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义净传:飘着飘着到印度 > 第2章 早习以为常

第2章 早习以为常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义净传:飘着飘着到印度!

两天之后。

在唐朝称为贝州的地界,一条河流在武城一带形成了人员熙熙攘攘的景象。这条河流很有名,尤其是隋朝,人们对它的开凿既爱又恨。爱的原因,自然是在凿通之后,这条河流给武城一带的百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至于恨的原因,终究还是因为对它的开凿和修整,耗费的精力极大,以至于很多百姓的家庭曾为了它勒紧裤腰带,甚至为它牺牲了家族成员。

当然了,到了唐朝,人们已渐渐淡忘了那些让人不愉快的过往,而更享受来自它的便利。这条河,现在人们称它京杭大运河。在唐朝的时候,往北京的方向还没有彻底贯通,但已从南一直贯通到了洛阳,还延伸到了涿郡。

义净的高祖在隋朝的时候,正好在齐郡一带为官。京杭大运河开凿的时候,张氏一家敏锐地意识到武城一带作为运河的交通枢纽地带,将会逐渐成为繁华富庶的区域,于是,他们家族便以武城为主要的定居点,购置了家族栖息繁衍的土地。

官员最终选择在自己的为官之地寓居,在古代是比较常见的。义净的高祖在齐郡为官之后,赶上朝廷的更迭,义净的祖父一辈和父亲一辈并没有忙不迭地继续为官,而是选择了比较轻松的方式,一面在武城一带不急不忙地经营着,一面在丙舍一带建设,确保全家在兵荒马乱的时节得以家族保全。张氏家族的选择,从他们的祖先——汉代谋臣张良的时候,已初步确定。

张良是姬姓,在春秋战国时,他的家族曾经五代相韩,风光无两。但是在张良还很年轻的时候,韩国决定投降秦国。从此,张良开始了他的侠义行动,在博浪沙伏击秦始皇,试图将秦始皇一锤毙命。

可惜,这一计划失败了。在逃过围剿之后,姬公子改名张良,得到了黄石公赠予的《三略》,经过用心研读,最终选择跟随刘邦,帮助刘邦一路谋划,最终帮助刘邦推翻了暴秦的统治。刘邦曾经感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而张良在汉朝底定天下之后,做出了他“运筹帷幄之中”的最大谋略,他不要求高官厚禄,也不要良田美妾,选择了一块贫瘠的土地,保全了张氏家族的发展。

而《三略》更跟随他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长达千年,到宋朝才被宰相张商英找到,并重新传播。尽管张良遵照黄石公的要求,没有将《三略》留给他的后人,但张氏家族遵循张良留下的家训,天下有道则显,天下无道则隐,在世事的浮沉中,他们家族总是保持着平稳的发展态势,不卑不亢地向前迈进。

定居于武城的张氏后人,在隋唐更迭中,他们主动减少了对政治风云的参与,在武城一带过着相对平静的日子。直到义净出生之后,唐朝也进入了太宗贞观年间,社会又渐渐安定了,他们才开始了更多的社会交往。

机缘总是这么巧合,义净竟然和他的妹妹都被佛门看重,得以成为佛门弟子。看着河流上争流的舟舸,义净感慨人生的无常,三十年前的他,大约是无法想象,他竟然会出家为僧吧?

“师父,您到了。”正在义净感慨之际,舟子恭敬地对义净说道。

“谢谢您。”义净付了船费,双掌合十向舟子表达感激。义净平时不捉钱,但每次出门在外时,还是会选择从众,带一点点钱以备不时之需。这一做法,他是跟善遇法师学的。善遇法师曾经许愿每天舍三文钱周济穷苦,义净没有这么做,毕竟,每天三文钱不是义净现在能够做到的事。但义净坚持,平时不捉钱,是为了克服自己的物质欲望,而出门带一点钱,则是为了让自己能够随缘周济穷苦,并让自己能够支付该给他人的酬劳。

“师父,您是大善人啊,愿佛祖保佑。”舟子接过钱,感谢了一句。义净没有多说什么,他和他的师父善遇法师、慧智禅师以及他的师兄弟们都已习惯了。他们所在的土窟寺一部分僧人常常周济贫苦,习以为常。

刚刚走出渡头,义净迎头遇见了一位前几天刚刚遇到的居士。当时,义净刚刚从西安回来,前去土窟寺拜见师父慧智禅师。僧人四处挂单学习是常事,但也不是所有的僧人都有能力到处行走。义净也是在慧智禅师的指导下,精研了当时他所能了解到的各种佛教戒律知识五年,能将佛教戒律的知识有条理地讲述并分析之后,慧智禅师才允许他逐渐增加了外出游历的时间。

这一次回到土窟寺,义净就向慧智禅师详细汇报了他前往西安遇到处一法师等人,大家都很想去印度求法的事情。义净的眼里充满了对西行求法的渴望,但他也深知,师父慧智禅师的身体虽然硬朗,却也已经到了五六十岁的高龄,如果不能在身边奉养,等他回国的时候,可能已不能再见到师父。更何况,前往印度一路上的凶险很多,能不能再次回到国内,还是一个问题。为此,义净慎重向师父提出了自己的各种考虑,希望听从师父的意见。慧智禅师给了他一些建议,让义净自己考虑。由于这一次义净离开土窟寺的时间较长,灵岩寺等寺庙都希望义净在回到土窟寺之后,能够前去灵岩寺等地,将行走各地所学进行分享。所以,义净刚从长安回来,就匆匆去了灵岩寺。

“师父,前几天您才从西京长安回来,这次去灵岩寺等古刹怎么没有多待一些日子呀?”

“嗯,这一次有不少事情,做完事情就立即回来了,找师父有要事。”

“师父大恩!看来,这一次您去长安收获很大呢。”

“是的,收获很大。确切来说,这次去灵岩寺,我的收获也许更大。”义净微笑合十。如果说前几天他还在犹豫是不是要奉养师父,等师父圆寂之后再像法显那样在年长的时候再出发,在灵岩寺摩顶翠柏的时候,他的心终于不再拘束于这件事了。他恨不得马上去告诉师父,他已经定下了心意,他不再等了。

“真羡慕您,义净师。”那位居士看着神采飞扬的义净,由衷赞叹道。“看来您很忙,就不叨扰了。再空几天,我约几位居士一起,前去土窟寺聆听师父们的教导。”

义净也不多说,双手合十回礼,匆忙向一个寺庙赶去。寺庙并不算大,但很庄严。尽管已是初冬,土窟寺里香火依旧袅袅,与灵岩寺不相上下。倒不是土窟寺和灵岩寺一样有名望,正是因为土窟寺占着一个特别好的地理优势,土窟寺处于富庶的乡野地带,人员稠密,普通百姓没有那么多时间花一两天时间去灵岩寺之类的名刹进香,遇到寻常事情,便会就近在土窟寺里进香许愿。善遇法师和慧智禅师因为自己的亲人主要生活在德州和贝州,在神通寺学成之后,就选择在土窟寺里长期住了下来。义净进土窟寺当小沙弥的时候,便跟在善遇法师的身边,得到善遇法师的亲自教导。现在,善遇法师虽然已经圆寂二十余年,但他依旧跟着慧智禅师学习,一步一步成长着,对慧智禅师有着和善遇法师一样的敬重。

“师父,您回来了?!”

“师父,您回来了?!”

刚进土窟寺,无论是善男信女还是修行居士,都主动向义净打着招呼。土窟寺里的僧人并不多,有名望的僧人也不多,很多人甚至对义净是不是在寺庙内都很清楚。无论他们是以为义净刚刚从长安回来,还是真的知道义净刚刚从灵岩寺回来,他们都在问讯时不止一声“师父”,而加上“您回来了?!”以表达亲切。对他们来说,他们又将有精神上的盛宴了。以前,每次义净游方归来,都能给他们带来很多精彩的故事,更有涤荡灵魂的思想,这一次,他们中显然又有人开始期待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