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义净传:飘着飘着到印度 > 第33章 夫人

第33章 夫人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义净传:飘着飘着到印度!

“义净律师,这是吴夫人,专程从齐州赶来听你讲法的。”第二天早起,吃完斋饭,义净刚刚准备前往法堂时,住持领着一位贵妇人来到了义净的禅房外。

“师父好。”吴夫人略略施礼,问道。

“吴夫人好。”义净合十回礼,面色如常。他很不明白,为什么住持今天会有此举动,但昨天吴夫人他们在法堂外的喧哗以及后来寺庙里将一些人赶出了客房等事,义净已因小沙弥的苦恼而知晓。义净不喜欢对权贵低头顺眉、点头哈腰。

“吴夫人可是大善人,她连续赶了两天半的路,一路颠簸过来,还不忘给咱们寺庙里带了一大堆僧衣、僧鞋和笔墨纸砚之类。”住持见义净没有半点表示,忍不住提示道。

“随喜。”义净双手合十,简单回应,让人一听就有一些碰着软钉子的感觉。

住持一见义净的态度,也怕场面尴尬,于是悄悄瞪了义净一眼,满脸堆笑地对吴夫人说道:“讲法很快要开始了,贫僧已安排人给您准备了位置,请您先去法堂,义净律师稍事准备也会过去讲法了。”

“也好。”吴夫人笑着说道,“如果不是今年你们的安排中没有义净律师外出做法事,我也就不用过来这一趟了。”

“是我们考虑不周全。”住持马上回应道。

“无妨,能在义净律师出国前再听他讲法,就好。”吴夫人笑笑。六年前,当今圣上前往泰山封禅,她作为齐州一带有名的内命妇,得见武皇后。那以后不久,她就听说了慧智禅师,于是曾经安排人到土窟寺请慧智禅师上门讲法、做法事。此后,几乎每年,吴夫人都会请土窟寺安排慧智禅师去讲法、做法事。慧智禅师每次过去,只要义净在,就会尽量带着义净前往。因此,吴夫人对慧智禅师和义净很熟悉。但是,义净每次过去,都是由慧智禅师主讲,他只参与念经祈福环节。吴夫人对义净不以为意,以为就是一个因为慧智禅师而得到荣宠的僧人而已。不曾想,这一次搞得几个州县沸沸扬扬的,竟然是这位曾多次去她家府邸的和尚,这怎么让她不惊奇?为此,她专程跑来,还带上了一批紧急购置的僧衣僧鞋等物。

“义净师!”住持刚想让义净带吴夫人过去法堂,却听有小沙弥叫义净,于是只能自己带吴夫人前往法堂。

“有事吗?”义净见是昨晚那个小沙弥,于是笑着问道。

“嘿嘿。”小沙弥双掌合十,半晌没有说话,看着住持带那吴夫人走远,才悄声说道,“我就是看到住持带着这个什么吴夫人过来找您,怕他们找您不自在,就冒昧打扰您了。”

“小机灵。”义净笑了笑,“没事,你倒是确实让我多了几分自在,不过,以后这种事还是少做,每件事都有因果,如果有因,必然有果,没有必要去躲。”

“这也是因果啊。昨天义净师帮了小沙弥,小沙弥今天才会想着帮义净师。”小沙弥笑着合掌,“不打扰义净师讲法了。”然后就跑开了。

义净笑了笑,一路思考着今天讲法的内容,信步走进了法堂。

法堂里,吴夫人坐在了一个特别好的听法位置,她的大丫鬟也安排在了她的身边。

义净笑笑,知道这些都是势力之辈必然会享受的。就像吴夫人,她请慧智禅师去讲法,哪里只是简简单单的请高僧讲法做法事?如果要说这几个州县的高僧,哪里只有慧智禅师?慧智禅师的名望,在这一带也是有名的,为何偏偏只在当今圣上召见慧智禅师之后,她才屡屡请慧智禅师?所有这些都说明,吴夫人还是在看人下菜碟。

随着法鼓敲响,义净也开始了当天的讲法。

“今天来的,想来多数是种田的人家。”义净笑着说,“一个月的讲法也快结束了,我今天就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僧人其实也是种田的。”

“师父,你可不像种田的。”一位农妇因为听讲法的时间长,知道义净待人和善,忍不住笑着说道,“你看看种田的哪有像师父你这样水灵的?就是才三十岁下地种田的妇人,也没有师父这白皙细嫩的皮肤呢。”

“就是。”有人听出了农妇调侃的味道,忍不住起哄。毕竟,义净的相貌本来看起来就比他的真实年龄小不少。

“我们真的是种田的。”义净等大家安静了,才解释道,“不过,我们种的田,不是你们平时所看到的田,而是福田。”

“福田看不到,怎么种?”另一个小伙接口问道。

“我们啊,以信为种子,以戒为雨水,以慧为牛轭,以中道为犁田的工具,以意志为缰绳,以静念为牛鞭。每天,我们言行谨慎,吃饭适量,以真诚去除杂草,以禅定达到圆满的解脱。精进是我们载物的牛车,将我们载道那苦尽乐生的涅盘之境。”

“涅盘不是死吗?那有什么好?”有人笑着问道。

“涅盘和我们常人所说的死亡是不同的。之所以说这是福田,就因为,这样耕出来的田地,能结出不死的果实,获得彻底的自在。”义净回应道,“你们想想,你们的人生,苦吗?”

“苦。”有人回答。

“我觉得还挺好的。”也有人说。

“嗯,觉得挺好的,我随喜。觉得苦的,你们是不是想要离苦得乐呢?”义净也不反驳,只问那些觉得苦的人。

“是的,我们想。”

“那就要广种福田。”义净笑着说道。

“我们也可以广种福田?”有人好奇问道,“那不是僧人才能做吗?”

“不是僧人才能做,你们也可以广种福田的。”义净解释道,“你们只要有足够的愿力,就可以做到广种福田。相信做好事能得到好的结果,你们就种下了种子。”

“我明白了,我们只要用道德来约束自己,就跟僧人用戒律来约束自己一样。”一名秀才突然醒悟。

“是的,”义净说道,“过犹不及,是孔子说的,而《中庸》篇教所有的学子,中不偏,庸不易,就是在提醒所有人,无论做什么,都需要做到恰到好处。”

“以意志为缰绳,”那秀才接口道,“是不是说要我们一定要坚持到收获的时候,不能半途而废。”

“差不多是这个意思。”义净答道,“无论我们做什么,种下的因,必然会收获果。但一定要等到因缘成熟,才能有果。我们如果刚刚种下种子就希望收获果实,可能吗?不可能。我们需要耐心等着春天抽苗、夏天开花、秋天结果。我们做善事种福田也是这样的,指望马上就有好的结果,没有耐心等到收获的时候,可不行。所以,意志很重要。”

“嗯,真诚也很重要。当我们真诚去做的时候,别人才会相信我们是真想做好事。”有人接口道,“如果一个人满嘴谎言,即使他做好事,我们也不信他是真的想做好事。”

“是的,所以,一个以前品行不好的人,如果要改过迁善,一定会有一个阶段,人们会误会。”义净说,“不过没有关系,坚持去做,做到一定的时候,人们就能相信你是真的改变了。”

“真好,义净师父。”这时,吴夫人开口道,“听到您的话,受益匪浅啊。就冲着这讲法,我回去让小厮再给您送一些僧衣僧鞋之类的过来。”

“谢谢,不用了。”义净拒绝道。

“这是我的心意。”吴夫人道。

“真的不用。”义净又拒绝道,“如来不受因诵经而供养的食物。这是圣人之道。圣者不接受这样的饭食,这是生活原则。如果您心悦诚服地相信,圣者确实已经从烦恼中解脱,获得了寂静,您再来供养。因为只有这样,您才会认识到,圣者收获了功德的福田。这时供养,才是真的供养。”

“我有点被说懵了。”吴夫人愣了,“难道我现在供养,就不是供养?”

“确实不是。”秀才反应了一下,哈哈一乐,“师父,您这讲得太好了!”

“强烈随喜。”义净只安安静静地双手合十,回了一礼。

很多人不懂,但他们可算是见识了,竟然还有讲法而不受供养的。可是,义净也不是所有的时候都不受供养啊。他今天是怎么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