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汉末三国传 > 五八 图荆州计夺智取 宴铜雀武争文荟 一

五八 图荆州计夺智取 宴铜雀武争文荟 一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汉末三国传!

却说诸葛亮欲将魏延斩首,关羽惊问:“文长有功无罪,军师何故相害?”

诸葛亮说:“食其禄而杀其主,为不忠;居其土而献其城,为不义。似此不忠不义之人,故先斩之,以绝祸根。”

魏延抗辩说:“何为忠?何为义?汉室气数已尽,曹操狠抱汉室僵尸,假借天子之名,欲统天下,诸侯割据抗争,岂为不忠?刘皇叔依曹操,投袁绍,奔刘表,先生屡教皇叔夺占荆州诸郡,岂为不义?司马徽先生曾言‘识时务者为俊杰’,良鸟择木而栖,良将择主而事。吾在襄阳就欲随皇叔,因被截杀寻觅不见,只得屈身于长沙城中,以待皇叔兵至。眼见韩玄不识好歹,欲斩黄汉升老将,这才仗义救起黄老将军,斩杀了顽固守将韩玄,将城奉献给云长,怎么就成了不忠不义之人了呢?”

一席话说得诸葛亮紧摇羽扇,情绪方才慢慢稳定下来。

黄忠上前求情说:“吾乃降将,本无说话之份。奈若非文长,老夫已成韩玄刀下之鬼。若斩文长,老夫岂敢苟活于世?”

刘备闻魏延所说振振有辞,对自己如此仰慕忠诚,急忙说:“若斩文长,恐降者人人自危,望军师恕之。”

诸葛亮指着魏延说:“吾今且饶汝性命,当尽忠报主,勿生异心。否则,定斩不饶。”

魏延看看刘备,瞅瞅关羽,瞧瞧黄忠,然后唯唯连声而退。

刘备欲命黄忠为长沙太守,黄忠以年老推托:“老夫年迈,怎当此任?今刘景升侄子刘磐闲居攸县,可召回任之。”

刘备即差人往攸县(今湖南株洲攸县)取回刘磐,执掌长沙郡。

荆州南部四郡已平,又有庐江郡雷绪率部曲数万前来归顺。

刘备回到荆州治所公安,贤士多归,钱粮广盛,将军马分散屯据隘口。

孙刘两个政治、军事集团为了共同利益,联合抗击强敌;赤壁战胜了曹操,为了各自利益,围绕荆州,尔虞我诈,你计我谋,明争暗斗,展开了角逐,生出许多细梢末节。

先是孙权集团认为曹操夺取了荆州,东吴大败曹操功大,荆州应属东吴;刘备集团则认为若无诸葛亮祭风助周瑜火烧战船,怎能战胜曹操,又因荆州原属刘表,当为其子刘琦所有,刘备代侄管理荆州,顺理成章。

不久,刘琦因病身亡。

刘琦死后,周瑜派鲁肃讨要荆州;刘备依诸葛亮计,立一纸文书,说是暂借荆州为本,待取西川后归还荆州。

恰值甘夫人去世,刘备没了妻室,周瑜设施美人计,将孙权的妹妹许配刘备为妻,欲将刘备诓至南徐作为人质,换取荆州,又演绎出诸多精彩:吕范奉命为媒,往荆州提亲;刘备招摇过市,往东吴就亲;吴国太甘露寺相婿,弄假成真;洞房红炬闪烁两情相悦,四周枪戟森列,刀光剑影;刘备被困黄鹤楼,念及洞房风花烛光,乐不思归;赵云三拆锦囊计,逃脱牢笼,结果是,东吴弄巧成拙,赔了夫人又折兵;刘备在赵云保护下,摆脱了周瑜水路拦截追杀,被诸葛亮安全接回荆州。

这些后世众人耳目能祥的故事情节不再重述。

却说曹操赤壁大败,建安十四年(二零九年)三月,军至谯,制作轻舟,训练水军。

七月,从涡河入淮,出肥水入合肥,见随军出征将士或感染疫气,或战死疆场,或被俘无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甚为悲伤。下令:“对于死者家无基业难以生存的,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我意。”安排扬州郡县官吏,开芍坡屯田,兴修水利,发展农耕。

赤璧战后刘备占有了荆州大部及附近诸郡,孙权力量也日益壮大,曹操实现统一天下的理想阻力很大,常思报赤壁之败之仇,只是担忧周瑜计高,孔明谋广,孙刘并力,不敢轻进。

为破孙刘,更欲求贤纳士。曹操于建安十五年(二一零年)春,亲写《求贤令》说:“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求贤令》文章虽短,但事理完备,不但明确地提出了“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用人导向,而且展现了高超的文学才能。

全文洒脱清峻,不加雕彩,说事言理,明白如话,于细细评说、反诘疑问中隐含着对贤才的一片诚挚渴求之心;虽不注重辞采藻饰,但却饶有风味,用词形象贴切,比喻生动恰当。如运用姜尚、陈平事,没有更多地铺叙,而是以事出论,巧妙地将历史事实与人才标准统一起来,借史证己,以己说史;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使应用文字平添了一种文学意味;既容易使臣僚从历史中体悟现实,又使自己提出的求贤标准有坚实的历史基础,可谓小中有大,实中有虚。

曹操一直都非常重视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力矫时弊,多次下求贤令,实行“唯才是举”。他不但不拘一格选用带兵打仗的人,如选“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列为名将”,武将成林;也很重视选拔多谋善治的治理人才,“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谋士成群;同时,还极为重视文人的培养和任用,开创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新局面,除他与儿子曹丕、曹植被誉为“三曹”外,还涌现出了“建安七子”和蔡文姬等一批建安时期优秀文学代表人物。

蔡文姬就是建安时期与七子相颉颃并以才华著称的女作家蔡琰,是东汉誉满天下的文学家蔡邕的女儿,自幼就有很好的文化教养,史载她“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三字经》说“蔡文姬,能辨琴”。

蔡琰九岁时,父亲蔡邕夜间弹琴,突然断了一根弦,蔡琰说:“是第二根弦断了。”

蔡邕说:“你这不过是偶然说中罢了。”于是故意弄断一根问她,蔡琰说是第四根。

蔡琰一生遭遇极为不幸,幼年曾随获罪的父亲度过一段亡命流离的生活。

十六岁时,嫁给河东卫仲道为妻,不到一年,卫仲道咯血而死,因无子女回家寡居。

二十三岁时,在战乱中被胡骑所掳,流落于南匈奴,嫁给胡人,生一男一女。

曹操与蔡邕交厚,素闻蔡琰才华,便遣使携金将蔡琰赎回,做主将三十五岁的蔡琰嫁给陈留屯田校尉董祀。

董祀一表人才,通史书,谙音乐,自视甚高,但迫于曹操压力,只得接纳了蔡琰。

次年,董祀犯罪当死。

蔡琰摒弃前嫌,向曹操求情。

当时公卿、名士以及远方的使者宾客坐满了一屋子,曹操闻报蔡琰求见,对众人说:“蔡伯喈的女儿在外头,现让各位见见。”

蔡琰蓬着头,赤着脚,叩头请罪,说话条理清楚,声音酸楚哀痛,众皆为之动容。

曹操非常同情蔡琰一生三嫁,命运坎坷的悲惨遭遇:“吾亦同情汝之不幸,但判令已送出,奈何?”

蔡琰说:“丞相马厩里有上万匹骏马,还有数不清的猛士,为什么舍不得让人骑一匹快马追回判令,救助一个将死之人呢?”

曹操被其所感,即令人快马加鞭,疾驶前往,追回判令,赦免董祀死罪,贬为庶民,教其善待蔡琰。

当时天气寒冷,曹操见蔡琰蓬发赤脚,赐给头巾鞋袜。

曹操问:“闻知汝父藏书甚多,还有不少作品,还能记得起来吗?”

蔡琰说:“先父藏书一万余卷,后将数车载送王璨,又多经战火,遗失甚多,只剩四千来卷。先父所作众多,吾能记得背诵下来的诗赋只有四百余首。”

曹操深感遗憾说:“现在我就派十个书吏到你那里去抄写。”

蔡琰说:“吾闻有礼制说‘男女有别’,男女之间不能亲口传授。请丞相给我纸笔,自回凭记忆背诵抄写,是用楷书还是草书全听丞相的命令。”

曹操应允,赐给纸笔,教其回去抄写送来。

不久,蔡琰凭着惊人的记忆力将回忆抄录的父亲所作的四百多首作品及自己根据亲身经历所写的两首《悲愤诗》交给曹操,曹操嗟叹不已。

正值曹丕、曹植差人来报:“邺城铜雀台建成,请父亲前往察看。”

曹操大喜,于建安十五年(二一零年)冬,率领文武百官,邀请蔡琰夫妇,晓谕天下文人才子,同往冀州邺郡庆赏铜雀台。

铜雀台正临漳河,中间铜雀台,左玉龙台,右金凤台,各高十丈,上横二桥相通,千门万户,金碧交辉。

庆贺铜雀台落成典礼这日,一大早就有很多人过来围观。

辰时,曹操头戴嵌宝金冠,身穿绿锦罗袍,玉带珠履,率领文武百官及各州郡县闻讯而来的文士才子来至台下,绕铜雀台一周巡视毕,凭高而坐,文武侍立台下,余众四周围站。

曹操使近侍将一领西川红锦战袍挂于垂柳枝上,以百步为界设一箭垛,教武官将领分为两队,曹氏(含夏侯氏)宗族俱穿红,他姓将领俱穿绿,听候传令官指挥。

一通鼓响,传令官宣谕:“有能射中箭垛红心者,丞相即以此锦袍赐之;若射不中,罚水一杯。”

号令方下,红袍队少年将军曹休,一箭正中红心;绿袍队荆州降将文聘,一箭也中红心。

接下来,红袍队曹洪满弓一箭,正中红心;绿袍队张郃背射一箭,也中红心;红袍队夏侯渊回身一箭,正中四箭中间;绿袍队徐晃一见,纵马上前,拈弓搭箭,正中柳枝。

锦袍坠地,徐晃飞取锦袍披在身上,正勒马欲回,绿袍队许褚冲出,竟飞马夺袍。

二人互拽下马,揪住厮打,各不相让,锦袍被撕得粉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