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机生人 > 第二十二章 自然人的程序化

第二十二章 自然人的程序化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机生人!

六字哥继续看纪录片《人类的最后归宿》的第四集《自然人的程序化》。

纪录片过半了,终于涉及到了自然人精神程序化的内容。

这集剩下的部分先是讲述将自然人精神程序化的好处。讲到其优势,不得不和机械化这条路径来作对比,所以这集纪录片会用那么大篇幅先贬低机械化自然人的发展路径,这么长的铺垫都是为主旨服务的,并不浪费,也不跑题。

至于程序化自然人的优点具体是些什么,都是对照这集纪录片吐槽机械化自然人的部分来说的。程序化自然人不用维护剩下的肌体,不用担心大脑这些器官的腐烂。

特别是程序化的电子精神以电子信号状态操控任意智能机器,这比把机器安装在**上强太多,可操作性也强很多,要做的就是实现精神程序化。

机械化的自然人可操控的机器就是安装在自己“身上”的那些,当安装的机器比自然人肌体还多时,就会出现伦理问题——“是往肉里组装机器,还是往机器堆里塞肉”。这里有回顾了一下纪录片第二集里的伦理内容,这部纪录片拍四集,前面几集都是有目的、有用的,前几集不只是叙事。

这集剩下的部分不多了,这才涉及六字哥真正关心的内容——自然人是怎么智能化的。

对于程序化自然人精神的介绍,只是简单的介绍,说的不深入。限于纪录片剩下的篇幅来说,也只能是简单说说了。但对于六字哥来说,他就是为了知道这一点才翻看这部纪录片的,他也只是要简单了解,不奢求深入学习,一深入就怕听不懂了。

新兴文明社会里的自然人一生时间内都会使用手环这些智能设备,这些智能设备记录下了关于使用人的海量信息。当一个自然人寿终正寝后,这些海量的信息经过处理,给一个人工智能(智能程序)学习,那样这个智能程序就会根据这些海量数据产生一定的风格。

比如说,手环记录了某个人平时爱看什么视频,数据量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显示出这个人的观看习惯,审美风格等等人格特征。对于智能程序来说,只要知道一个人在某特定环境下的选择,就掌握了这个人。

如果一个智能程序掌握了某个人,那么这个智能程序就能准确的扮演这个人,或者说代替这个人……

纪录片到这里总结道,自然人的程序化简单说就是将特定的人先数据化,把一个自然人变成海量数据,接着用这些数据赋予某个智能程序人格,拥有这个特定人格的智能程序就是程序化后的自然人。

“这样程序化后的自然人不就是变成智能程序了,重要的是,那个自然人该死的话……不还是死了,对自然人个体自己来说没实现永生呀!”六字哥发出疑问,但这不是互动视频,纪录片没有回复,而且此时该集纪录片的时长已经只剩一点点了。

六字哥希望剩下的一点时长能涉及自己的疑问。

最后纪录片对比了自然人发展路径,总结出程序化自然人是最佳的选择。回避了六字哥的疑问。这就是单向信息输出的好处,不接受疑问,不提供问询,不会尴尬。在新兴文明即使有在先进的互动交流模式,也不会威胁到单方向信息输出形式的存在。

六字哥的那个疑问越发困扰着他——“那样的程序化之后还是人吗?是智能程序了吧!”

而且过了一段时间,六字哥的疑问困惑越来越多——“如果某个自然人在还未死亡的时候,他的后台数据就被程序化为某个智能程序,那么这个自然人该怎么面对拥有他人格的智能程序?该人格应该归属于谁?”

“这不就是自然人和智能程序的矛盾激发源吗?”六字哥觉得自然人程序化会是制造麻烦的中心,这个麻烦会困扰自然人和智能程序。

六字哥想看看这不纪录片之后是怎么说的,能否解决自己的困惑。结果发现纪录片目前只有四集,本来想继续发行几集的,但停留在四集状态,这已经是一部几十年前的老片子了。六字哥的直觉告诉他,这片子结构诡异,不像是完整的,三集半都不正面涉及程序化自然人,却最终是站台程序化自然人。用三集半的内容烘托半集内容,难道真不考虑出后续剧集?

最后整部纪录片都让六字哥感到困惑。整部纪录片好像就是为了贬低机械化自然人,推崇程序化自然人的。而且纪录片了一闪而过的说过一嘴,自然人追求长生不老,字面意义的长生不老,保护好自然人肌体,维护年轻状态,不也是逃脱死亡、虚无吗?这点怎么后面就不提了。

六字哥想倾诉自己的困惑,他找到了大野豹。

大野豹听了六字哥长篇大论的诉说、了解了他的每一个困惑,淡淡地回了一句:“你是不是就只是看了一部纪录片,而且这一部纪录片的四集还没看完全?”

“是的,就看这一部《人类的最后归宿》。”

“每部纪录片都有自己的观点,这观点是怎么来的……说来话长。反正谁能提供摄制人员……怎么说呢?简单说摄制人员和谁好,就说些大家都喜欢的观点……你明白了吧。”

“那别的纪录片有不同的观点呗?”

“别的摄制人员有别的朋友,自然就会有不同的观点。团队不同,观点不同。”

“那样说,也应该有支持机械化自然人的……”

“支持什么的都会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