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在野君王 >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四章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在野君王!

孟子离开了齐国。他打算再多走一些国家,有机会就传讲天道仁政,那样,即使没有人真正地施行,也让天下人能够听闻,知道大道是什么;见证施行大道的人发展壮大,见证离弃大道的人衰弱败亡。

孟子回到邹国。这时的邹公正在郁闷,因为在和鲁国的战争中,邹国的将官被打死了三十多人,面临战场的惨败,邹国的老百姓没有拼死效命的。

邹公向孟子抱怨道:“这些老百姓啊,你杀掉他们吧,这么多人,杀也杀不尽;不杀吧,他们会继续仇视他们的官长,任由他们被打死而不加以援救,您看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在灾荒的年月里,您的百姓年老体弱的大批大批地死亡,连埋葬都成问题,只好把骸骨辗转抛在山沟里,壮年人四处逃荒;而君主您的粮仓里存粮满满,国库充足,那些管钱粮的官员也不向您汇报那严重的情况;他们高高在上,不关心百姓的疾苦,反倒残害他们。曾子说过:‘你怎样对待人家,人家就怎样对待你。’邹国的官长这样残害百姓,百姓只要一有机会,就会回敬他们。您别责怪百姓了,只要您施行仁政,爱护百姓,百姓就会爱护君主和官长,也会乐意为他们献出自己的生命的。”

邹公听后默默地点了点头,不再说话了。

孟子到了滕国(今山东滕州市)。此时年轻的滕文公刚刚即位,在他还没有作国君时,就经常向孟子请教问题,有想振兴国家的愿望。但是,一个小国,在大国林立的战国时代,要想有所作为是非常困难的。

滕文公向孟子请教一个棘手的问题:“滕国是个小国,即使尽自己的力量去侍奉周围的大国,也逃脱不了受侵略的祸害,请问要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说:“从前,周的先祖古公亶父住在邠地,戎狄人来侵扰他,古公拿皮袄丝绢去侍奉他们,他们不肯放过他;拿猎犬好马去侍奉他们,他们还是不肯放过他;拿珍珠宝玉去侍奉他们,他们仍然不肯放过他。于是,古公招聚国里的父老们说:‘狄人所要求的,无非是我的土地,我听说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会拿养活百姓的东西去残害百姓;我就放弃土地给他们好了,我要走了,诸位不必担心没有君主。’于是,古公就离开了邠地,迁到岐山下面筑城居住。邠地的老百姓都说:‘君主到处都是,用暴力强行作人君主的人太多了,像古公亶父这样以仁义为怀的君主到哪里去找啊,我们万万不能失去这样的君主啊。’百姓们都自愿放弃家园,跟随古公的人像赶集市那样众多……”

见滕文公低头不语,孟子又接着说:“也还有一种说法,国土是祖宗传下来的基业,子孙要守护,哪怕牺牲生命也不能放弃。请您再这两种情况当中任选一种吧!”

滕文公仍然低头不语。在他看来,这两种做法,哪一种实行起来都不容易。

无论是在大道的要求中,还是在残酷的现实世界里,作为君主都需要有魄力、有能力,有敢于放弃,放弃之后再挣回来的力量;有敢于拼搏、敢于冒险,敢于牺牲的精神。像滕文公这样没经过风霜的弱公子,是不适合拥有君位的。

这样从小在温室里长大,没经过人间沧桑的洗礼;没受过残酷现实倾轧的王子、公子们拥有了王位、君位,难道不是一种灾难么?

在中国历史上,我们常见,一个软弱的君主坐在王位上,接受文武官员的叩拜,手里还有很多资源,却无法保住君位,无法捍卫君王的尊严;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一些混迹江湖的人,一些在军营里摸爬滚打过来的人,甚至是沦为乞丐,被恶犬追逐的人,却可以夺取政权,坐上君位。这些事难道不能让人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一下吗?

也许,真正的君王只能在野,不能在朝!

比起那些纨绔子弟,滕文公也算是好学生了,他尊崇孝道,谦卑受教,有振兴国家的愿望……但是,作为一个国君,要想真正振兴国家,甚至是仅仅保住自己的国家,只停留在“好学生”的地步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要成长到像一个无产者那样可以放弃一切,到处流浪;像一个拓荒者一样,可以拿把斧头,夜宿荒岭——他是绝对做不到的。那么在这战国乱世,要想有所作为,也就不可能了。

孟子离开了滕国,来到了魏国,他要到这个前不久还是天下第一强国,现在强势已经消减的大国去看看,有没有可能在这里施行他的仁政。

魏国在魏文侯的时候任用吴起,带来了国富兵强。吴起是一位军事天才,在他的带领下魏国战无不胜。魏文侯死后,吴起因被猜疑而离开魏国逃到楚国。

魏国迅速壮大的实力在后来不断的战争失利中,慢慢衰落下来。到了魏惠王继位时,因为被西边的强秦逼迫,不得不把都城迁到大梁(今开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魏惠王又叫梁惠王。

梁惠王继承的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但是这个国家在他的手上不断地衰弱下来。衰落的原因全天下都一样——有权力,有资源就享受、就骄傲自大,就变得弱智,就不断地犯错误,就不断地失败……

梁惠王见到孟子之后,开口问道:“老先生(孟子此时五十三岁),您不远千里而来,会给我的国家带来什么利益吧?”

孟子最讨厌人不追求义,心里充满利益,开口闭口就是利益。见一个君王开口就谈利益,孟子说:“大王何必谈利益,有仁义就够了。仁义难道不比利益更好吗?大王说有什么有利于我国,大夫们说有什么有利于我家,普通人说有什么有利于我自身——这样从上到下,都追逐私利,就会为着私利互相争,在争夺中互相残害,国家就危险了。如果人们都轻利而重义,才是国家之福,君王之福,万民之福啊!”

梁惠王红了脸,不再说话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