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重生后我把皇子们卷哭了 > 第358章 回来,离开

第358章 回来,离开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重生后我把皇子们卷哭了!

瀛姝被神元殿君使人叫去了神元殿密商。

对于贺夫人留下的那盒价值昂贵的宝玉,瀛姝拣了枚蓝紫色的福禄佩,很直接的提出打算据为己有。

“这……真的可以收受?”

“殿君又没索贿,是贺夫人主动行贿,行贿的目的也就是让殿君出使北汉而已,不收白不收。”

“那阿姝为何不要那个青金镯?”

“关于珠宝的价值,我一直是以是否心头好评定,我更喜欢这枚紫玉佩。”

“我倒是更喜欢青金镯。”

“太好了,咱们就各得所爱。”

无论多大的事,只要有瀛姝在旁商量,轩殿君就会产生小事一桩的轻快感,她看见瀛姝把福禄紫玉佩放入了香囊里,干脆也把青金镯套在了手腕上,又问:“我打算着,除了陛下送来的武婢外,别的宫人,我会先问她们的想法,不强迫她们必须随行这趟使程,但自愿跟我安危与共的,都可以就这盒子中的宝玉,挑选自己属意的,就是不知道宫里的器物能不能赏赐给宫人?”

“我不也是宫人,如果不配得此赏赐,哪里敢开口问殿君索要呢?”

“阿姝可不同于普通宫人。”轩殿君抿着笑,看向瀛姝的相思子脂玉佩绶,有心调侃日后的准鬼宿妃吧,自己却莫名觉得害羞。

瀛姝占了好处,理当出谋划策:“贺夫人这一来,不就是想逼着殿君主动禀报陛下愿意出使么?贿赂都收了,当然是要让贺夫人遂愿的。卢相公仍然坚持己见,陛下虽然并不存犹豫,原本也决定再拖上两日就作决断,哪怕现在朝堂上,其实也没有哪个臣公肯明言赞成殿君使汉,不过两日后的朝议,谢相公是肯定会站出来谏言建交了。

殿君如果在此之前就主动说服卢相公,告诉卢相公殿君乃是心甘情愿使汉,朝议上就可免去一场无谓的争执了。

我还想问问殿君,可想提出自己的条件?”

轩殿君连忙说:“由我去告诉卢相公自愿出使的事,便不会让卢相公误解陛下的用心,我当然愿意为陛下分忧解难,而且我是真的心甘情愿,不需要陛下别的许诺恩赏了。”

“我觉得恩赏还是得索要的。”瀛姝往前一倾身,明知道身边没有第三双耳朵了,却依然刻意的,竖着手掌挡在嘴角:“人人都有所求,比如士卒们骁勇战敌,是以保家为先,让家人得享丰衣足食;士人们苦读经史,为的是用自己的学识赢得君王的信重,一展抱负,都存着成就功名之心;再是无欲无求的人,不也都盼望平安喜乐,清闲自在?殿君为何经遇那样的波折磨难,一心想要归返大豫?”

关于轩殿君的志向,瀛姝心知肚明。

“我劝殿君放弃后位,可从没劝过殿君放弃志愿,我问殿君,想不想干脆离开宫廷,在宫外立府。”

“我可以在宫外立府?”

“当然可以。”瀛姝笑道:“在宫内,就是一直依附于皇室,在宫外立府,陛下势必会赐爵田、薪禄,神元殿君将不再是‘特殊后宫’存在于大豫,神元殿君才有爵位之实。”

“可是……我一个女子,虽有爵位但又不能为君国献力,又哪来的颜面白享爵田、薪禄?”

“殿君愿意出使北汉,是保证奇袭汉中之计得以达成的大功臣,殿君没有资格获赏爵禄,还有什么人有资格?”

看轩殿君仍然犹豫,瀛姝起身,干脆绕过膝案坐在了殿君的身旁:“殿君在外立府,可作为之事远超于困居宫廷,就说最简单的吧,贫苦百姓若遇欺凌,状告无门,不知应当如何讨回公道,殿君便可询问事由,神元殿君只有具备了真正的,爵位实质,才可以策书上谏,参与治政,真正使大豫的子民勿忘神宗帝族,延续宗族誉望。”

“我真的可以?”

“曾经大济的公主,尤其是持有脂魄的瑶台女君,我所知的,就有三位因为向君国举荐贤才,留名于青史,受到士官名儒的赞颂,虽然她们不获官职,可她们为君国建功,为社稷献力,毋庸置疑。”

轩殿君看着瀛姝明亮的眼睛,热血沸腾。

成为皇后并不一定会被世人铭记,要使神宗一族的誉望得以延续,存在着另一条更加笔直的途径,她的志向原本就不应为女儿家的志向,因此就不能受到男女之别的局限。

“阿姝会帮我成就志向?”

“当然。”

纤细的手握住了纤细的手,高台之下,宫苑似乎已经春暖花开。

紫微宫。

司空北辰毫不介意神元殿君已经注定使汉,可因为这件事,他居然也有点心浮气躁,主要是因为婉苏的妇人之仁,提出多次,希望他出面说服父皇采纳卢远的谏言,所谓的大道理重复了一遍又一遍,这让司空北辰不胜其烦。

于是这天,就终于没忍住怒火。

“住口吧!”司空北辰板着一张冷脸:“两国建交是政事,太子妃却只站在女子的立场考虑,殿君为女子,就理当受到庇护,不能让弱质女流身陷危局……我大豫的公主,难道不是女子?这回汉使如果提出让公主和亲,父皇必定不会有丝毫犹豫!

父皇之前告诫过我,务必要以大局为重,我是一国储君,一国储君要思索如何获得宗室、臣公、子民的信服,我现在如果支持岳丈,就等如和二弟又生争执,我知道太子妃的本意绝非有意陷我于不利,可太子妃的确不谙政务,因此朝堂政事,太子妃还是莫要干预为好!”

这番话,很快就传到了梁氏的耳里。

此时不落井下石,更待何时?

于是东宫之内,就又多了一个女眷干预政事,梁氏其实并无身为良娣而非正妃的觉悟,她当惯了正妃,自觉遍插耳目是她的权力,毫不在意太子会在意她冒犯太子妃的行迳,只急着把她想说的话倾诉出来。

“太子妃现在是忘了神元殿君最初归豫的时候,提出理当成为储君妃,那时,可是她最大的威胁,又或许,太子妃其实根本不在意名位,横竖做为范阳卢的嫡女,就算不为宗室妃,也易得良缘。

要说来,觉得身为女子理应受享庇护者,又何止太子妃一人呢?世家大族的闺秀书香门第的女儿,多的是生来便被父母亲长视如掌上明珠,受尽爱惜呵护,也难怪会觉得天下女子,皆为矝贵,理应活于羽翼之下。

好的是太子妃虽然自觉矝贵,却不具矜傲刁蛮的性情,心地不失善良,所以才会同情神元殿君。”

司空北辰挑着眉:“你难道不觉矝贵?”

“妾身的父祖,毕竟为武将。”梁氏微微一笑:“将门的女眷,承担的风险本来就比书香之族的女眷高出许多,因此妾身自小就明白一个道理,男子儿郎虽然承担着保家卫国的责任,可有的时候,女子也应该为了社稷、家族挺身而出。

妾身自来明白,战争对于社稷的伤害,往小里说,家中男子出征,女眷岂能不牵肠挂肚、坐立难安?只恨自己不能随往战场,唯有祈求上苍垂怜,护佑父祖、兄弟、丈夫、儿郎平安归来。

太子妃是没有想到,殿君这回甚至不是和亲,仅是出使,根本不担任何风险,只经一场奔波罢了,可这场奔波,却能保得多少士卒的家眷,不与家人生死永别?”

司空北辰微微一笑。

梁氏再接再厉:“倒也不怪太子妃,便是卢相公,不也因为要保得尊奉神宗,维护神元殿君的功名,置社稷民生……暂时不顾了么?太子妃是不懂得朝政的,信任自家祖父所进的必为忠言也是情理之中。”

她仔细察言观色,越来越自信:“不过殿下明知道太子妃对殿下是不怀恶意的,早前不该责备太子妃,太子妃的长处,就是随和真率,这样的性情,极其容易取悦中女史,中女史与太子妃交好,就能让谢夫人对太子妃心生好感。

妾身以为,贺、郑、谢三姓,陈郡谢其实最受父皇的重视,谢夫人膝下没有子女,反而成为她的福份,中女史促成了谢夫人爱惜太子妃,并不排斥教授太子妃如何执掌宫务,于殿下而言大大有益,殿下的确不能对太子妃过于严苛了。”

梁氏强调瀛姝的“作用”,其实就是暗示太子——王瀛姝如果真有心扶助东宫,就该告诫太子妃不能在这个时候为两国建交施加阻力,太子妃对王瀛姝言听计从,当然也就不会要求太子附议拒绝北汉提出的那个微不足道的建交条件了。

说到底,谢夫人反而成为了王瀛姝手里的一颗棋子,别看谢夫人现在似乎爱惜太子妃,有朝一日,只要王瀛姝的几句挑拨,谢夫人的态度就会立改。

司空北辰第一次,听进了梁氏的“忠言”。

他知道眼下的瀛姝,已经“移情”他人。

如果瀛姝还愿意佐助东宫,就不会对他敬而远之,就不会坐视皇后如同废位这个对他来说颇为不利的局面,更不会作壁上观司空月乌结交镇原王,父皇究竟会否许可轩氏使汉,瀛姝应该给予他一个准信。

她腰间的相思子佩绶,究竟是谁赠予的信物?

是司空月狐,还是司空南次,又或者说……

司空月乌???

瀛姝的命运已经改变,她入宫,过早的站在权场上,而且她本来就是一个把自保视为首重的人!!!

司空北辰开了个小差,就听不清梁氏的长篇大论了,正在一个发愣,一个奋发上进的时候,神元殿君到访,梁氏大惊失色:“殿下,神元殿君此时来,必为出使之事!殿下可千万要坚定决心。”

这是神元殿君首回前来永福省。

她乘坐的是轩车,途经了某座皇子府,一侧脸,能看见从墙头伸出的虬枝,布满了嫩青的春意,牌匾一定遵守着永福省的规制,街门未开,看不见门内的情境,将脸又转过来,正视着幽长笔直的甬道,有一种莫名的情绪,不合时宜的,从心底深处生长出来,未成花叶,如藤蔓,密密缠绕了心房。

因为有你排兵布阵,我才毫无犹疑。

轩殿君的右手,移向左手腕,锦罗质地的大袖掩盖着,那枚色如青天,又兼金星遍布的手镯,她把记忆里第一个美好的夜晚,随身携带了。

“我想见卢相公,有劳太子,请卢相公与我一见。”

当轩殿君坐于紫微宫的外正殿,她直接说明了来意。

瀛姝告诉她,哪怕是现在,她的身份其实要比一国储君更加尊贵,她往紫微宫,太子务必要开宫门相迎,而且必须将她迎往外正殿,这当然不代表着她能够参涉政事,可在礼法上,她足以享获储君待以尊遇。

轩殿君,也是第一次仔仔细细观察太子的神情。

惊愕,困惑,不以为然。

“孤可代转殿君之嘱令。”

很恭敬的拒绝。

“我是经得了陛下的许可,因为陛下顾虑着我直接前往卢宅未免更会引人瞩目,说不定还会引发不少猜疑,才让我来紫微宫,借太子殿下的宫邸一用。”

她看见太子的眼睛里,掠过一道暗影,像阴雨天,惊恐的鸥鹭飞快掠过湖池时,投射在波光里的影子,不易被发现,又迅速淹灭于暗潮。

突然之间,她真切的感应到了,她真的不喜欢太子。

太子太像虞皇后,不是长相,也无法把这相似说得准确,这样的感觉也像极了一道暗影,没有掠过,沉淀下去,影子就成为了实质,一直烙印在感知里。

太子走了,太子妃来了,轩殿君却并没有觉得放松,太子妃是阿姝的好友,可是她在太子妃的眼里看不见那种明亮的光辉,太子妃只有一双清澈的眼睛,但会让她觉得不安全……她像鱼虾,仅仅只栖身于清浅的溪渠,逃不开捕捉,也无法感受温暖。

就像她决定去长安,其实先抱持着必死的想法,可是阿姝坚持要和她同往,她才觉得她一定会平安归来。

这不是一趟绝望的行程,而是她的转机,归来之后,她会正式步入正途,眼前不会有迷雾,身后也不仅是悲凉。

梁良娣也来了,亲自奉上了茶水,她根本就看不见梁良娣的眼睛,只能看她一直垂着的眼皮,梁良娣似乎未长睫毛,于是眼睑的缝隙里,透出了些点不以为然的神情,她还是会觉慌促,因为她又一次感受到了,空有一个尊荣的位份,却受尽了鄙夷。

她从来不害怕死亡。

她害怕的是在他人眼里,一无是处,愚蠢荒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