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大宋何所有 > 大梁太后

大梁太后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宋何所有!

胖揍了交趾却又立即班师回朝,不在南方恋战,只因神宗的战略重心集中在西北和幽云,熙宁九年,西北的机会出现了,西夏传来消息,皇帝李秉常与太后梁氏发生矛盾,梁太后竟然发动政变囚禁了皇帝,西夏国内大乱。

梁太后何德何能?竟然敢膨胀到囚禁皇帝?这一切都还要从李元昊说起。

当年李元昊沉湎美色,把一个个女人纳入后宫,最终导致与太子宁令哥反目成仇被刺身死。李元昊死后,权相没藏讹宠和太后没藏氏掌权,没藏氏虽然贵为太后,却风流成性,与前夫的下属李守贵和一名皇宫卫士同时保持着情人关系。

李守贵是老情人,对于没藏氏这种一脚踏两船的行为非常不满,于是在一次没藏氏带着卫士情夫出游途中设下埋伏,杀掉了两人,事后又被没藏讹宠诛杀。

没藏氏死后,没藏讹宠独掌朝政,为了巩固自己的朝中地位,没藏讹宠把自己女儿嫁给了李谅祚。随着李谅祚逐渐长大,对皇后小没藏氏没什么兴趣,却爱上了没藏讹宠的儿媳妇梁氏。

也不知道西夏到底有没有礼仪教育,这男女关系都乱成什么鸟样了,成何体统,成何体统!

也许是皇帝天生自带光环,梁氏很快也爱上了皇帝,并开始了与李谅祚私通。纸里包不住火,两人私通很快被没藏讹宠发现,李谅祚也没藏讹宠之间关系日趋紧张。

随着矛盾逐渐激化,没藏讹宠开始谋划干掉李谅祚另立新君,可没藏讹宠也是心大,所有阴谋就在家商议,全然忘了儿媳妇已经是李谅祚的情人了。

梁氏将没藏讹宠的谋反计划全部告诉李谅祚,李谅祚当机立断先下手为强,提前准备好刀斧手,诏没藏讹宠进宫将其杀掉,接着又诛灭了没藏氏全家,小没藏皇后被废幽禁。

李谅祚没有亏待弃暗投明的梁氏,将她接进宫里立为皇后。梁氏进宫当皇后之后,小没藏皇后的处境更加悲惨,受尽屈辱,可即便是这样,李谅祚还是嫌她碍眼,终于在梁氏当了皇后不久处死了小没藏皇后。

诛杀了没藏氏一族后,李谅祚终于稳固了皇位,寻求向外扩张。可惜西夏在李元昊死后,这些年内斗不止国力空虚,根本组织不起来有效的兵力,在对北宋有限的几次骚扰战之后李谅祚意识到,向北向东向南都没指望了,只能向西发展发展。

李谅祚在西部取得了一定的战略成果,吐蕃河一带部落首领木征就归附了李谅祚,李谅祚终于把西夏势力延伸到了祁连山以西,得意洋洋,没想到几年之后木征又被王韶打趴下,河州也彻底成为北宋国土。

英宗治平四年,年纪二十一岁的李谅祚暴病而亡,儿子李秉常即位。由于李秉常年纪太小只有七岁,母亲梁太后临朝听政。

当年的偷情少妇,如今的摄政太后,梁太后感觉良好,但是光感觉良好是不够的,控制朝政就必须要控制群臣,梁太后摄政第一件事就是把弟弟梁乙埋任命为相国。

西夏又恢复到了李谅祚刚即位时的状态,太后和相国是一家人牢牢掌握朝政,皇帝毫无权力可言。可即便是这样,梁太后还是觉得不稳定,毕竟上一任太后没藏氏是党项人,而自己是汉人,汉人太后在西夏摄政,这怎么能服众呢?

原本李谅祚在位期间为了发展文化,废除了李元昊搞的那一大堆奇怪的蕃礼,一切礼仪全部按儒家经典来执行。而梁太后摄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废除全部汉礼,恢复蕃礼。

朝鲜战争期间,美军有很多华裔,交战的时候大喊“不要开枪我是中国人”,骗的志愿军停火后疯狂火力压制,杀害大量志愿军战士。

心理学上管这种行为叫做“皈依者狂热”,就是说一个外来人员在加入一个新族群之后,为了获得族群的认可,可能会出现比族群普通人更狂热的尊崇族群的信仰,甚至成为族群里的极端分子,对离开的旧族群表现的更为残忍。

梁太后显然就是这么一个狂热的皈依者,仅仅恢复蕃礼完全无法满足她的预期,为了成为一名真正的党项人,必须要对旧族群汉人下手,而且下手必须要狠。

决心下狠手的梁太后没想到,有人已经先下手为强了。

治平四年十一月,就在李谅祚马上要不行了的时候,北宋青涧城(今陕西清涧县)守将种谔俘虏了西夏横山守将嵬名山,震惊西夏朝野。

横山主峰位于今天的陕西榆林市横山区,绵延数百里,是黄河几字形内侧的重要战略要冲,横山一丢,西夏首都兴庆府将直面北宋无险可守。由于战略意义太过重要,一向是宗室将领镇守。

横山守将嵬名山是西夏宗室的一名将领,因为朝中动荡,在外领兵一直也是战战兢兢生怕卷入政治斗争。其弟嵬名夷山早先已经投降宋军,投降之后又买通了嵬名山手下的侍卫,在嵬名夷山的带领下,种谔直奔嵬名山老巢,俩人恩威并施说动了嵬名山,带着兵和地一起投降了宋军。

种谔是名将种世衡的儿子,长大后受恩荫做了官,后来在军中屡立战功,受到推荐担任青涧城守将,以前打的都是防守反击战,而这次是他头一回主动与西夏交手。

孙子兵法里曾说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年轻的种谔运用了最高超的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绥州(今陕西绥德县)位于横山地区,嵬名山一投降,绥州也就到了宋军手里,天上掉的馅儿饼当然不能拒绝,种谔直接就在绥州就地驻扎,不走了。

西夏朝廷得知嵬名山叛变很快做出应对,西夏四万大军进攻绥州,种谔让嵬名山率部示弱诈败,自己率中军埋伏,又安排副将燕达在侧翼埋伏,等夏军冲进包围圈之后突然围攻,把夏军打了个大败而归。

吃了瘪的西夏朝廷和梁太后不会善罢甘休,弟弟梁乙埋就任相国之后,朝政日趋稳定,梁太后终于迫不及待对宋开战。

从熙宁二年开始,在梁太后的主持下,西夏对宋夏边境的绥州、秦州、庆州等州县开始了无休无止的骚扰,在名将种谔、郭逵和燕达的反击下没捞着什么好处。

熙宁三年八月,屡败屡战的梁太后再次兴兵二十万攻打环庆路,宋军遭遇夏军主力突袭,环庆路宋军主帅郭庆、都监高敏全部战死,残部退回到环庆路各个州县据守不出,梁太后纵兵掳掠一番退兵。

宋军被打了个大败,神宗肯定也是不会就这么算了,安排次相韩绛亲自坐镇陕西,种谔作为副手,主持对西夏反击。韩绛来到陕西后,对种谔非常信任,把所有军事事务都委托给种谔,其他需要协调的都由自己亲自来协调。

有宰相大人亲自协调各路关系自己只需要带兵打仗,种谔简直如鱼得水,带着军队直扑西夏。

整个陕西对夏作战军队都归种谔节制,又有宰相解决后勤等后顾之忧,按说有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种谔完全可以寻找西夏主力决战,甚至直捣兴庆府。可种谔实在是太过谨慎了,竟然选择了当年范仲淹的战略,一路修筑堡寨,打算稳扎稳打tower Rush进西夏首都。

当年韩琦反对范仲淹修筑水洛城,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筑城花费太大,国家根本撑不起这样的战争,种谔现在再次筑城推进,即便有整个陕西来做支撑也很难持久。

熙宁四年正月,种谔率部在横山脚下陆续修筑了永乐川、赏捕岭(均在今陕西米脂县西北)两座城寨,然后派副将赵璞、燕达分别修筑了抚宁、三泉、吐浑川、开光岭、葮芦川(均在今陕西绥德县)五个城寨。

修完六座城寨种谔发现坏了,修城容易守城难,一气多出来七座城寨,要不要分兵驻守?分兵驻守了之后主力部队还怎么去与西夏决战?

来不及细想的种谔没有纠结,率军攻打西夏啰兀城(今陕西绥德县西北),啰兀城是西夏在横山最后一座城池孤掌难鸣,很快被攻破,拿下这座城之后种谔分兵两万驻守。

宋军一路筑城的行为终于引起了西夏反击,熙宁四年二月,相国梁乙埋率拆迁队攻打抚宁,种谔大肆筑城的恶果暴露了,燕达驻守啰兀城、其他的副将折继昌、高永能等人也都分别驻守在其他城寨,种谔自己也驻扎在别的城寨,一时之间谁也到不了抚宁共同抵御夏军。

种谔手下的宋军在一起,完全有实力与梁乙埋的夏军主力决战,可宋军分散到各个城寨里,每个城寨都无力抵挡夏军。

抚宁城很快就被打了下来,守军全军覆没。梁乙埋趁着士气旺盛继续进军拆迁,围攻边境顺宁寨(今陕西志丹县西北),守将景思立轻敌,派部将出城迎战结果出去几次被伏击几次,损兵折将只能龟缩防守。

这个景思立我们之前提过,后来熙河开边奉命时再次轻敌冒进被木征击败战死,看来这人的自大轻敌是习惯性的。

眼见打不过的景思立被围的焦头烂额,城里的一名姓李的妓女找到了她,自告奋勇说有退敌之策,景思立没当回事儿,你一个妓女能让敌人几万大军退兵这不纯熟胡诌么?可妓女李姑娘告诉景思立,说西夏的梁太后以前在边境讨生活的时候她认识,梁太后做过的那些龌龊事她都知道,只要她站上城头向夏军喊话,夏军肯定退兵。

一脸懵逼的景思立也没什么别的好办法,本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同意了李姑娘的方案。

李姑娘站上城墙,撸起袖子开骂,骂的全是梁太后的龌龊事,跟这个男人乱搞那个情夫私通之类的,由于李姑娘的特殊职业属性,对于奸情描述格外详细,堪比黄色小说,围城的夏军都被吸引了过来,一个个听故事都听得津津有味。

李姑娘在上面星光闪耀,梁乙埋在下面气急败坏,说的都是他亲姐的丑闻,这可不能让她接着骂下去。连忙派弓箭手去射,也不知道是西夏的弓箭手水平太差还是故意射不准,反正就顺宁寨这种简陋的城墙愣是没射中李姑娘,反而还激发了她的斗志,骂的更起劲儿了。

梁乙埋终于忍无可忍,再这么下去姐姐要成军队的笑柄了,下令全军撤退,转攻啰兀城。

啰兀城有两万宋军驻守,是当时几座城寨中守军最多的,但即便是这样也多不过梁乙埋的夏军主力。夏军进攻路上抓获了一名叫做崔达的基层军官,梁乙埋告诉崔达,等到了啰兀城下时你去喊话劝降宋军,就说城外宋军已经被全歼,叫守军赶紧投降,事后重重有赏。

崔达满口答应,到了城下对着城头大喊,贼军人少,粮草也不足,马上就会退兵,大家一定要坚持住。

梁乙埋大怒,当场砍了崔达,然后把崔达碎尸。

西夏大军围困啰兀城,燕达在城中防守,僵持不下时朝廷诏书来了,决定放弃啰兀城,让燕达率军突围撤走。

关于啰兀城,朝廷早就吵成一团,其中最关键就在于钱。

种谔新筑七座城寨之后,由于远离大后方,需要转运大量粮草,给陕西几路造成了极其沉重的负担,即使是当时熙宁变法已经挣了不少钱,朝廷仍然非常吃力,陕西当地百姓更是承担了沉重的赋税,再这样下去西夏没打趴下,国内先趴下了。

朝廷吵完之后做出决策,放弃啰兀城,适当收缩,不再筑城推进,等待机会毕其功于一役打入西夏直奔兴庆府,主力对决打灭国战。

朝廷的决策其实没问题,可诏书此时传到前线可是坑了燕达,围城中突围撤军本来就容易演变成大溃败,而且现在城外围攻的夏军兵力远超宋军,这时候突围,九死一生。

可军令如山必须执行,燕达无奈率军突出西夏包围,夏军出乎意料的没怎么抵抗就让燕达冲了出来。

突围成功的宋军奋力向宋朝边境撤退,燕达为了减少损失,撤退的时候带了不少粮草辎重,没想到梁乙埋在宋军撤退路上已经设好了埋伏,宋军中伏大败,大量的辎重又拖累了军队突围撤退的速度,最终宋军几乎全军覆没,燕达率少量残兵败将逃了回来。

梁乙埋此次出兵接连取得胜利,但西夏限于国力也已经无法再支持他接着打下去了,拿下啰兀城之后梁太后修书一封向神宗谢罪,神宗眼见局势一时之间难有变化,也就同意了议和,两国暂时停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