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长生仙道:从道观打杂开始 > 第十一章 灵根有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第十一章 灵根有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长生仙道:从道观打杂开始!

整个章回的核心,应该是在“灵根”与“心性”上。

‘灵根’为先天一炁。

以心性修持灵根才能生道,而不是单单修心就能得道。

《西游》一书以孙悟空为心猿,这个心,指的是道心。

孙悟空从出生开始,便是注定要修道的,所以开篇就是一首定场诗。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道德经》有云: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合三,三合二,二合一,一合于道。”

因为这个典籍里提到了诗句中的造化、会元。

李长生福至心灵。

造化是万物生发的过程,会元是万物归宗的过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造化。

万物合三,三合二,二合一,一合于道,这是会元。

造化会元,便是天地轮回,即大道。

西游记这定场诗的意思,应该是想要知道大道的奥秘,那就必须了解西游的真意。

书中接下来写的是孙悟空的出生。

孙悟空出生后,天庭感应到了,其中有句话:“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

道家认为,人在出生之时,元神最为强大。

三宝也是趋于合一的状态。

一旦食用五谷杂粮,后天之气一生,先天之炁就不那么纯粹了。

天人也会慢慢变成凡人。

所以对于孙悟空表现,千里眼顺风耳求玉帝批准下去和孙悟空单挑的时候,玉帝只是回了一句“下方知物乃天地之精华所生,不足为异。”

神仙不食人间烟火,多少有点嫌弃和惧怕的意思。

随后便是水帘洞。

水帘洞的这段描写,是在写‘心’字。

水帘洞便是人的‘心窝’。

心猿住在心窝里,所以是再自然不过。

孙悟空称了美猴王之后,书里又出现了一首诗。

“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

第一句是解释孙悟空的出生。

第二句就是作者直白的在说,我写《西游记》,就是借孙悟空的故事来解释金丹大道。

“以前只是看个热闹,熟读经卷后,再看这书,倒是有了新的感悟,而且,在读这书的时候,我体内的气,一直在增长。”

李长生阅读时便能感受到丹田内一丝暖暖的气流在沉淀。

这种靠自己理解获得气劲的感觉太棒了!

感受着那丝丝暖意,手中婆娑着书页。

李长生继续阅读,接下来,书中的时间跨度是几百年后。

也正是从这里开始,孙悟空开启了长生之旅。

书中孙悟空称了美猴王之后,跟手下那些猴子们每天逍遥享乐,好不自在。

一晃便是三五百年。

本以为这样的日子会一直持续,但好景不长。

有一天有只老猴子死了。

孙悟空见状,有些悲伤,但更多的,是畏惧。

猴子们见他不对劲,问他发生甚么事了。

他把自己的感受说给了众猴听。

突然有只通臂猿猴跳出来:“人畏死方能贵生。

大王,畏惧死亡,才知道生命的珍贵。

大王真所谓道心开发也。”

这一段便确定了,孙悟空就是道心。

也表明,本书正式开始了长生之旅。

接下来孙悟空先去了南赡部洲,一晃便是八、九年过去。

这段时间,他在学做人。

欲修仙道,先修人道。

只有经历了人间种种最后还能勘破的,才有成仙的可能。

有诗为证: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

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

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作者写下这一段,应该是想要劝诫修炼之人。

不要只修命魂,还要修自身的心性。

要性命双全。

不过就算做到了,具备了这些条件,也未必有机会去修仙。

因为还需要一个引路人,也就是一个契机。

孙悟空的引路人,便是樵夫。

樵夫给他指了菩提老祖的所在之处。

斜月三星洞,灵台方寸山。

而后,孙悟空便开始修仙了。

看到这里,李长生理解了观主的良苦用心。

关于樵夫的故事,便借鉴于他老人家准备的两本佛经。

禅宗里边,最出名的便是六祖慧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出自他口。

六祖刚开始便是砍柴为生,家里有老母亲所以没法去修行。

这个身世和西游记里引路的樵夫是如出一辙。

后面悟空对菩提老祖说自己‘无性’,混淆了本性之‘性’和姓名之‘姓’。

这个化用了《传法正宗记》和《坛经》里的故事。

五祖弘忍7岁的时候说‘没有常姓,其性空故’。

而菩提祖师在孙悟空头上打三下,让他半夜三更来,这个故事《坛经》也有。

是五祖弘忍在碓上打了三下,也是暗示六祖慧能可以在三更半夜来。

当然,这不是抄。

读书人嘛,把各种故事混在一起讲出自己的特色,那叫本事。

所以根据这几点能够看得出来,樵夫和菩提的原型,应该是六祖慧能。

菩提这个词,出自佛经,翻译翻译,那就是‘觉悟’。

须菩提据佛教记载,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排第四。

因为他‘善解空义,志在空寂’,被称为‘解空第一’。

《金刚经释义》有云:须菩提人人有之,若人顿悟空寂之性,故名解空。

全空之性,是真菩提,故名:须菩提。

所以解空,也有顿悟之意。

孙悟空名为悟空,为解空第一。

而之所以叫悟空,得从菩提老祖和孙悟空第一次见面说起。

两人的对话很有意思。

祖师道:“既是逐渐行来的也罢,你姓甚么?”

猴王又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

只是赔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

祖师道:“不是这个性。你父母原来姓甚么?”

猴王道:“我也无父母。”

祖师道:“既无父母,想是树上生的?”

猴王道:“我虽不是树生,却是石里长的。

我只记得花果山上有一块仙石,其年石破,我便生也。”

祖师闻言,暗喜道:“这等说,却是天地生成的。你起来走走我看。”

这便是道心修炼三大问。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到哪里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