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汉末之我来了 > 第一百一十七章 永不停歇

第一百一十七章 永不停歇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汉末之我来了!

于是,医者们发现了滑稽的一幕,张让前脚刚刚出去了一下医学院,赵忠就紧随其后跑了。

然后,张让很快回来帮着主考张榜考试结果,赵忠没回来。

“恩师,恩师!您看,现在的黄门办事都这么风风火火的吗?”

“啧啧啧,他们跑的飞快,那速度都快赶上咱们当初被人追打,疯狂逃跑的速度了。”

正在闭目养神的华佗,听到二个弟子的话,睁开双眼,看了看正在极速奔跑的赵忠。

随后,华佗似笑非笑地睨一眼这二个多嘴多舌的弟子。

“汝等若再多言多语,为师也会让你们二位跑的跟他一样快!”

吴姓弟子眼前一亮:“恩师,您有办法?快说说,以后咱们再逃跑,也能更快一些不是。”

华佗嘴角一抽,目光缓缓扫向这个傻缺弟子的腰部下方,轻飘飘落下四个字:“切了即可!”

“切了?切甚啊?”

弟子一愣,随即察觉到恩师的目光好像有些不大对劲,然后顺着华佗的目光向下望去,这才意识到了恩师的意思。

“呜呜~”

姓吴的这弟子,赶忙一手捂住自己的嘴巴,另一手捂住下方。

另一个,姓李的弟子则是紧紧夹着双腿。

二人都目露乞求,可怜巴巴地看向华佗。

华佗嘴角微微一别,扭过头去闭上眼睛,不再理会两个弟子滑稽搞笑的动作神情。

此时,张让派出的小黄门高望已经跑到大街上,直奔北宫而去。

医学院离皇宫并不远,而且有着阳球的存在,高望就算再着急也不敢驾着马车在大街上横冲直撞。

气喘吁吁的跑了大约一刻钟,高望终于跑到了北宫门口,赵忠也赶了过来。

“咦?高望…张..张..张常侍..呢?你..你跑那么快干啥?”

赵忠气喘吁吁,扶膝弯腰歇息一下,抬眼看向高望。

“小...小的..跑..干啥?哦!小的,小的是为张内侍跑腿办事!”

高望的情况也是气喘吁吁,扭头看着赵忠,言语断续,不成句。

两人喘息停歇片刻之后,理了一下仪容,这才进皇宫,然后一路小跑着,朝德阳殿而去。

德阳殿前,殿前侍立的小黄门发现跑过来的高望和赵忠二人,赶忙转身去殿内向陛下禀报。

“陛下!高内侍和赵内侍跑回来了!”

华耀眉头一皱,看看天色,冷声道:“让他们进来!”

高望和赵忠来到德阳殿前,又整理了一下仪容,齐步进入殿内。

“奴婢拜见陛下!”

华耀看着跪倒在地的两人,神色平静,着重地审视了一眼赵忠,这人越发少了规矩。

应该冷一冷他。

“都起来吧!”

“谢陛下!”

“高望,可是张让有消息禀报于朕?”

听得天子问话,高望赶忙面带喜色,呈上纸条,抢先禀报:“回禀陛下,张内侍让奴婢上禀,他发现那个华佗了。

但是,考试结果未出,张内侍不敢稍离,耽误了正事。

是以,派奴婢进宫禀报陛下,张内侍不能亲自回禀,还望陛下恕罪!”

华耀闻言,不禁心中满意,得知有了华佗消息,更是面露喜色,急忙出声问道:“张内侍能够忠于职守,当为尔等表率!”

“奴婢谢陛下教诲,奴婢一定牢记!”

“嗯!”

赵忠已经知道自己惹了陛下不高兴,连忙跪在一边,以示请罪。

华耀暂时不理他,只问高望:

“华佗可是已经参加了医学院的考核?”

高望赶忙点了点头:“是啊陛下,是主考、副主考以及张内侍亲自给他阅的卷,而且还是满分。

陛下果真是天神在世,居然能够识得如此大才,大汉能有陛下,实乃天下百姓之福!”

高望兴冲冲地拍一通龙屁,华耀看他一眼,不接茬子。

心里只想着华佗到了洛阳的事情,那么后面的许多外科工作可以有序展开。

唉~没想到啊没想到,早知道应早些张榜寻人,便宜于让探事司找人。

好一个华佗,朕派人辛苦找了那么久无消息,不曾想,一张告示居然引着他悄无声息到了洛阳!”

得知华佗消息的天子很高兴,对于生得比较周正的高望,还算看得顺眼。

似乎,高望也是历史上汉灵帝的十常侍之一。

华耀算了算身边随侍的人,想了想他们的工作时间,似乎是比较长了一些。

那么,这个高望…倒是可以拎出来用用。

“嗯~你是高望吧?”华耀假装不知道他名字的一问。

“是的,奴婢是高望!”高望意识到了什么,内心激动,心下拼命让自己稳住。

“以后,你也随侍朕身边,暂为太医曙的药监吧!”

“谢陛下隆恩!”

看到天子高兴之下封赏自己为常侍药监,高望内心得意,但面上还算稳的住。

有意无意地瞥了一眼跪在一边的赵忠,心里不禁感谢张让,当然更感谢的是陛下。

赵忠仿佛能看到高望摇起的尾巴,心里哽的慌,垂头怨恨张让。

哼~张让,这次算你看的准…

华耀看着火候差不多了,这才看向赵忠:“你起来吧!”

“谢陛下!”

“赵忠,朕让你与张让二人,监督医者考核,现在结果未出,你怎的这么早就回来了?”

赵忠想到自己发现的那名叫做董乾的医者,心下不禁安慰许多,赶忙回道:

“回禀陛下,奴婢也在阅卷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满分的医者,感觉此人医术定是不凡,所以特意回来向陛下禀报。”

“哦?他叫什么名字?”

华耀也不由得来了兴趣,他不由得想起了另一个汉末时期极为出名的神医,董奉。

搜索一番记忆…

董奉(220年—280年),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侯官县董墘村(今福州市长乐区古槐镇龙田村)人,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生,建安三神医之一。

少年学医,年青时,曾任侯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

董奉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1株。

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夏天杏子熟时,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

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

后世称颂医家“杏林春暖”之语,盖源于此。

再仔细想了想,年纪对不上,此时距离他出生还有五十多年,就算自己引发蝴蝶效应也不至于这么夸张吧?

赵忠躬身说道:“回禀陛下,此人名叫董乾。”

虽说都姓董,但这个名字很陌生,或许是一家。

没有听说过名字并不要紧,不过能和华佗一样取得满分,想来也不是庸医。

随后,华耀斟酌着道:“好!你虽是发现了一个可能的大医,但功不抵过。

玩忽职守,首次,罚没半年的俸禄…你可服!”

“奴婢服!谢陛下宽宥!”

“下不为例!”

“是!”

华耀看着赵忠服气的模样,淡淡点头,转身来到桌案前,拿起笔开始书写起来。

片刻后,华耀将写下一道题目的纸张递给高望。

“你二人快些回去,将这道考题交给张伯祖医师,让他将朕的这道考题设为加分项,加进去!”

“诺!”

高望恭敬的接过纸张,然后小心翼翼的折叠起来,放入怀中。

华耀又看向赵忠:“你派人打听清楚董乾的来历,要细致些。”

“诺!”

随后,高望和赵忠二人转身向殿外走去,刚刚迈出大殿,华耀清越的声音又传进二人耳中。

“都跑起来吧,快去!不然怕是赶不及!”

“呃~”

二人不由心下苦叹,这还没缓过劲儿,小腿肚绷绷紧,又要跑?

可是,这是陛下亲口下达的命令,而且看样子还很急。

二人可不敢耽误,于是走出德阳殿的两人,再次撒丫子开跑。

于是,在宫里宫外,所有路人诧异的目光中,两个太监又以来时的速度开始回返。

华耀则是返回书案前,看着案上剩余不多的纸张,沉思起来,不知道徐州的糜竺和益州的李安,造纸作坊增开了几间?

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壮大,必然离不开载体。

竹简记录一些简单的东西还行,可是对于发展医学、农业、建筑、工业器械来说还是很不方便。

将来这些想要发展突破,肯定离不开大量的纸张。

虽然先有蔡侯改进了造纸术,降低了造纸成本,但无论是它的质量和方便程度,差得太远。

现在,是有自己记下的技术改进,但也并不理想,没有多样化,必须还要进行进一步的改进才行。

“诏研造司司长,墨殇觐见,速度要快些!”

每次下达命令,华耀都尽可能表述清楚。不然,总有拖拉之人!

“诺”

德阳殿门口的小黄门,听到天子的吩咐也急忙快速向宫外跑去。

几个太监大街上奔跑的消息很快传到了阳球的耳中。

“这几个阉货,风风火火,欲以为何?”

听到属下回报的阳球,也是有些疑惑不解,随后看向前来汇报的“探事司”的探子。

“你去街上仔细打听一下,看看他们有没有撞到百姓或者一些摊贩的摊子!”

“诺!”这名探子转身离去。

上官的吩咐虽然立是即执行,但他心中也不免有些疑惑,自家校尉为何总是派人盯着几个太监?

“呜呜~”

医学院内,华佗的弟子看到奔跑回来的高望和赵忠,又忍不住的发出“呜呜~”的声音。

华佗眉头跳了跳,睁开眼睛,看到高速跑回来的高望和赵忠二人,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先前他说甚“切了”的话,只是为了吓唬一下自己的二个弟子。

可是,华佗此刻看到高望和赵忠跑了这么久依旧速度不减,这不由得引起了他想研究一番的兴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