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大宋何所有 > 赵构登基

赵构登基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宋何所有!

张邦昌想找大元帅回来接皇帝的班,可大元帅人家还真不好找,谁都不知道赵构现在人在哪里。

靖康元年十一月,意识到去了金营要凶多吉少的赵构逃到了相州,坚决不再执行朝廷关于议和的命令。相州知州汪伯彦一看康王来了,乱世里先抱个大腿再说,于是召集本州兵马护驾,紧紧的团结在康王赵构身边。

金军南侵速度很快十一月没过完就打到了开封城下,身在相州的赵构已经无法再代表皇帝议和,于是朝廷又下令加封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到河北招募兵马回京勤王,拯救国难。

“天下兵马大元帅”的称号听起来中二,但其中却是有深意的,当年唐朝安史之乱,唐肃宗就是封了自己儿子李豫做了天下兵马大元帅率领郭子仪李光弼诸将最终战胜了叛军,既然朝廷给了这个头衔,那就是昭告天下:开封如果进不来,大家就全部去找康王,由康王带大家杀回开封拯救大宋。

兵荒马乱的时代相州并不太平,赵构刚到相州不久周边就发生了叛乱,当时相州有一名当地宋军将领叫刘浩,厉兵秣马部下训练有素,赵构就派刘浩去平叛,平叛过程非常顺利一举消灭叛军,叛军首领投降。

刘浩回师复命的时候就专门给赵构汇报了,说自己部下有一个叫岳飞的,作战勇猛平叛全靠他才能如此顺利,赵构非常高兴亲自嘉奖了岳飞,并提拔他为承信郎,岳飞正式从一名士兵升任基层武将。

这是年轻的赵构和年轻的岳飞第一次见面,那时两人都有一个共同信念,战胜金军,匡扶大宋。

赵构天下兵马大元帅的旗号打出来之后,从河北战场上败退下来的宋军很多都前来归附,短短不到一个月就集结了数万人,经过短暂的整顿,赵构觉得已经有实力与金军一战,在宗泽的建议下准备南下作战。可就在此时朝廷的诏令又来了,朝廷要议和,严禁各地宋军擅自前往开封与金军交战。

开封城岌岌可危,朝廷又不准自己回去勤王,到底是去还是不去,赵构陷入了矛盾之中,宗泽建议去,汪伯彦建议迂回一下,西边有完颜宗翰的西路军太危险,就从山东一侧迂回观望。

两人建议都有道理,赵构将部队兵分两路,一路交给宗泽率军南下,一边打一边接近开封,另一路由自己亲率,向东经过大名、郓州、东平、最终停在济州(今山东巨野县)观望。

赵构的军队总共也就数万人,宗泽带走一万,连同刘浩岳飞等比较能打的基层将领都跟着宗泽南下了,留在赵构军队战斗力并不强。在赵构一路迂回的过程中,高阳关路安抚使黄潜善前来投奔,黄潜善这个人有个本事,消息特别灵通。当时金军围城几个月谁都不知道开封城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但经过黄潜善派人调查,终于得知徽钦二帝连同全部宗室已经被金人掳走,张邦昌已经登记,迎立元佑太后发布政令了。

黄潜善马上把打听到的消息告诉赵构,赵构得知后异常悲痛,当着臣僚的面就哭了起来,原本当时赵构打算率军南下过江避险,一听说父兄和其他亲人全部被俘去了金国,也不南下了,当时就要单骑出击赶赴河北,要把亲人们从金军手上救下来。

汪伯彦黄潜善一帮人慌慌张张把赵构拦了下来好生安慰,上阵杀敌为国捐躯应该我们这些做臣子的去,大帅千万要保重。

从靖康年间的种种表现来看,赵构是真的想要解救父兄,但他手下这帮杂牌军跟金军主力相比实在差距太大,没那个实力去劫营。郁闷的赵构也不南下了,就在济州等待时机,没想到时机没等到,却等来了张邦昌的使者。

靖康二年三月,经多方打听,张邦昌派使者找到了身在济州的赵构,带来了他的书信,邀请赵构回京即位,要把赵宋的江山还给赵家人。

作为仅存的赵宋皇室成员,回京就意味着登基称帝,诱惑不可谓不大,但金军刚走,开封城内到底是个什么情况谁也说不准,此番回京是鸿门宴还是皇帝宝座仍然还是未知之数,赵构以父兄离去太过伤心为由,连续拒绝了使者。

眼见自己的书信不管用,张邦昌又想了法子,孟皇后已经被他迎回来临朝听政了,我以孟皇后的名义下诏,昭告天下立康王赵构为帝,名正言顺礼法上无懈可击,这回你拒绝不了了吧。

紧接着,张邦昌奏明孟皇后,孟皇后写了一封《手书告天下》,以诏书的形式向全国发布由康王入继大统,这下子赵构再没有推辞的理由了,动身西进回开封。

新皇即位要有新寓意新气象,张邦昌在开封研究了半天上疏给赵构,说当年太祖赵匡胤是在南京应天府起的家,为了大宋中兴建议还在应天府登基,所有登基仪式全部在应天府完成。应天府就应天府吧,开封遍布金人眼线,反而是南京应天府更安全一点。

靖康二年五月初一,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称帝,是为宋高宗,于当年改元建炎。

当上皇帝了,赵构第一件事不是追回他的父兄,而是大赦天下,这事儿虽然之前张邦昌做过一次,但毕竟名不正言不顺,此时赵构来做是最合适的,毕竟他是合法的最高统治者。为了最大程度做好团结工作,赵构下诏所有在金军南下投降的官员一律赦免,包括张邦昌,整个大宋境内除了钦宗靖康元年处理过的“六贼”,其他人全部无罪。

接着任命了重要官员,黄潜善任中书侍郎副宰相、汪伯彦任枢相。尊元佑皇后孟皇后为元佑太后,孟皇后到了赵构这一届皇帝,辈分终于正常了,成了孟太后。

值得一提的是,赵构即位的当天,孟太后便在开封悄悄的撤了帘,绝不给新皇帝制造任何阻碍,这个坚强又智慧的女人给足了赵构支持。

如果是普通的战争剧这时候孟太后也终于该谢幕了,只是没想到赵构同志太不给力,两年后的某一天又得她这个当太后的挺身而出,拉皇帝一把。谁说女子不如男?女子能顶半边天。

即位之初的赵构是想要有一番作为的,在处理完手上一系列事务之后便立即下诏,李纲赴南京面圣。

钦宗在金军第二次包围开封时曾经试着召李纲回京,但当时道路隔绝,等李纲收到诏书动身上路时开封已经陷落。国难之际没能拼尽全力,现在赵构即位了李纲攒着一股子劲儿要报效国家。见到赵构之后,提出了一系列为政措施,选贤任能加强军备这些赵构都能接受,但李纲有两个主张赵构比较抗拒,一个是严惩张邦昌,一个是回开封坐镇京师号令天下。

赵构即位之初为了团结所有人,特别给了张邦昌优厚待遇,不仅不治罪还加封其为同安郡王,李纲却认为既然是金人逼迫,那当大臣的应该以死明志,而不是小心翼翼的跑到皇宫里做面子活儿。已经用优厚条件安抚过,赵构不愿意出尔反尔,但李纲言辞激烈强烈要求,国家又需要李纲来主持大局,只好下诏将张邦昌贬为昭化军节度副使。

在张邦昌的问题上,赵构可以勉强满足李纲,但在,回开封的问题上,赵构坚决抵制,说啥也不回开封。开封太危险了,金军南下之后河北平原一马平川,开封无险可守,与其等金军打过来再跑,还不如事先找个安全的地方长驻。

赵构坚决不回开封,李纲也没办法,毕竟人家是皇帝,君臣就在这种不痛快的情况下开始了合作。但赵构还是很信任李纲,李刚一回来就是首相待遇,地位在汪伯彦、黄潜善之上。

赵构不愿回京,首都又不能没人坐镇,于是在李纲的力主下,宗泽被任命为开封留守。宗泽到任后整饬城防招募流民招降盗贼,开封周边局势逐渐稳定下来。

好景不长,宗泽坐镇开封不久,金国使者来了,指明了要拜访大楚皇帝张邦昌,以示两国友好关系。

张邦昌都被赵构贬谪到南方的潭州去了,哪儿还能接受你的拜访。既然新皇帝都已经登基了害怕你金国干什么,宗泽直接下令把金国使者抓了起来,接着向赵构上疏,请求处死使者。

张邦昌那是金国正儿八经册立的皇帝,赵构是宋朝自己倒腾出来的皇帝,在金国看来赵构就是个伪皇帝。平白无故把正统皇帝给废了搞出来一个伪皇帝,金国不来兴师问罪就不错了,宗泽居然还主动挑战金人底线。接到奏疏的赵构简直头大,马上下诏让宗泽千万不能杀,先把人放了不要造成外交事故,以后的事情从长计议。

赵构的对策没毛病,如果说徽钦二帝在位时期宋朝还能在国力上占优的话,那么到了赵构即位之初,宋朝国力已无法对抗金国。

宋朝的河北路许多大城市全部在金国手中,剩下的城市与朝廷失去联系,乡间盗贼林立你争我夺;河东路西军在太原保卫战中损失殆尽;陕西诸路中只有环庆路和熙河路两路兵马奉调入京勤王还被完颜宗翰堵在潼关到不了关东,其他的泾原路秦凤路鄜延路全都不听调遣,国难当头只顾保存实力。

河东陕西两处所属西军已名存实亡,南方的宋军战斗力还不如方腊,就这种军队怎么可能打得过金军。打不过就要苟,要积蓄力量。

机会来了,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六月,靖康之变时金军东路军统帅完颜宗望突然病死。完颜宗望是金军主要将领之一,后来被岳飞打的找不着北的金兀术等金国名将都是完颜宗望的部下,金军两次南侵一次是由他独立带兵打到开封城下,另一次是他率先打到开封城下,可以说没有完颜宗望,北宋很有可能不会灭亡。

完颜宗望死了,金国也很紧张,河北地区本来就不稳定,东路军统帅一死更是给了河北地区义军更多的机会,为了稳住河北局势,金国派完颜昌和完颜宗辅各自率军到河北平叛。

原本的东路军现在各自出击,加上河北人民对金国反抗情绪高涨,此时正是恢复河北反击金军的好时机。在李纲的安排下,朝廷派张所到河北主持抵抗工作。

张所在靖康元年就曾奉旨前往河北担任招抚使组织当地军民抵抗,无奈完颜宗望所率金军战斗力太强完全不是对手,此次再次出任河北,李纲给予了充分的信任,不仅仍任命其为河北招抚使,而且还说服赵构从内帑中拨了一百万贯钱给张所作为启动资金,特别授权他在河北可以开幕府、任命官职、一切便宜从事。

李纲对张所的信任实际上已经违规了,按照宋制地方大员一切政令要出自中央,而李纲给予张所的权力已经接近唐代节度使权力,信任程度可见一斑。李纲信任张所,张所也确实在河北逐渐聚拢起一批宋军。接着,李纲又派王燮、钱盖分别出任河东经制使和陕西经制使,前往河东地区和陕西地区收拾当地残局。

就这样,京畿、河北、河东和陕西地区全部有专人经略,宋朝勉强恢复了对靖康之变中战争地区的管理,局势逐渐好转。然而局势还没好转多久,随着李纲的罢相,宋朝局势急转直下。

当上皇帝后,赵构的心态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当初那个豪气冲天不惧金人的康王似乎变得顾虑重重,对于河北河东陕西等地的经略和行在的去处有了新的想法,李纲对于收复故土的强烈愿望与赵构的治国理念已经出现裂痕。

当时大臣中黄潜善坚决反对张所出任河北招抚使,因为张所曾经与黄潜善是政敌,上疏弹劾过他。在李纲的力主下没能阻止张所前往河北赴任,但宰相间的矛盾已经不可避免。李纲是坚定的主战派,而汪伯彦、黄潜善是彻底的主和派、逃跑派。

当时赵构在南阳已经待了几个月了,明显不愿意回开封,找来几位宰执商量去处。赵构先提出想要到江南建都,李纲强烈反对,表示如果实在不愿意回开封,可以到关中据潼关天险防备金国,甚至可以去襄阳、邓州等城市,但无论如何不能过江,一旦过江将永失中原。

赵构既不想去长安又不想去襄阳,实际上所有长江以北的城市他都不愿待,但又不好意思说,于是汪伯彦和黄潜善就替他提出来了,长安、襄阳、邓州都不好,还是扬州好,我们应该去扬州。

赵构当然想去扬州,当年徽宗跑到江南何其逍遥快活,扬州虽处江北但紧邻长江,一旦金军打来马上就能渡江避难。但李纲说的每句话都出于公心无法反驳,赵构暂时没有动身南下。

李纲的罢相源于宋齐愈之死,宋齐愈因传金人口谕拥立张邦昌登基被李纲力主处死,然而人死了之后,御史张浚却上疏弹劾李纲,说处死宋齐愈违背了特赦伪楚官员的政策,早就被李纲掣肘的赵构一看机会来了,顺势就将李纲贬出朝廷。

贬谪李纲引起了朝野之间巨大的非议,赵构即位后,靖康之变时的爱国太学生陈东也率一众儒生前来投奔,眼见李纲离开,预感到赵构无意重振国家,于是上疏请求留下李纲,同时把汪伯彦、黄潜善两位逃跑派贬出朝廷。

赵构装没看到,不理会陈东的奏疏。

陈东接着上疏,请求皇帝御驾亲征击败金军,迎回二圣。凡所派遣诸将作战不力者一律问罪,行在远离京师应当立即返回,不要前往江南地区。

注意陈东的措辞,提到了迎回二圣,就是这个提法让赵构起了杀心。

汪伯彦和黄潜善两人的行为引起的是群愤,陈东这边上疏不停,那边就有百姓伏阙上书,要求罢黜汪伯彦和黄潜善,重振朝纲抵抗金人。

伏阙上书还有个叫法,死谏。你当皇帝的不理我,那我就在宫殿门口磕头磕死,让上天看看我的决心。

在北宋死谏的人从来都是英雄,皇帝也从来不敢因为官员死谏就真的让官员去死。可到了赵构这儿规矩就不一样了,自己当上皇帝还不到半年,陈东这一出是给谁颜色看呢?谁是忠臣谁是奸臣难道我赵构分辨不出来?

无论后世怎么记载汪伯彦黄潜善妖言惑众给赵构开脱,做决断的只有赵构一人,建炎元年八月,就在李纲离开朝廷没多久,赵构下令处死了爱国太学生陈东。

一腔热血化作刀下冤魂,眼见李纲被逐陈东被杀,朝中主战派已经知道了皇帝的心思,纷纷心灰意冷。钦宗朝枢相许翰因种师中战败被罢相躲过靖康之变,赵构称帝后前来投奔,眼见赵构这种行为便自请外放离开了朝廷,自此赵构身边再无一位主战派。

李纲的离开、主战派的失势,导致张所也随之遭贬谪,宋朝在河北、河东和陕西的经略完全失去支持,朝廷彻底放弃黄河以北国土。

在靖康年间金军第二次南下时钦宗曾签订国书,同意将黄河以北土地全部割让给金国,也许赵构害怕惹怒金人再次南侵。但他跟徽钦二帝一样,没搞明白国与国之间的和平靠的不是国书,而是实力。

将国土拱手送人的赵构没能等来和平,反而等来了金军再一次大规模南侵,而金军这一次入侵却还是赵构自己招惹来的。

自从五月即位以来,赵构一直忙着梳理国内大小事务,可经历战乱朝中宰执大部分被俘北上,北宋朝廷就像一艘破烂不堪的船,在这乱世里风雨飘摇。

建炎元年九月,赵构听说一起桃色旧闻,早在张邦昌主政开封期间,金人曾经将徽宗十几位后宫嫔妃赐给张邦昌作为其后妃,靖恭夫人李氏更是被金人指立为伪楚皇后。伪楚虽然是伪政权,但日常礼仪一个不少,张邦昌这个伪皇帝和李氏这个伪皇后就经常要同时出席各种活动。

某日两人共同参加酒宴,酒过三巡之后张邦昌与李氏两人有了肢体上的接触,没想到这一次肢体接触后李氏还就觉得自己跟张邦昌就是两口子了,后来又多次私自与张邦昌见面。

现在张邦昌被贬谪,赵构即位当了皇帝,就有人把这些事儿告到了他这里,给自己老子戴绿帽子,这当儿子的哪里能忍?赵构当时就下令严查,一定要把事情差个水落石出。

李氏下狱后遭到严刑拷打,招供了自己与张邦昌的大量交往细节,其中真的假的已经无法考证,但全都是够张邦昌诛九族的罪。得知审理结果的赵构怒不可遏,忘了当初要赦免伪楚相关人员,下令派人到潭州赐死了张邦昌。

赐死张邦昌是一起严重的外交事件,原本宗泽扣留金国使者后来又放人之后,金国就知道了他们扶植的傀儡政权垮台了。垮台归垮台,不代表赵构的新政权就不能和睦相处,但没想到赵构招呼都没打一声就把张邦昌给处死了,这要是还能忍,堂堂大金国尊严何在?

当我金国跟你宋朝一样呢?

建炎元年十一月,金国得到张邦昌被杀的消息后再次下诏伐宋,大军共分三路:东路军由完颜宗辅率领进攻山东,中路军由完颜宗翰率领进攻西京洛阳,西路军由完颜娄室率领进攻陕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