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大宋何所有 > 司马相公其人

司马相公其人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宋何所有!

给英宗进谏劝他孝顺的司马光就是我们幼儿园课本里学习的大名鼎鼎《司马光砸缸》故事里的男主角:司马光先生。

司马光是西晋皇族司马孚之后,说司马孚可能大家不太熟,司马孚有个亲哥哥叫司马懿,司马光就是司马懿侄子的后代。到了司马光爷爷司马炫这一代,就已经是进士及第了,后来做了个县令小有名气。

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更进一步,不仅后来也进士及第,而且还做官做到了天章阁待制。

天章阁待制是阁臣,宋代阁臣政治前途非常好,但司马池没有留在朝中而是请求外出任职,以阁臣身份出任多地知州。

司马光出生在光州(今河南光山县),所以父亲给他起名叫司马光,由于家里世代进士及第,父亲还是翰林学士这种学富五车的超级知识分子,小司马光从小就接受了地狱级的超前教育。

上学时我的老师曾经告诉我,所谓竞赛不过是考了书本超纲的内容,初中竞赛就考解析几何,高中竞赛就考微积分,谁想要在竞赛里出类拔萃就必须超前学习,你学了别人都不会,那随便怎么考你都不怕,毕竟出题人也就这些知识储备。

小司马光六岁开始读书,一上来就是学习的就是超纲的离谱的教材:《左氏春秋》。但是司马池实在是教子有方,小司马光小小年纪便深刻领悟了费曼学习法的内核,自己读一章便回去给家人讲一章,一边读书一边讲解,没过多久便掌握全书要领。

超级知识分子父亲自己教导加上优秀的学习方法,使得在别的小朋友还在玩泥巴的时候,小司马光已经满腹经纶了。

读书学习,砸缸救友,八岁时候,父亲司马池调入首都开封任职,司马光跟着一起到了开封,在这里,司马池与同僚庞籍成了好朋友,两家经常互相来往,就在这么一来二去中庞籍发现了司马光这个孩子,被他小小年纪的学识谈吐吸引,司马光也与庞籍的儿子庞之道成为了好朋友,两个小伙伴经常在一起学习游玩。

庞籍在前文中我们提到过,狄青的老领导,在西北主持国防多年,后来到中央官一直做到宰相,在司马光后来的官场生涯中不断得到庞籍的提携,可以说没有庞籍就没有司马光后来的出人头地。

光自己做官不行,还得看跟谁同朝为官,关系好的同僚发达了就能做自己孩子的贵人,司马池不知不觉中已经给儿子铺好了路。

京官任期结束后,司马池又开始到各地做官,司马光就跟着父亲在祖国大江南北的游历中逐渐长大,长成了一个帅小伙,时光过得飞快,跟所有天才一样,司马光早早的参加了科举考试,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十九岁便进士及第。

科举考试之后,与司马池曾经同朝为官的三司使官员张存在一次偶然的家庭聚会时看到了帅小伙司马光,出身好学问高长得还帅,一下子便喜欢得不得了,跟司马池一商量,便把女儿许配给了司马光,老同事成了亲家。

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二十岁的司马光早早的享受到了人生最美妙的喜悦。然而好景不长,正当司马光准备在仕途上大展手脚的时候,母亲去世了。

失去母亲的司马光辞去官职回到故乡夏县(今山西夏县)守孝,然而打击接踵而至,司马光为母守孝三年期未满,父亲司马池也病逝了。

双亲的相继离世给司马光带来了巨大的悲痛,在故乡夏县一待就是五年,庆历四年,二十六岁的司马光服丧期满出任丰城(今江西丰城县)知县,在知县位置还没干两年,中央一纸调令,司马光奉调入京担任国子直讲。

国子直讲不是普通京官,由于任职国子监,经常要与皇帝宰相们讲经论道点评时政,很容易受到高层注意快速提拔,普天之下进士及第的人那么多,凭什么就轮得到司马光进京担任国子直讲呢?

庆历四年,庞籍担任枢密副使,成为宰执的一员,作为国家领导人之一,他有权推荐官员到国子监任职,于是通过童年叔叔庞籍的推荐,司马光进入中央担任国子直讲。

司马光回到开封任职之后,庞籍的长子、童年好友庞之道病逝了,庞籍前半生对长子寄予深厚希望,一直都着力栽培,庞之道也一直不负众望早早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朝廷为官,并且为人谦逊有风范。庞之道的去世沉重的打击了庞籍,因为除了长子庞之道外,其他几个儿子都资质平平,完全不是读书的料,也不像庞之道这么有出息。

陷入悲痛中的庞籍把眼光转向了司马光,这个儿子小时候的玩伴,与儿子同样敏而好学饱读诗书的年轻人与儿子何其相似,在后来的岁月里,庞籍更加不遗余力的提携司马光,好像在幂幂之中提携自己的大儿子一样对司马光寄予了深切的期望。

国子直讲任上没待多久,司马光又在庞籍的推荐下,任职馆阁校勘兼知礼院。馆阁校勘跟之前范仲淹、欧阳修担任的秘阁校理是一样的,都是负责皇家图书馆书籍编纂勘误修订的工作,但宋代皇家图书馆不对外,只有皇帝皇子宰执等核心人物常常去查阅文献。由于涉及的全都是重要文献档案,编纂工作必须经常给宰执汇报,重要的实录国书等文献还要给皇帝本人汇报,对于读书人来说,这是个最见水平的岗位。

当然了,最见水平,也提拔的最快,毕竟能做到这个岗位的都是最顶级的知识分子。

新官上任的司马光马上给仁宗皇帝上梳一封,展现出了其优秀的职业素养。

仁宗当时后宫有一名宦官叫麦允言,庆历七年跟着文彦博去贝州平定王则叛乱有功,仁宗很高兴,朝廷也给了封赏。后来麦允言病逝,按照宋朝制度,凡是上了一定品级的官员病逝后都会追赠,麦允言也不例外,但是仁宗授意礼部追赠麦允言司徒,以一品官仪仗下葬。

熟悉三国演义的同学们都知道,袁绍天天嚷嚷着自己家里是四世三公多么显赫,这其中的三公中就包含了司徒。司徒这个官职到了宋代已经成为虚职,多用于死后追赠,但毕竟级别在那儿摆着,荣誉称号也不是一般人能得到的,按照麦允言生前贡献和官职,追赠司徒以一品官仪仗下葬,明显超标。

在宋代,礼部负责具体礼仪事务实施,礼院负责礼仪规则制度研究,对于超标下葬的麦允言,负责礼院的司马光上梳反对,措辞非常巧妙。

司马光给仁宗讲了个故事,说是在春秋时候,齐国和鲁国打仗卫国派军参战攻打齐国,鲁国和卫国都是小国齐国是大国,卫军被齐军击败,卫国大夫仲叔于奚在败军中拼死营救回主帅立了功。回国后卫侯要给仲叔于奚几座城作为封赏,仲叔于奚不要城,而是只要两样东西:曲悬、繁缨。

按照周礼记载,乐器属于重要的礼仪用品,其中家中悬挂的编钟更是地位的象征,天子四面墙挂编钟,叫做“宫悬”;诸侯三面墙挂编钟,叫做“曲悬”;大夫两面墙挂编钟,叫做“判悬”。

马饰同样是重要的礼仪用品,其中繁是马肚子上的装饰带,缨是马脖子上的装饰带,繁缨是诸侯的马饰。

说简单点,仲叔于奚向卫侯要两样只有诸侯才能用的仪仗,而卫侯就真的给了。

这件事被后世一次又一次的当作反面典型,因为僭越,仲叔于奚也被后世无数次揪出来批评,说他坏了规矩,甚至卫国最后王国都是仲叔于奚导致的。本来仲叔于奚只是想过一把诸侯的瘾,结果没想到遗臭万年。

接着司马光劝仁宗,陛下赐给麦允言超标的仪仗实际上是害了他,如果真心为麦允言好,为他做长远考虑,不想他受到后世无休止的批评,就不要给予他超标的仪仗。

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中学全文背诵的课文《触龙说赵太后》中的一句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睿智的司马光非常巧妙的转换了劝谏视角,其他人都是从朝臣的角度来劝谏,这么做不合规矩。司马光把视角放到了被劝谏的当事人身上,换位思考,在奏疏的最后劝谏仁宗为了不让当事人遗臭万年,做长远考虑,按礼法制度使用仪仗。

仁宗欣然同意,授意礼部重新制定麦允言的后事,一切按制度办理。

同样的谈判目的,强硬的要求对方答应是一种方式,换位思考摆事实讲道理又是一种方式,进入中央任职没多久的司马光展现出了他极高的情商。

京官没做多久朝中突发变故,皇佑五年,兖州读书人皇甫渊参与捉拿当地盗贼有功,按照制度应当给予赏钱。但皇甫渊家里比较有钱,不想要赏钱,自己一直参加科举考试不中,又想做官,就咨询官府能不能凭借功劳出任官职。

皇甫渊一心求官,当地一个道士赵清贶就瞄上了他,经过赵清贶一顿忽悠,皇甫渊相信了赵清贶能帮自己运作担任官职,付给了赵清贶一大笔钱。

赵清贶确实有些背景,他是当朝宰相庞籍的外甥,他说能运作还真有这个可能性。但皇甫渊付了钱之后过了很久没一点儿动静,再去找赵清贶发现对方根本没去找舅舅庞籍运作,愤怒的皇甫渊跑到了开封找到庞籍告状。

庞籍了解情况后得知原来是赵清贶打着自己的旗号招摇撞骗,于是安排开封府审理此案,经过审理,赵清贶卖官鬻爵被处杖刑发配岭南。

按理说抓捕盗贼确实是有功,也确实可以凭功劳获得官职,可庞籍宁可法办自己外甥也没有理会皇甫渊的求官诉求,因为按照制度抓捕盗贼属于军功,军功的封赏归枢密院管,皇佑五年,枢密使是平定侬智高凯旋归来的狄青。庞籍对狄青有提携之恩,但狄青任枢密使时庞籍又反对,此时狄青已经任枢密使,庞籍不想跟枢密院有过多来往。

但也不知道是赵清贶整天招摇撞骗身子骨太弱还是道行不够,挨完仗刑之后,赵清贶病死在了发配岭南的路上。

赵清贶一死谏官们纷纷上梳,说这个赵清贶本是庞籍外甥,他跟皇甫渊之间的卖官鬻爵案还没审清楚,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死了,肯定是宰相杀人灭口。

人死无对证,庞籍百口莫辩,面对谏官的不停弹劾,只好上梳辞官罢相,我错了行了吧。

庞籍罢相之后,仁宗考虑到庞籍之前坐镇西北的统军经验,安排庞籍出任并州(今山西北部)知州。

庞籍罢相出任地方长官,司马光上梳也要跟着去,自贬出中央这在当时看来是非常蠢的一件事,司马光还是做了,来到并州做了一名通判。

并州是河东路的治所,当年李元昊在河东路被狄青拒之门外又到陕西路去打,连胜三仗打的北宋朝廷纳贡讲和。而现在司马光跟随庞籍来到了并州,李元昊已经去世,西夏现任皇帝是李元昊小儿子李谅祚,西夏相国没藏讹宠当权,时不时还给边境搞点儿小动作。

为了巩固西北边防,司马光在边境实地调研后向庞籍建议,在河东路麟州城外额外筑城作为边境据点防备西夏。

麟州就是今天的陕西省神木县,翻开地图看看,神木县就在黄河几字的竖弯钩的内侧,黄河九曲唯富一套,河套平原的核心就在从银川到鄂尔多斯这段黄河几字的左上方,依靠几字的内侧靠右无论是攻打还是骚扰几字的左上方,简直就是以逸待劳,能折磨死对方。

李谅祚在位时,别看他爹给他留下了个地跨千里的西夏帝国,可真正国家的根本全在河套地区,甘肃青海河西走廊那地方因为连年战争早就玩儿不转了,连西域各国向宋辽两国进贡都是要么走草原要么取道吐蕃,河套平原的丰富的土地和物产就是西夏命根。

年少的李谅祚不懂,可权相没藏讹宠懂,在他的授意下,西夏按照之前划定的国境线隔三差五的往前推进,恨不得赶紧吞掉麟州这座嵌进河套平原里的宋朝钉子户。

这么重要的麟州怎么其他人就看不到呢?就不安排加派军队,筑城防守呢?

因为宋夏和议以来,仁宗不想再生事端,下诏所有边将不得擅自采取军事行动没事儿找事儿。

皇帝都这么下令了,臣子们又何必自己给自己找不舒服,于是眼睁睁的看着西夏军队蚕食麟州土地,直到司马光到来发现这一切。

这时候就体现出来京官的优势了,别人不愿节外生枝害怕皇帝怪罪,司马光是谁啊,司马光是京官,是皇帝的近臣,跟皇帝熟,别人不敢的司马光敢。报告打到庞籍那儿,庞籍显然格局更高,一看就说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儿,准了。

司马光选作筑城的这块地方在屈野河西岸,屈野河是条小河就在麟州城西侧大约几十里的地方,河西这块地方地势开阔土地肥沃,在当时已经被权相没藏讹宠逐步蚕食成了自己家的田产,经常有西夏农民在上面种地。司马光的战略思想是在距离麟州城不远处修筑两座城寨,一座城受攻击另一座城出兵救援,两座城都受攻击麟州城出兵救援,西夏如果敢越过两座城攻打麟州城那就从后方抄夏军的后路,如果同时进攻三座城那就是宋夏两国全面决战,谁也不怵谁。

顶进战略要地的三座城池成品字形互为犄角,司马光的战略思想非常到位,可他毕竟是个文官,战略思想再好也需要有人去执行,而当时庞籍派去执行的军事任务的宋军主将叫郭恩,郭恩所部有个宦官监军叫黄道元。

郭恩率领宋军一共一千四百余人,准备先把屈野河附近的西夏农民和守军赶走,但这块地毕竟已经被没藏讹宠占作了私产,而没藏讹宠的情报工作做的非常好,知道庞籍来到西北之后一直在打屈野河西这块地方的主意,就派了重兵把守。

夏军知道宋军要来所有增兵把手,宋军不知道夏军知道自己要打过来所以没有增兵进攻,宋军从一开始就输了,战争有时候打的就是情报战。

宋军摸黑来到目的地,对面夏军阵势摆开,郭恩一看进攻被发现,黑咕隆咚的夏军看上去人数众多也不知道到底什么底细,不想正面硬碰硬,想要迂回到侧面避开夏军,等到天明派出斥候侦查侦查再行动。

不清楚敌方情况先避战摸清楚情况再决定战与不战本身没毛病,可监军的宦官不乐意了,说郭恩这是怯战。郭恩几十年统兵大将,在西北跟党项、羌、吐蕃等部族作乱分子多次战斗立下不少战功,哪能忍得了黄道元这种难听话,率军继续前进,第二天一早在一个叫忽里堆的地方遭遇夏军主力,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两军上去就开始对砍。

忽里堆这个地方类似于一个小山谷,东西走向,夏军向西且战且退,宋军越来越深入,但是夏军早已在山谷两侧半山腰上埋伏好了骑兵,宋军正往前进,夏军举火把为号,两侧骑兵从半山腰冲下来,宋军顿时乱作一团,原本诈败的夏军又回过头了掩杀,宋军全军往后退,退到忽里堆谷口,发现夏军已经在这里设置了沟堑截断了道路,只好勉强再掉头迎击。

夏军从西、南、北三个方向夹击宋军,接着又从东侧沟堑爬上来合击,经过一上午激战宋军终于全军崩溃,郭恩被俘不屈而死,监军黄道元被俘。

忽里堆东侧夏军挖的沟堑又叫断道坞,此战在历史上又称断道坞之战。

战败的消息传到开封,仁宗震怒,千叮咛万嘱咐边将不要妄生事端,还是跟西夏发生军事冲突,关键是还打了个败仗,这叫堂堂大宋脸面往哪儿搁?

很快,朝廷派来御史来调查断道坞之败的真相,庞籍作为并州知州兼河东路经略安抚使负首要责任,其他的战败被俘后又被放回的如黄道元等也都纷纷治了罪,但是庞籍在这场清算到来之前,提前销毁了所有司马光关于建议在屈野河西岸筑城的信件和文书,摘干净了司马光的所有责任。

庞籍虽然保护了司马光,但是销毁文书的痕迹太过明显,被御史发现大量文书不翼而飞无法查证,于是最后又给庞籍加了一道罪状,藏匿罪证,被剥夺了节度使头衔,贬官到了青州。

庞籍在贬官的最后关头上梳给仁宗,历陈自己在并州为政的功过得失,最后向仁宗推荐司马光回京。

就这样,司马光在断道坞之败后再次回到开封仍然在馆阁任职,而司马光与庞籍叔侄俩没想到就此一别,竟是此生永别。后来司马光担任谏官再升任御史中丞,但由于朝廷规定谏官与宰执必须互相回避不得私下结交,退休后的庞籍没能与司马光再相见,甚至同在开封城却仅能书信来往。

贵人庞籍送了司马光这么久,往后的路,只能靠司马光自己了。

由于学问水平实在是高,当时的宰相文彦博富弼也都很重视,司马光回京后屡受提拔,嘉佑二年司马光担任谏官。

司马光担任谏官这几年,主要的工作就是跟台谏领导包拯一起给仁宗上奏疏劝谏皇上尽快立嗣,嘉佑七年仁宗终于同意立英宗为皇子,可召英宗入宫的诏书一封又一封的发出去全部石沉大海,仁宗逐渐有些恼火,打算废除英宗继承人身份另立其他皇室,这时司马光又上梳开导仁宗,说皇子屡次婉拒诏书,这是谦让的好品德啊,说明皇子贤良远胜于一般人。陛下这是用一国储君的地位来授予他,他肯定要谦让,陛下不妨用君臣大义来命令他让他马上入宫听候安排,这样他就再也没有拒绝的理由了。

上文我们讲过,英宗身边也有聪明人,在近臣周孟阳一顿分析之后动身入宫,终于解决了帝国储君的危机。仁宗经过司马光的分析,也消减了对英宗的不满。

所有的事情到了司马光这儿叫司马光一分析一讲解,顿时让人信服。

英宗即位后,经过皇帝本人的一系列折腾,司马光看出来了英宗的本质:不孝子。但一切以大局为重,虽然皇帝不是个好东西,但毕竟也没有大错,国家稳定更为重要,可时间久了大家发现,曹太后好像不怎么愿意还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