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大宋何所有 > 别样童贯

别样童贯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宋何所有!

童贯不是一名普通的宦官。

因为自幼被送进宫做事,童贯从小就学会了察言观色迎来送往,人情世故上简直无师自通。聪明又听话的童贯很快受到了宦官李宪的喜欢,便把童贯收入门下培养照应。

李宪后来在西北的赫赫战功是有目共睹的,战吐蕃收熙河,少年童贯在跟着李宪西北作战时积累了大量战争经验。然而神宗驾崩后高后执政,推倒了神宗朝所有政策,连熙河开边这种军事政策也一并推倒,要不是所有大臣都极力反对,说不定高后还真敢在文彦博的建议下放弃熙河路。

可领土虽然保住了,当年统军大将一定要处理,以彰显旧党的英明领导。当时王韶已经病逝,熙河开边的将领只剩李宪,那就把李宪贬出开封,接着一贬再贬。

郁闷的李宪在贬谪途中病逝,给了童贯非常大的打击,从小受李宪照顾,西北作战时更是共同出生入死,如今亲如父亲的李宪被旧党打击至死,童贯顿时失去了依靠。

人算不如天算,哲宗年纪轻轻就驾崩给了童贯机会,新即位的徽宗是个花花公子,对文玩字画奇珍异宝情有独钟,而童贯又特别会来事儿,经常给徽宗搜集宝贝。史书记载童贯这个人虽是宦官但却有胡子,要知道古代社会有胡子那是帅哥的象征,关公就号称美髯公,人长得帅办事儿又机灵,童贯很快赢得了徽宗的宠信。

想要有一番建树的童贯急需找一名可靠的政治盟友,而谪居在杭州的蔡京就是最佳人选,于是在童贯的穿针引线下,蔡京神奇的回京任职,之后更是步步高升做到了首相。

当朝廷开始讨论西北战事的时候,童贯那尘封已久的回忆突然刷新,青海的寒风、祁连山头的积雪、熙河路宋军百战百胜的辉煌浮现上心头,童贯找到蔡京,要求亲上前线带兵作战。宋朝本就有宦官任主帅的传统,而且人家童贯也是打过仗的,蔡京做了个顺水人情推荐童贯任一路主帅,经过中书和枢密院讨论也符合制度没毛病,童贯正式出任熙河路宋军主帅之一,奔赴前线收复鄯湟二州。

至于鄯湟二州是怎么丢的,还要追溯到哲宗朝。

青海西宁一带的中心城市青唐城位于今天西宁市城中区,坐落在祁连山脚下湟水之滨,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集散地。早在李元昊时期西夏就曾多次攻打青唐城,想要彻底把丝绸之路控制在自己手中,被吐蕃多次打败后无奈放弃。

李元昊死后,西夏历代皇帝也多次攻打青唐城,始终未能拿下这座丝绸之路重镇。元符元年吐蕃内讧,反对派领导人在政变中被杀,其部下逃亡熙河路向时任河州都监王赡报告了内乱的情况,王赡上疏朝廷建议出兵青唐城得到章惇的支持。

元符二年七月,朝廷任命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王愍为主帅,河州都监王赡为先锋攻打青唐城。宋军挥师进军西北沿途吐蕃部落望风而降,短短两个月之内连下宗哥城(今青海平安县)、宁塞城(今青海化隆县),元符二年九月兵不血刃拿下青唐城并将青唐城改名为鄯州、附近的邈川改名为湟州,城中吐蕃部落尽数归降。

立下赫赫战功,王愍王赡两人颇有些飘飘然,在当地吐蕃小规模叛乱时采取了残酷的军事镇压。要知道当时吐蕃投降时都是成建制投降,军事力量并未受损,宋军一开始镇压激起了吐蕃的反抗精神,宋军在西北陷入了治安战的泥潭。

远离本土的治安战就是帝国坟墓,无论是美国打越战还是苏联打阿富汗战争都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北宋当然也不愿在西北打治安战,要平息当时的乱局,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变民族政策,对西北吐蕃部落恩威并施,争取大部分普通吐蕃老百姓的拥戴重点翦除死硬派抵抗分子。

但向太后主政的北宋朝廷经过商量决定直接放弃鄯湟二州,解决不了问题就删除这条问题,脑回路堪称清奇,但无奈旧党当政,宋军只能奉命撤军,鄯湟二州就此沦陷。

现在新党回来了,要夺回鄯湟二州,朝廷调兵遣将,宋军千里开拔,远离西北十几年的童贯摩拳擦掌,期待这一刻已经很久了。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宋军出发后,高永年、童贯和王厚各带一支宋军西渡黄河北上,童贯在巴金岭(今甘肃永靖县西南)遭遇吐蕃主力,双方激战一番打到附近的巴金城,童贯派先锋辛叔詹、安永国两人突击,想一举拿下巴金城,没想到巴金城的吐蕃军在首领多罗巴的率领下抵抗非常坚决,宋军没占到便宜,安永国还因为踏空坠下山崖。

童贯在巴金城打了一天毫无进展,王厚紧跟着前来增援,两路宋军会师后发起强攻,一举拿下巴金城,吐蕃首领多罗巴趁乱跑路。

拿下巴金城之后,王厚童贯两军合军一处继续进发。西北吐蕃虽屡屡反叛,但主要力量已经在哲宗朝期间多次军事打击下消耗殆尽,加上部落间连年内讧,巴金岭的吐蕃军被歼灭之后再无力抵抗宋军,王厚童贯轻松拿下途中的安陇寨后与高永年所率宋军会师湟州城下。

湟州城不同于其他堡寨,城中驻扎大量吐蕃守军,首领单波秃令结在宋军围城之后将主张投降的官员全部抓起来下狱,誓要抵抗到底。

要拿下湟州城,要么围城要么强攻,围城损失小,但宋军长途奔袭后勤压力大,围城有可能到最后自己先崩溃;强攻见效快,但也有可能对方以逸待劳守得固若金汤,打到最后损兵折将还被城内守军打个防守反击。

三名宋军主帅经过商量决定强攻,围城夜长梦多风险太大,倒是拼一拼很有希望拿下湟州城。

可就是在这个时候,京城传来徽宗手诏传来,作为军中宦官,童贯除了主帅的身份外同时还担任着监军的职务,皇帝手诏只能由童贯查看然后传达。

童贯一看手诏坏了,皇宫一处城门失火,徽宗觉得这是不祥之兆,交代童贯先不要打了,等过几天城门修好了再打。

兵贵神速,湟州城下战机转瞬即逝,不趁着全军气势正旺强行攻城,此时停下来以后能不能打的下来都不一定。当年灵州城两路宋军贻误战机最后败走西夏的教训童贯都还记得清清楚楚,此战是成是败,压力来到了童贯肩上。

皇命难违,但将在外军令又有所不受,看完手诏之后的童贯将手诏收好,告诉其他宋军主帅,陛下交代我们好好作战,务必大获全胜。

得知皇帝鼓舞,全军士气大增,殊不知童贯为了战斗已经赌上了自己的性命,打赢了,有可能将功补过不予追究;打输了,抗命出击童贯就是死罪。

主将不惜死,全军士气高,宋军开始对湟州城发起了猛烈地进攻。

然而城内吐蕃守军大多都是当地人,故土情结很重,保家卫国的决心也很强烈。宋军连日攻城毫无进展,城内守军也是筋疲力尽,战斗陷入胶着。

就在双方僵持的关键时刻,番将包厚(由于崇拜包拯,很多吐蕃降将都请求姓包)主动请缨作战,趁着夜里一马当先带敢死队冲上城头打开城门,宋军一拥而入。

当夜火光冲天,湟州城内的吐蕃部落军队被杀的丢盔弃甲,单波秃令结最后仅率亲兵十来人从西门逃走,湟州再次回到北宋版图。

拿下湟州城之后,王厚童贯没有急于继续进攻,而是停下来招抚流民,扫平叛乱,花了几个月时间稳固湟州,王厚就地经营湟州巩固成果,童贯回京述职。

回到开封的童贯荣誉加身,受到朝廷大力表彰的童贯毫无得意之色,而是提议趁此机会再接再厉,接着拿下鄯州。

朝廷和徽宗没有任何质疑,准了。

崇宁三年三月,童贯再次回到西北与王厚汇合,点起熙河路宋军主力挥师西北,高永年率偏师随行,直奔鄯州中心城市青唐城。

当年巴金城的吐蕃部落首领多罗巴听说宋军再次打了过来,纠集部众迎击。双方在宗哥城(今青海平安县)外的山下相遇,多罗巴此次有备而来声势浩大,宋军畏敌不敢出击,想要迂回从侧面合围对方。

当时双方兵力差不多,宋军合围的战术不一定能奏效,童贯力排众议派高永年出任先锋直冲吐蕃中军。宋吐两军厮杀在一起一时间难解难分,突然一阵东南方吹过来,吐蕃军被吹得真不开眼睛,宋军趁势冲杀大败吐蕃,多罗巴受伤再次跑路,宗哥城守军一看主力都被打跑了便不再抵抗,投降宋军。

多罗巴的战败打光了鄯湟二州最后的吐蕃残余力量,等到宋军开到青唐城时,青唐城吐蕃首领开城迎降,宋军终于收复鄯湟二州。

前后历时两年的收复之战就此结束,童贯从开封远赴西北担任主帅,关键时刻抗命攻城,力排众议下令歼敌,无疑应该在整个战争中记首功。凯旋而归的童贯受到了破格提拔,朝廷先后提拔他为襄州观察使、秦凤路制置使和武康军节度使。

节度使虽然在宋朝沦为虚职,但仍然享有官职待遇,凡挂节度使名号的都是对朝廷有重要贡献的,许多宰相罢相之后都挂名节度使外放。

当年仁宗张贵妃为伯父求一个节度使名号都被包拯怒喷弹劾,足以说明朝廷对节度使称号的重视和慎重,也足以说明童贯的战功实打实的含金量确实高,确实是国家的有功之臣。

在神宗的战略意图中,熙河开边的目的是“断西夏右臂”,使得西夏与吐蕃无法互相勾结,用兵西夏时吐蕃也无法威胁宋军。现在熙河路已经延伸到了鄯州,周边吐蕃部落再也无法形成威胁,进一步用兵西夏的时机到了。

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北宋环州党项部落首领李讹移暗通西夏皇帝李乾顺,准备带着驻所的全部军粮投夏。阴谋败露后朝廷先发制人征集民夫前去运粮,李讹移惊慌之下仓促出逃带着一万多骑兵投奔西夏。

本来李讹移连人带粮一起过来,西夏朝廷还可以从长计议,现在突然人来了,粮没了,李乾顺简直大呼坑爹。

一万多张嘴每天吃饭就是个大问题,你不要人家吧都是党项族人家前来归附民族大义上说不过去,你接收了吧凭借西夏孱弱的国民经济突然增加一万多军队连人带马每天的军需根本承受不了。

但李乾顺毕竟在小梁太后的淫威中长大,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就这点儿小问题还真难不住他,人不是来了吗?不是吃不上饭吗?吃不上饭咱就去抢,从哪儿来还回哪儿抢。

于是在李乾顺的安排下,李讹移的这支骑兵部队成为边境的正规抢劫部队,隔三差五的跑到宋境劫掠一番,由于李讹移曾经长期驻守北宋边境,对边境布防非常熟悉,也知道哪里有粮食哪里防备空虚,一时之间搞得边境风声鹤唳,

趁着环庆路这边牵制住宋军一部分注意力,李乾顺还有个念想要解决,那就是收复天都山。

天都山是西夏圣地,李元昊当年行宫被宋军占了好几年了,当年小梁太后穷兵黩武郭国内十室九空民不聊生,根本就无力收回,但经过十几年休养生息,西夏国力逐渐恢复,此时不收复天都山更待何时?

政和四年五月,李乾顺派兵到天都山附近的藏底河边修筑城塞,北宋天都山守将刘延庆得知后率兵围攻,徽宗朝的宋夏战争至此全面爆发。

刘延庆是陕西边地人,家里是军户,自幼参军,在常年的对夏作战中屡立战功逐渐升迁,政和年间奉命驻守天都山。这么说大家可能没什么印象,但刘延庆有个儿子叫刘光世,刘光世后来与岳飞韩世忠张俊一起被称为南宋“中兴四将”。

中兴四将都是后话了,不过当时中兴四将的爹还是很能打的,率军围攻西夏藏底河城,夏军野战完全招架不住全面龟缩。

由于天都山距西夏首都兴庆府太近,西夏朝廷马上反应过来急派援军来救,刘延庆也知道战事不能拖,为了抢攻城池,他派出了麾下最能打的一支敢死队,这支敢死队的领头的名叫韩世忠。

虽然后来的韩世忠有勇有谋多次击败金军,但此时的韩世忠还未成长到完全版的名将,此时的他只有一个特点,猛。

猛人韩世忠是真的猛,领命之后率领敢死队星夜爬上藏底河城头,就在城墙上领着敢死队跟守军杀了起来,守军猝不及防,回过神儿来赶紧组织抵抗,由于刚上到城头还不了解城内地形,韩世忠第一次夜袭没能打开城门,但在城头上偷袭守军进展不力后还能全身而退,足见韩世忠单兵作战能力之强悍。

如果再有个几天时间,西夏的藏底河城铁定守不住,但也正是这个节骨眼儿上,夏军的援军赶到了。宋夏两军在藏底河边打了一仗,西夏方面主力部队人多势众,刘延庆估摸了一下硬拼打不过,于是暂时退兵。

藏底河城双方打了个平手,但北宋中央已经没兴趣再跟西夏耗下去了。政和五年二月,朝廷下诏任命童贯为西北诸路经略招讨使,总领西北军务对夏作战。

童贯再一次来到西北,在这里,他作为正面人物的人生将达到巅峰。

宋军兵分三路,熙河路十五万宋军由刘法统率从湟州出发向东进,沿当年神宗五路伐夏时李宪的既定路线直指兴庆府;秦凤路五万宋军由刘仲武统率向北进军进攻灵州;童贯率领中军五万在兰州等两路宋军到位之后会师前进。

面对入侵的两路宋军,西夏方面采取了先易后难的方针,秦凤路宋军实力弱一些,就先派兵南下迎战刘仲武部。双方在清水河(今宁夏中卫市境内)遭遇,打了好多天刘仲武毫无进展,最终秦凤路宋军退兵。

熙河路宋军刚刚在鄯湟二州打了胜仗,兵多将广士气高昂,一路势如破竹,先是在西夏仁多泉城(今青海门源县西南)击败夏军守军,又在古骨龙(今青海门源县中部)击溃夏军主力。

熙河军虽然取得胜利,但秦凤军退回国内,为了稳妥起见,童贯没有让熙河军孤军深入,取消了这次作战计划。

此次战役虽然半途而废,但宋军仍然稳赚不赔,秦凤军基本没受损,熙河军深入到了西夏西南边境。紧接着派兵持续进攻藏底河城,在与西夏争夺了一年多后,政和七年二月,童贯派名将种师道率十万大军进攻藏底河城。

西夏名将李察哥率军来救,这位兄弟在夏军将领中也算是能征善战的了,而且还是李乾顺弟弟,军中说一不二一向很有威望。

无奈夏军连年打仗兵力捉襟见肘根本不是种师道对手,三下五除二就被打跑了。宋军全军一鼓作气没日没夜的强攻,最终敢死队冲上城头打开城门,宋军拿下藏底河城。

藏底河城的陷落标志着西夏在兴庆府南侧失去了所有军事存在,兴庆府南大门洞开,是走天都山北上灭亡西夏还是进攻灵州然后西进灭亡西夏,就等着北宋来做选择题了。

只可惜后来北宋朝廷做出的选择着实让人惋惜,而童贯大人,也再也没有了曾经在西北浴血奋战、驰骋沙场的气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