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逐北鹿 > 第二十一章 涌动

第二十一章 涌动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逐北鹿!

北地常年风沙漫天烈日当空。生活在这里的人也因此大多皮肤黝黑,粗糙。中年武将早已习惯了这一切,眼见风沙再度袭来他提起灰黑色面巾遮住大半张脸只露出一双眼眸,四下看了看后领着着神色难看至极的老迈户曹史走到一处背风的屋墙后。随即他指着已是响起丝竹弦乐之音的镇将府道:“虽说自蠕蠕可汗阿那瓌入境劫掠以来,边关军镇十之七八遭之为祸,可绝然没有像我等这般狼狈者!如若真如这位所想所做……哼,待到春来镇中定然伏尸满地,没有镇户营户屯田作备这军镇也是名存实亡。到时朝廷问责我等又该如何?”林朗听得此言神情一变再变,明暗不定。他自是明白其中厉害,知晓跟前的将领所言非虚。见此情形刘姓武将明白自己距离说服这位民政老吏只差一步,于是他索性再添上一把火。“咱们这位于将主身份显贵可谓人尽皆知,昔年哪怕意图作乱宫中可最终不但毫发无损,只被贬为征虏将军,还来做了沃野镇都大将,位比一州刺史!其父太尉公于烈门生故旧满朝堂,其兄于忠更是曾权倾朝野……”“朝廷追责,他至多是从镇将再被贬为戍主,仍旧堪比郡守。”说到这他刻意顿了顿:“可你我二人呢?”“我已是早有进言,可……”“那就换个办法!!”“你…你想怎么做……”“高阙戍有一人唤作破六韩拔陵,向来大胆妄为行事无所顾忌,可令其误入将府……届时镇内必定大乱,再有你我出面收拾乱局即可。”刘姓武将细细讲来,户曹史则是满脸震惊:“此是匈奴人,将军可有办法使其听令。”“哈,林大人竟是忘了本将姓刘吗?”……魏晋以来,华夏乱象不断,似州牧刺史这般人物凡受朝堂信任,或本身势力雄厚者往往同时身兼军职,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北疆各边镇镇将亦是如此。就张宁而言,身为武卫将军、怀荒镇将,他已有开府之权,麾下军政班子自是有着一套。按魏制,军府属官有长史、司马、谘议参军、录事参军、功曹参军等,政务属官有别驾、从事史、主簿、记室从事、法曹从事、户曹从事等。边镇衰败已久,这套军政体系七零八落,不复盛况。反倒是镇军之中军官多不胜数,臃肿不堪。显然想发财还得是喝兵血,何况元魏盛行营户制度,凡是曾反叛失败或是敌对部落国家的俘虏大多都会被发配军中充为营户。这些人不隶属于地方郡县,不向朝廷纳税服役,只为军中的军官将校们服役,或耕种田地或放牧牲畜,如同私人财产。因而张宁深知要想重新建立自己在怀荒镇的有效统治,任命官吏恢复体系是必不可少的。一念及此他冲正候在跟前的记室从事笑道:“吴大人,不必如此拘束,本将召你实乃是有些事务颇为不解,还得吴大人不吝解惑才是。”记室从事不答,只是将身子躬得更深了些。见其不答,张宁眯眼盯着这位年近花甲的老吏,心中不免警惕。魏立以来各州镇所设记室皆司职掌章表书记文檄,简而言之做的就是起草文檄,书表一类的事务,并不如何惹眼。身为怀荒镇的记室从事,品级近乎不入流的吴之甫却能在有一番作为,如何不令他多上一分戒备和看重呢。“吴大人可知我怀荒为何颓弊至此,以至被蠕蠕所欺。”“唔……”吴之甫沉吟片刻,试探道:“此当蠕蠕背盟南下,我镇将士无备所致。”张宁轻笑一声,这位从事大人倒也滑头。可这哪儿他想听到的?“吴大人莫要诓骗本将,倘若放在二十年前,即便蠕蠕骤然寇边又岂能如入无人之境般直驱城下?吴大人以如此荒唐言辞搪塞,莫非是把本将视作三岁稚子么?亦或是说吴大人心头真就是做这般天真之想,只以为我大魏镇军仍旧是无敌之师,顷刻便可横扫草原?”张宁活动下了身子,可接下来的动作却是完全出乎了吴之甫的意料。他竟是走到吴之甫跟前蹲下,饶有兴致地打量起了这位仍保持着躬身姿态的老吏。感受着充满审视的目光,额头已是渗出不少汗水的吴之甫心中暗暗叫苦。哪儿想得到这位年轻镇将竟会在坠马后性情大变。犀利言辞间那咄咄逼人的姿态,又岂是自己这一届老吏能承受得了的呢?吴之甫心头长叹一声,抬起头来苦笑道:“将主何必如此,下官不过一搓尔小吏,仅是分内职事已是常常穷于筹策,又怎知…怎知……”他嘴角蠕动,再三犹豫终究是没说出后面的话来。直到此时张宁方才看清其面容,这是一位已在怀荒蹉跎数十载的老吏,面容衰败,两鬓皆白,十指因常年执笔而呈现出异常的弯曲,这与昨晚那名慈眉善目,率先与自己搭话的老吏截然不同。在自己的逼视下此人已是汗流浃背,再瞧其举手投足间的做派,其谨小慎微的性子可见一斑。这样的人用以呵斥,或许能有奇效。“怎知?依本将看只怕是怎敢罢!”张宁半真半假呵斥道:“中年以来,有司乖时,号曰府户,役同厮养,官婚班齿,致失清流。我怀荒遂因此与朝堂隔绝!然则我等身为一方父母且有守边之责,岂能尸位素餐?理应上报国家,下安黎庶才是!”说罢这话再瞧吴之甫竟已是抖若筛糠,似是轻轻一点就会瘫倒在地一般。果然有效!张宁声色更厉:“本将听闻蠕蠕去时全镇大小民务皆出你手,本将便有意提拔以图安定人心,重整政务。”他嘿了一声,拍手站起身来口中讥诮连连:“不料却是一无能之辈。”转身正欲推门,吴之甫以头抢地:“将主恕罪,下官…下官实是……实是获罪之人!”张宁脚步顿住只听吴之甫再道:“因…因触怒高句丽肇贼受流放至此……虽未被贬为庶民可仍……仍心有怨气……因而…因而存了得过且过之心,也怕……”“也怕受本将牵连,再度卷入朝堂之争?”张宁冷冷一笑,吴之甫再不敢答。他自是知晓吴之甫口中的“高句丽肇贼”所指是谁。昔年宣武帝元恪当政时有一外戚仗着元恪的信任把持朝政,迫害贤臣。此人唤作高肇,虽自称是渤海蓨县人,可因他的五世祖高顾为躲避永嘉之乱而举家逃往高句丽,所以满朝臣子无不在背后蔑称他为“高句丽肇贼”。高肇一度官至司徒、大将军,尽管在孝明帝元诩即位后他便遭到了清算和诛杀,可到底是国之外戚与皇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永熙二年,追赠其为太师、大丞相、太尉公、冀州刺史。如此一来那些曾被高肇污蔑流放的“罪人们”便永远再无法有平反之日。异地处之就不难理解吴之甫怨恨朝堂,得过且过的心态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