再喝下去,看不出丝毫苦的表情,父亲对我说:“这杯相似饮料的是茶,还说道;喝茶就是要喝苦的,喝茶这可是一门富有哲理的必修课。煮茶最讲究是要用刚沸腾的水来煮,而这水要用纯净的水源与之匹配,才可以充分发挥茶的香醇,不同的茶有不同煮法。而茶的种类也是很多的譬如;红茶,普洱,铁观音,大红袍等,不同的茶品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茶都是由苦喝到纯甜,第一杯较浓,喝起来十分苦,第二杯较淡,第三杯就可以品出甜味了,你老爸我喝了十几年茶,到现在已经逐渐品尝出茶后的甜味了,你好好领悟吧。”

小学六年级自己成绩优异,每天悠哉悠哉的,母亲和疼爱我,事事为我着想,家务从来不让我做,我在家中的任务就是学习什么事都不管,那天父亲冲了一泡茶,叫我过来喝,我喝下后,除了苦没什么滋味了。

上了初中了,人越来越成熟了,听朋友说暑假要去打工,我那时觉得好奇,想想觉得好玩又用钱赚,何乐而不为呢?

便开始赚我人生的第一桶金!

暑假到了,我随朋友去找暑假工,庆幸的是我找到了,是做玩具的,那道也行,正求找玩具玩呢?便干了起来,原来是做玩具风扇,将风扇的零件组装起来,以前只知道玩具,还不知道里面的结构呢?看见老板对我们演示,不一会儿我们便会了。

第一天,我在那里组装的津津有味,突然老板过来了,检查我的成果,结果是大为失望,错漏百出,被批评一顿,老板一边帮我修改,一边对我说;做事情要认真,做事要严谨,要仔细,不求速度,保证质量,你看你这么弄,不但害了自己返工,还浪费时间,浪费金钱,下次要注意些,我听了暗暗许诺。

干了差不多一个多月的暑假工,感触极深,拿着我人生第一桶金,心里乐开了花,虽然这些钱不多,但是是我用劳动换来的,劳动致富说得果然不错。

这天父亲找我喝茶,我感觉我的味觉透过了茶的苦味,仔细品尝,好像还是有一丝丝甜味,原来,人生如茶,需要不断吃苦,锻炼,最后苦尽甘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个月,我得到不仅是钱,还是实践,对生活的实践,体验生活,适应社会。

就这样,茶一直伴我同行,教我如何体验人生百态,感悟人生真谛。

………………………………………………

一直想就“人走茶凉”之说发点议论,但心存顾虑,因为那时还在“台上”,怕遭“站着说话不腰疼”之讥。现在角色转换,到了“台下”,似乎可以“叟言无忌”了。

“人走茶凉”是对炎凉世态的一种艺术概括。特别是阿庆嫂的一句“人一走,茶就凉”唱开之后,经常被人用来慨叹有些领导干部离退之后处境的变化。常言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老同志们的感受当然是真实的,比如,过去家里门庭若市,现在车马稀少了;过去请示、汇报、问候的电话不绝于耳,现在可能几天听不到一次铃响了;过去邀请出席

各种庆典、宴会、研讨会、论证会的应接不暇,现在难得收到一份请柬了;过去生病住院,花篮、水果、营养品随着探望者纷至沓来,现在病房里变得冷冷清清了……凡此种种,抚今思昔,焉能无“人走茶凉”之叹!

然而。我倒认为,对于“人走茶凉”也需作一点具体分析,未可一概而论。“势利眼”者固然大有人在,但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我想说的是另外一些因素,如果不区别,就容易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陷入无穷的烦恼之中。

依我看来,“人走茶凉”其实是一种自然现象。何以见得?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曾有两个妙喻,原话记不准了,大意是说:友谊好比一壶开水,一旦离开炉子就逐渐凉下来了。朋友尚且如此,何况是一般的工作关系?在位时朝夕相处,自然交往频繁,离岗后相见日稀,没有那么多要事向你请示、商量,“茶”的降温便成为一种必然。如果哪位领导干部退下以后,依旧宾客盈门,酬酢不绝,倒有点反常了,对本人而言,也未必是件轻松愉快的事。再说你退下之后,当然比较清闲,而在位者工作都很忙,哪有那么多的时问老是向你嘘寒问暖?如果还期望人家“早请示,晚汇报”,未免有点近乎苛求。记得前几年有篇小说叫《电话》,写的是一位老首长离休后,因为每天再也接不到那么多的电话而闷闷不乐,日见消瘦。了解他心境的老伴只好偷偷关照旧部每天打个电话“汇报工作”。这样做了果然灵验,老首长恢复了奕奕神采,家庭里也重现融融气氛。这样的人为“保温”又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领导干部离退休之后,某些待遇或礼遇确与在位时有某种反差。我觉得这也正常。一视同仁不等于不分轩轾。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汉代大将军李广,在位时声名显赫,退役之后,有一天出城喝酒,回城时天色已晚,城门紧闭。扈从喊话要求打开城门,说是“故将军李广”回来了,不料城门官偏不买账,回话说:“今将军尚不得夜行,况乃故也!”把李广气得够呛,后来李广被重新起用,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那位势利的(也许是很坚持原则的)城门官给宰了。我看这位大将军的器量未免太窄了些,故将军就是故将军,硬要和今将军攀比,岂非自寻烦恼!

我还有一个看法:茶的保温是个双向问题,要靠双方努力。俗话说得好“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我见过一位老同志,退下以后,始终如一地热情支持,帮助在位者的工作,结果“茶”不但不凉,反而更热了。这虽属特例,也给人启发。

有位年轻同志,在我“下岗”之前向我诚挚表示:请您放心,我决不会“人走茶凉”的。我当即口占一首打油诗相赠:

人走自然茶就凉,

不凉反而不正常,

只要留得真情在,

纵然成冰又何妨?

………………………………………………

每个国家的文化都不同,故才有文化大家庭。

坐在窗边,手里的茶盖撵着茶叶,声音清脆又有节奏。朋友告诉我,这种红茶要先醒一遍,刚泡出来的茶汤不得喝,等到第二次注水时,要迅速出茶汤,这样香气便保留了。他还告诉我,泡红茶的时候要把壶嘴提高,让水流像一条线一样从上到下沿着一侧灌下来,使茶叶在杯中翻滚。

我学着他那一丝不苟的样子,拿起茶壶高高地将热水斟下去,但只怪那手法不好,滴了三条水柱,只有一条是砸进碗里的,要么就是落在茶几上,溅起一阵水花;要么就是沿着杯子的外壁往我这流,就像那个平抛运动的轨一样,湿了我的衣服。但,即使是这样,茶的香气也丰盈了上来,就在热水触碰到茶盏的那一瞬间,随着微风,漫入鼻腔,令人未尝其味,先醉其香。托着茶荷,看着里面干瘪的茶叶,仿佛融合了千古古人的智慧。啊,伟大而智慧的祖先呵,怎么就发现了这么好喝的饮料呢?

遥想起传说时代,神农尝百草,就这么着就找到了百毒之解药——茶,法文中叫做thé。法国人也对茶给予高度的赞赏,不然那伯爵红茶又是如何来的呢?那时的茶叶作草药,含在嘴中,嚼上一会,便可清热解毒。后来就逐渐的转成了炒菜,加点油盐入味些,又不失清香,淡淡地从碟子里飘了出来。再后来,宋朝时,人们把茶叶磨成粉,在粉上作画,点、提、撇、捺,一勾一画都绣在茶粉上,矫若飞鹤,直窜云霄。现在,人们开始用茶叶来泡着,或是煮着,茶汤也是成为了一道饮品,一笔中国的传统风景。

除茶之外,我最喜欢的无疑是咖啡了。咖啡如今已不再是提拉壶冲出来的饮料,而是一种品行,一种习惯,一种集万千浓香于一杯的饮料。摘下来的咖啡豆经过发酵之后,独特的摩卡香味便沿着咖啡豆的那一那“刀疤”溢出来,令人如大食红酒一般陶醉,只是这时的咖啡还是莫要喝的,即使拿1000摄氏度的开水也泡不开咖啡豆的呀。

咖啡,自然有它的道理。粗细不可过,细了滤网当然没什么作用了,粗了,却是味道出不来,一般的,五六度的咖啡即可。开水才能将其的口感润色出来。

当然,咖啡是法国人的一种爱好,他们最过惬意的时候就是倚在椅子上,右手拿着咖啡,左手翻着报纸,时不时敏一小口,尽管苦涩,但也是一种风趣。

法国人的交流,打招呼似乎确实是这样的,若是在糕点店相遇,要么一坐一站,手里端着咖啡,腿上放着一本书。噫!无疑不是一种惬意的姿势,我心之向往亦就是这般。

早上,去学校前,我总是要带一杯浓香的咖啡,这也置于我于清醒之中,下午亦是很困的,so,茶便成了我忠实的伴侣,冒着清香。

所谓上午咖啡,下午茶。这样的日子,又如何不好呢?

………………………………………………

不经苦,何来甜。

——题记

人生若茶,生活似水,水能让茶由苦变甜,生活的磨砺能使人超越苦难而尝到幸福的甜蜜。一念苦,一念甜,转个念就是希望。

浮生若茶,甘苦一念。

茶,甜藏于苦中,苦酝酿着甜,人生如是。是苦是甜,自己知道,却也未必知道。你知道的,只是当下的感受,却未必看得见下一刻的转变。

茶叶因为沉浮才释放了本身深蕴的清香,而生命,也只有遭遇一次次挫折和坎坷,才会激发出人生那脉脉幽香。那些不经风雨的人,就像温水沏的茶叶,只在生活表面漂浮,根本浸泡不出生命的芳香。

浮生若茶,甘苦一念。甘甜藏于苦中,苦中酝酿着甜,人生如是。是苦是甜,你知道的,只是当下的感受,却未必看得见下一刻的转变。人生若茶,生活似水,水能让茶由苦变甜,生活的磨砺能使人超越苦难而尝到幸福的甜蜜。不经苦,何来甜。一念苦,一念甜,转个念就是希望。

浮生若茶。正如歌里唱的那样:“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也许,只有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挫败,像茶叶一样经得起炽热的沸水,才能释放生命本身所深蕴的内涵和力量。要真正理解禅茶一味,全靠自己去体会。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实践去感受。也可以通过对茶诗、禅画去欣赏来玩味。

当你能够忘记你的过去,看重你的现在,乐观你的未来时,你就站在了生活的最高处。当你明白成功不会显赫你,失败不会击垮你,平淡不会淹没你时,你就站在了生命的最高处。

当你修炼到足以包容所有生活的不快,专注于自身的责任而不是利益时,你就站在了精神的最高处。

………………………………………………

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茶,国人对其钟爱有加。非独凡夫俗子手不离茶,文人雅士品更是品饮赏玩,品饮之不足,便赏玩,赏玩之不足,便吟诵。于是,散发着茶之清香的诗词歌赋,像茶叶一样,多不胜撷,饮之读之,唇齿生香。

早在公元758年左右,世界上就诞生了最早的一卷茶叶专著------《茶经》。《茶经》的问世,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将对茶叶的论述提升到“经”的高度,足以证明国人对茶的青睐。《茶经》的作者陆羽,也就有了“茶圣”之称。他在《茶经》的开篇就点明:“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种青睐,不仅体现在对茶的种植栽培,更体现在对茶叶的冲泡及感受上。同时期的诗人卢仝,曾经得到好朋友所赠送的新茶,他一时茶瘾大发,连饮七碗,结果诗兴也大发,遂作《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将每饮一碗茶水的不同感受,逐一写出,今天读来,依旧妙趣横生。“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这首诗,写尽饮茶的畅快,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成语,两腋生风。这哪里是饮茶,纯粹是食用仙丹啊。这倒真验证了诗人陆游的一句诗:“九转金丹太多事,服水自可追飞仙。”服水尚且如此,还用说饮茶吗?

茶,让诗人诗意大发的同时,也能激发起诗人的无限童趣。与白居易齐名的大诗人元稹,就写过一首宝塔诗《一字至七字诗——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这首诗,从首句(标题)到末句,依次是一到七字。点明题意后,从茶的形状写到人们对她的喜爱,从她的制作过程写到冲泡后的色泽,再写以茶邀明月对朝霞,最后突出饮茶后的功效。仅仅看看这首诗的样式,也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普通人没有这般高妙的才华,不过,他们也不会轻易放过以茶养性的机遇。时至今日,村头巷尾,许多人手捧一只茶壶或茶杯,古朴一点的壶盖与杯盖上,常常刻有五个字:“可以清心也。”不要小看了这五个字,它的巧妙之处在于,随便从哪一个字读起,都能读得通读得顺,读得有韵味。

这些享受与癖好,落魄文人也只能可望而不可及了。名落孙山的命运,让他们从风花雪月虚无回归到柴米油盐的实在。据说当年有一落第秀才,遥想起当年的风华正茂,不禁悲从中来:“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样样皆不差。如今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相同际遇的人,读之必然叹息连连。

女性也饮茶,只是,她们在饮茶时,则多了一份拘谨。《红楼梦》的第25回中,王熙凤拿林黛玉开涮:“喝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茶,何以与媳妇相提并论了呢?原来,茶,不便移植,而是落地生根,因此,过去将其视为女性忠贞不二的化身。旧时女方去男方家相亲,是不能轻易喝下对方所冲泡的茶的。有人据此来推论出林黛玉其实早就有了与宝钗共守宝玉的心思,这是因为,《红楼梦》的第62回中提到,林黛玉竟然喝下了薛宝钗喝过一口的茶水。这推论我们显然不能接受,不过,也还真有些道理,否则,以林黛玉的冰清玉洁,她怎么能喝别人喝过的茶水?现在的女性哪讲究这些,她们要么不喝茶,即使喝,也是冰红茶之类,至于那些繁文缛节,统统不理会,更不知道。特别是采茶姑娘们,她们身背茶篓,在茶地中飞蝶穿花一般采茶,本身就是一幅秀色可餐的图画。“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上了一点年纪的人,看到这几句,可能都会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当年的《采茶舞曲》实在是太流行了。这首采茶舞曲保持了民间采茶歌舞的基本风格,采用传统的民族调式,又有调式交替的素材,曲调欢快、跳跃,再现了采茶姑娘青春焕发的风貌。1987年,《采茶舞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作为亚太地区优秀民族歌舞保存起来,并被推荐为这一地区的音乐教材。这是中国历代茶歌茶舞至今得到的最高荣誉。

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茶,国人钟爱有加。品饮之余,赏玩。赏玩之余,吟诵。吟诵之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

很喜欢喝茶。喜欢茶的苦涩清香,喜欢茶艺的精致有序。

忘记了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喝茶的了。好像是去年某天,朋友给了我一个茶包,我用水一泡,尝着感觉还挺好喝。于是喝茶就成了我的爱好之一。

我仍是高中生,喝不起好的茶叶的。去哪里搞茶叶呢?楼下蜜雪冰城卖的茶包,十块钱一袋,一袋七个茶包,物美价廉。也有盒装的,同样是十块钱,但一盒只有五包,不过每包里加了几块冰糖。但我还是喜欢袋装的,数量多倒是其次,主要是不喜欢太甜的茶。

我喝茶大部分都是在学校,大多时候都是自习课。教室前面有快壶,还有免费的桶装矿泉水。想喝茶时,用快壶接点矿泉水,烧上一壶;等到水开时,将茶包放入杯中,等待两分钟让水温稍降,再向杯里倒水。刚开始喝茶我都把水杯倒满,可喝茶久的日子了,就会感觉倒满水太多了,过于寡淡。于是再泡茶只将水倒至三分之二处。

茶既泡好,就要开始享用了。我虽无茶壶,却买了一个茶盅。将茶盅出,斟至四分之三处。放下杯,端起茶盅,向茶面上轻吹两口气,微抿一口,感受着茶的清香。这第一泡,味道是最浓郁的。一小口,一小口,一盅茶很快就喝完,真是沁人心脾!叫人无法抗拒第二盅的诱惑。于是又斟起第二盅。如此一来,一杯茶也很快就喝完了。

但是我往往不会把一杯茶都喝光,而是留三分之一茶汤,接着往里续水。一个茶包,一般可以泡三泡,而我最喜欢第二泡。第二泡茶,苦涩的味道淡了许多,但清香却是几乎一点没少。一盅下肚,真让人神清气爽。第三泡就很有些寡淡无味了,几乎与开水没啥区别,只是在口中临咽下去时,还能尝出茶的味道。

偶尔我也会从母亲那里“偷”一点好茶叶,大多是碧螺春。刚开始喝,只是感觉碧螺春比普通茶包好,却说不出好在哪。“偷”的次数多了,慢慢也尝出来了:普通茶包味道随着泡数的增加而降低;而碧螺春等好茶,虽然第一泡第二泡的味道没有普通茶包浓郁,但是茶香可以存在很长时间,不仅泡三泡,五泡都可以。

吃完晚饭,在楼下蜜雪冰城买上一包“雪梨四季春”,回到学校上晚自习;等到有些困的时候,便泡上一杯茶,轻轻一抿,口齿留香,很是提神。不禁让人感叹:喝茶多事一件美事啊!

受我的影响,同桌也开始喝茶,我俩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茶友”。每当自习课学不下去之时,我俩便各泡一杯茶,摆出茶盅,对案齐眉,一饮而尽。再斟,却不着急喝,而是打开话匣子,畅谈人生。一杯茶下来,真是有所收获。

茶丰富了我的生活,我爱喝茶。

………………………………………………

回想以前,往事又出现在脑海中。阳台上的几株菊花已经干了,我拿着袋子,将那些菊花装进袋里,虽然干了,但香气不减。啊,菊花不是可以泡茶吗?

记得以前,竹怡妈妈买了一些晒干的菊花后,在某一天的晚上,把菊花洗好,烧一壶水,随后把洗好的菊花放进去,放点蜂蜜,还放了什么我也记不清了。泡好后,竹怡妈妈会叫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品尝菊花茶。那时别提有多开心了,我们自己拿好杯子,然后自己倒茶,大人围着桌子坐着,谈论他们的趣事,我和竹怡有时会站在客厅聊天,有时会在阳台上聊天。聊天那会真的特别开心,因为一天下来,也会有不少的趣事,那些趣事铭记在心里,等待着一个人的出现,然分享给他/她。更开心的是坐在阳台上,品着茶,听大人聊天。我和竹怡都知道,自己的父母喜欢说自己的缺点,所以啊听他们聊天肯定很好玩。竹怡的妈妈总是把竹怡说的好差,我的妈妈总是把我说的好差,所以我们听到对方妈妈谈论对方时都会笑出声。

回想那时的明月那么亮,那壶菊花茶那么甜,对方的笑容是那么灿烂,家长虽然在说孩子的缺点,但他们笑得比谁都开心。楼下摩托车驶过,院子里的一户人家在吵架,有一位老人走了,是谁拿起话筒在唱歌?外婆家的狗又叫了,外婆又把声音调大了,可是,谁也阴止不了这屋里的笑声。

菊花茶的清香,走廊花朵的飘香,还有屋里悦耳的笑声,以及电视机里人物对话的声音,我一个忘不了,也不想忘。令我难忘的是那壶甜甜的菊花茶,还有屋里回荡的笑声。

………………………………………………

左转的路口茶香依旧,街角的公园,树叶又掉了,上一个冬天明明还没走多久。城市太拥挤,堆满城市的嚣闹和俗子的叹息。仿佛再无容身之地,唯一想到的立足之所,只有那里。

旧时的记忆好像是许久前用过的留声机,倒放时,每每夹着几丝杂音。只是隐约记着,那儿门上挂着串风铃,有风吹过便发出悦耳的声音,很轻。走着走着,它似乎近了,回头,才发现这陌生而又熟悉的木屋就在身后。竹匾上的字历经风风雨雨,早已磨平,不知上面刻着什么,只是隐约记着,很美。

木屋的主人是位中年女子,总系着浅色的围裙,一副温柔的样子。屋中的灯也如她人一般,是柔软的橘色,似缎带,覆在木板地上、书架上、桌上。点了杯茶,寻了张桌椅坐下,找本书,走进自己的世界。

书读罢,看对面多了位小哥,被雨打湿的刘海盖在额上,主人拿着条毛巾准备递给他。这才发觉雨开始下了。透过窗子向外看,水泥地上积起水洼,雨一点一点地落下,或打出些许透明的泡泡在顷刻间破裂,或就沉寂在水中,不再有生息。只有在雨中,心才会静些罢。

一个小孩儿在雨中跑着跑着,被石子儿绊着摔了一跤,哭了起来,也许是摔得太结实,有点痛了。主人寻声出门,费力地把孩子抱进小屋。这还是一条繁丽的街,道上人群打着伞,熙熙攘攘,商贩们的吆喝此起彼伏。除了这件小屋的主人,谁又曾为这孩子的哭泣停留。

木屋不尚宽敞,但多容下一个小孩儿,足矣。主人拿着毛巾擦着他的脸,拭去了雨水和泪水,又不知从何处拿出电风吹,轻轻地把他稍长的黑发吹干。那小孩也不哭了,呆呆的,只是站着。大概无人知晓,这位穿着浅色围裙的木屋主人,在他心中最柔软的地方种下了什么。门外风铃一直响着,在雨点滴答声中响着,在书中响着。木屋仿佛与外隔绝,阻断了街上人车的喧嚣吵闹,小孩儿坐在椅子上,专心地读着图画书。孩子的母亲走进木屋,焦急的问主人有没有看见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儿。主人笑着指指小孩,女子喜极而泣,连道感谢,带着没反应过来的小孩儿走了。

自此,那小孩儿每每幼儿园放学,背个小书包便来这儿看书,父母也不反对,乐呵呵地答应。这木屋似乎成了他所知道的最安静的地方——里面的人个个脸上都有着温和的笑,这便是陶潜笔下的“桃花源”吧。之后搬家,木屋也就不常去了。十年了,如今这繁华街市已成为人们口中的“老街”,许多曾经所熟悉的,早便人走茶凉。这街边的木屋却不然,历经风雨,屹然不动。木屋主人,她仍系着浅色围裙,和蔼地笑着。

猛然发现自己的思绪以不知飘到何处。桌上的热茶虽未凉,却也只剩下点余温。在大雨中初识这个木屋的爱哭小孩,不正是我吗?浅色围裙的身影不快地在书架中穿梭,一股暖流涌上心头。看天色已晚,不和主人叙了,与她告别,便走。

街道的灯亮了,点点萤黄色的光。夜幕他举着把银色镰刀,身上,还跳动着几只发着光的精灵。心中的种子不知不觉地发芽了,稚嫩的叶子引着阵冲动,似乎想要把剑,划破这夜幕,看这背后,究竟有何世态炎凉,让那些美好的事物褪色,不再当初。

浅色围裙的身影,似人间须臾闪过的几颗星星。闪耀着,坚守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