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唯有岁月不回头 > 第二十七章:有为少年

第二十七章:有为少年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唯有岁月不回头!

张致出生在宜田船务局职工大院,他的父母都是船务技术人员。许楠也是船务局子弟,和张致从小就是邻居。根据许楠的描述,张致父母是恢复高考后首届大学生,宜田市船务技术骨干,专业能力非常强,为人谦和本分,淡泊名利,几乎从不在仕途政治上用巧钻营,虽然省里、市里的业务评奖得了一堆,可论头衔、地位,只能用普普通通来形容。张致本人在小时候并未显示出过人的才能,他的父母也没有时间、精力和金钱去设计规划他的成长之路。两岁的时候,张致就被托付给了船务子弟托儿所,从此在船务子弟教育体系中一直读到初中毕业。他几乎没在校内课程与考试中花几分正经精力,总是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大把的时间一半用来探索他爸妈整箱的书籍和图纸,另一半则挥洒在篮球场上。除此之外,他更喜欢跟着爸爸来到船舱里,来到甲板上,听爸爸讲船舱里的每一处机关,看爸爸指明风的方向。

不过,在张致初三的时候,他意识到,船务局是没有能力办一所高中的——再不好好准备中考,他就真的没学上了。于是,经过一年自觉、认真的学习,张致以宜田市第十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宜田七中,也是宜田唯一一个物理得了满分的考生。

宜田,这个江边的内陆八线城市,好山好水,很土很穷。宜田市民淳朴勤劳,踏实本分。大家知道除了远在首都的燕园和水木,国外,尤其是大洋彼岸的美国,还有好几所很好的大学。然而,在大多数宜田人心目中,只有通过高考进入一个国内的好大学,才有资格考虑去国外的洋学校深造。在张致之前,几乎从来没人想过宜田市的孩子可以参加美国高考,申请美国大学,更没人知道具体该怎么做。

可是,没有人走得路,并不代表到达不了远方。

高二升高三的暑假,张致参加了全国高中生物理竞赛,不仅得了一等奖,还熟识了省城乃至全国名校的老师和赛友。在比赛过程中,张致了解到在物理学领域,美国平均教研水平要高出国内很多。他还得知,近年来,国内数学和物理竞赛的获奖者很受美国高校欢迎,更通过父亲的老同学结识了好几个美国常春藤院校毕业的学哥学姐。于是,张致萌生了出国的念头。

张致不是一时兴起、心血来潮。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几乎把美国前二十名高校的历史、区位、强项、招生流程及偏好等等研究了个遍;他还通过请教学哥学姐的申请经验与学习体会,系统、客观地总结了自身优势、劣势,深刻地分析了自己的专业偏好与天赋倾向——这样过了三个月,他不声不响地突击参加了托福和sat考试,向精挑细选的七所高校递交了申请。接下来,他一如既往地在七中上课、考试,和萧梓舟一起发起了给困难学生的捐款,除了请班主任袁承乐、主课老师柏常青和校长姚俊峰为他写推荐信,去教务处开成绩证明,七中几乎没人知道张致做了些什么。又过了两个月,临近新年的北风吹来了这个冬天的最后也是最猛烈的一波寒冷,明朗的空气预示着新春的到来——张致在一个清晨的早读课间收到了从美国费城寄来的录取信。

七中乃至整个宜田市为之轰动,不久张致便登上了《宜田日报》的头版。作为宜田有史以来第一个被美国名校录取的高中生,作为土生土长的宜田人,张致和父母收到了各类邀请——市领导为他们安排报告会;省级新闻媒体请他们分享心得;还有七中请他做一场经验分享……不过这些都被张致婉拒了。他依旧在七中上课、考试,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还要继续参加高考一样。

关于出国,张致十分沉默,以上这一切都是许楠综合了船务系统内部的各种八卦信息之后描绘给沈若乔和其他同学的。

沈爸爸曾经在《宜田日报》工作,这一段时间见七中才子接连登上头版,不如感叹地说:“这两个孩子,都是品学兼优,一个阳光帅气,一个深沉从容,真真是年少有为!”说完便笑意盈盈地看着两个女儿。

若乔终于想起了张致,想起了她还未解的疑惑——张致为何会出现在江盛妈妈的病房?又为何好像十分熟悉自己?她和张致还在其他什么地方见过吗?若乔真的没有印象了,她只依稀记得,不论是在江盛妈妈病房里,还是高一那年冬天考场外高谈阔论美国金融危机,张致好像都是双手插在裤兜里,舒舒服的姿势。

“我还没有来得及认识这个人,他便要走了。”最开始,若乔心中是这样的念头,有些失落。接着想,美国——若乔只有看电影、听音乐和看篮球赛时才觉得这个国家和自己有些关联,她简单的大脑从来没有将自己真实的人生与这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牵扯上关系——毕竟,小小的宜田,怎么可能有人去的了美国呢?然而,如今就在宜田,在她认识的人当中,有人落成了这件几乎不可能的事,若乔不得不佩服。可是,再接着,是惭愧带来的否认。若乔想到,既然宜田有人完成了这件事,说明“小小的宜田”并不是导致宏大目标无法达成的原因,真真是事在人为,只是这个人不是她而已。

若乔对张致本身的印象再一次被冲刷淡忘,她在自我否认的情绪包围下陷入了反思,又似乎在反思中找到了动力与希望。在冬天的严寒达到鼎盛的时候,七中一场热闹的学生活动用温暖调动了她对于生活的积极性;在这暖意还未落幕,一个有为少年又点燃一把探索的火炬,照亮人生可能性的无限集。若乔这才感受到这个干涩的冬天快要过去,新年临近,春日不远,她期待被点燃的动力与希望能永远在她空荡荡的心中升腾、飞翔、扎根、生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