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大明:发配岭南,你开发珠三角? > 第17章 搞把大的!

第17章 搞把大的!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明:发配岭南,你开发珠三角?!

交易还有五天时间。

这些货物,都能够备齐。

朱樉也从新安县赶回了番禺,然后让向海带着人送东西去和杜达特交易。

让朱樉意外的是,道同居然赶回来了。

他还不是一个人,真的带来了好几个商人。

其中有徽商,也有来自福州的商人,而最有名的应该是来自吴地的商人,沈森。

这可是沈万三的孙子!

曾经的首富。

不过,现在沈万三已经死了。

他的儿子沈旺继承了部分家业,也是十分有钱,继续行商,朱樉的记忆里也有沈万三的名字,不过却没有沈万三和朱元璋,有过交集的记忆。

沈家现在,也是有声有色的继续做着声音,根本没有什么影响。

甚至现在,已经四十多岁沈森,都跑到岭南来做生意了。

而他来岭南的原因,多半是因为朱樉。

而朱樉知道沈万三一家,是因为朱元璋登基以后,沈万三的儿子沈荣、沈旺兄弟作为沈氏家族的继承人,率先对朱元璋表示忠心,敬献黄金白银,斥资以万计,帮朱元璋造了一些亭台楼阁,四座酒楼,铁桥和水坝,甚至还修建了城墙的阶梯。

这或许就是沈万三为朱元璋修筑城墙的原型之一。

实际上,沈万三并没有做这些事情,从而得罪朱元璋被流放致死。

沈氏兄弟的眼力劲,使得朱元璋大为欢喜,沈氏家族也在洪武年间得以发展,甚至沈荣之子沈森被封为广积库提举。

沈旺的侄子沈玠也被封户部员外郎。

试想一下,如果沈万三真是被朱元璋流放死的,那他的家产还能留给儿子吗?

他的后代,还能当官吗?

或许是因为沈旺年事已高,心力不足,所以沈森辞官归家,继续经营家族,这一次听说秦王在岭南要召集商人,不敢得罪的沈森,便亲自来了。

这是道同告诉朱樉的。

至于说这些,那是因为道同知道朱樉,其实并不需要和这么多的商人对接。

朱樉只要选择其中一位。

而这些商人中,能力最出众,财力也最雄厚的,就是沈森。

算是道同的重点推荐。

“你既然如此看好此人,本王便先见一见他吧!”朱樉让道同,找来了沈森。

很快,沈森来到了府衙。

“草民沈森,拜见殿下!”沈森毕竟是当过官的,不过他的官职并没有堂弟沈玠高,前途也不如沈玠,于是在兄弟俩需要一人回家打理生意的时候,沈森选择了牺牲自己。

他回家打理生意,利用家族的财力,帮助沈玠在朝堂上更进一步。

想法是好的。

只是,朱樉在知道身家的财力和能力的情况之下,却还没有拍板选择沈家,也是有原因的。

因为沈家兄弟,擅长巴结官员。

其中,和蓝玉等人,关系不错。

也正因为这样,将来的蓝玉案让整个沈家也被牵连,万劫不复。

现在朱樉要是用他,将来难免会沾惹一身骚。

可是在接触之后,朱樉发现沈森,或者说是沈家,经商确实有一套,也能满足朱樉的要求,将各地的物资运送到岭南来,而且沈家在福州一带还有分铺,江西以及湖南,都有沈家的铺子,想要和岭南贸易的话,也比别人更加方便。

朱樉是没得选了。

在和沈森聊完之后,朱樉对道同说道:“你晚上再去找一下沈森,打听一下他的家事,全部打听清楚之后,再回来禀告。”

道同点头,就去找沈森了。

第二天,道同回来告诉朱樉:“殿下,查清楚了。现在沈家有人口不少,其中旁系或者外系人之中,只有沈森一个堂妹夫顾学文。”

就是这个顾学文!

朱樉立马想起来了。

未来导致沈家被灭门的,便是因为此人。

这下朱樉倒是不担心了。

反而这个点,如果运作得好,还能成为他掌控沈家的钥匙。

朱樉便对道同说道:“你可以让其他商人都走了,至于沈森那边,则由你和他交接,他昨晚说想要三十万匹丝绸是吗?好!答应他,而且下个月就交货,价钱方面你去和谈,本王的底线是每匹三两银子。”

明初时期,丝绸还是稀罕货物。

能用得上的人,非富即贵。

一匹丝绸,售价能达到七两白银左右。

朱樉给出的底线价格,实际上是很低。

如果不是考虑到岭南运出去比较麻烦,他绝对不止开这个价格。

这也是朱樉颇为无奈的地方……

明初的岭南,完全没有任何的开发。

就连道路都没有。

管道都没修过来,无疑加大了货物的运输难度。

更何况,岭南边境一带,又多是山丘。

这就更难了。

如果朱樉不压低价格,哪怕他是秦王,也不会有商人愿意大费周章的到岭南来进货。

朱樉必须让利。

有了足够多的利益,才能打动人心。

这也是为何,人们常说:要想富,先修路。

交通好了,贸易才能好起来。

朱樉要赚钱。

否则,每天供应十几万人,哪怕他还有点家底,也撑不住。

这单生意,必须做了。

三十万匹丝绸,就算是九十万两,他也做。

这九十万两,可不是净利润。

其中还要刨去成本。

从桑户哪儿收购来的蚕茧,以及市面上购买的生丝,都需要成本。

最后朱樉能赚三十万两,就不错了。

不过,加上杜达特那边一箱珍珠,也还能坚持下去。

好消息是,当道同回来的时候,告诉朱樉,这三十万匹丝绸,沈森愿意出价一百万两来收购,其中的六十万两,以生丝支付,剩余的四十万两白银,则用现银或者黄金来支付。

好大的胆子!

朱樉可是知道,朱元璋自洪武八年开始,便发行了大明宝钞这种纸币的。

而且,为了保障大明宝钞的地位,还下令民间所有的现银以及黄金、铜钱等货币,全部到官府去勾兑成宝钞。

但是因为朱元璋不懂经济,胡乱赏赐,甚至一次性赏赐了皇亲国戚以及大臣们九千万贯大明宝钞,把钱当成了废纸来印,这自然就一下子把大明宝钞的地位给打崩了。

本来朱元璋规定,一贯大明宝钞,能购买一石大米,可是仅仅两年过去后,宝钞就跌倒了三十贯一石大米,贬值了整整三十倍!

以至于,民间都不怎么愿意用大明宝钞来交易了。

这也是为何,沈森提出愿意用现银来和朱樉做生意。

这个时候,朱元璋还没有发狠,也没有强行收缴民间的金银铜钱,所以还好。

要不然,就沈森这样的行为,朱樉就能直接给他抄家。

可是就算是那样,朱樉也不会真的去做。

因为朱樉明白,大明宝钞的忧伤,原因在于他老爹朱元璋。

其实不关这些百姓什么事。

要想让大明宝钞不继续贬值,还得有系统性的管控和调节。

这一套涉及金融领域的知识,老朱他们可能这一辈子都玩不明白。

朱樉只能庆幸,在岭南府,大明宝钞的祸害没有蔓延过来。

不过这也给他提了个醒。

纸币,朱樉肯定也要发行的。

毕竟携带和交易都方便。

可现在大明有了宝钞,朱樉必须得防着点了。

最好是,他自己独立弄一种货币出来。

只是这样一来……

会不会是死罪?

还得有朱元璋的首肯才行!

那就有点不太好办了。

但总要试一试。

要不然,给京城写封信?

想到这里,朱樉不由得想起了徐妙云。

那位纯情、美丽,气质典雅的女子。

自从离京之后,他和她之间就断了往来。

也不知道现在京城是什么情况。

朱樉一咬牙,在让道同回信,答应沈森之后,便马上到书房里写信。

很快,信写好了。

在信里,朱樉并没有表达什么。

就是系统的商城里有一部《红楼梦》,然后直接花费一百积分给买了,写了一回,然后标明这是自己因为思念徐妙云,在岭南写的一个话本,并且目前为止,还只有她一人看过。

当然了,朱樉自然也要给马皇后写一封信。

如果不是老娘,他能不能活到现在,还真是一个疑问。

信里,朱樉自然表达一番自己到了岭南以后很乖巧,努力洗心革面,为了迎娶徐妙云做出了许多的努力,又不忘记表达一个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反正就是,朱樉确定以马皇后对儿子的喜爱,看了以后绝对会偷偷流泪的那种。

最后,朱樉给住院也写了。

不过,写给朱元璋的,就是奏疏。

朱樉表示,岭南这个地方很特殊,和中原又有崇山峻岭隔绝,很不方便,希望朱元璋能够给自己发行宝钞的权力,只要朱元璋答应,那么朱樉他就有信心,将岭南的赋税提升许多。

为此,朱樉特意查了一下往年岭南交上去的赋税。

然后,结果让他吓了一跳。

好家伙!

整个岭南,去年居然只交上去几万石的稻米。

折合现银的话,估计也就几千两的样子。

看来朱元璋不止是让岭南自生自灭了,他也压根没指望这个穷山恶水的地方,还能收上来多少税……

朱樉人麻了!

同时,他也下定决心,等到八月第一次收税的时候,搞把大的,吓朱元璋和满朝文武一跳!

特别是徐达。

一定让他受惊。

要不然,想娶老婆还真有点难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