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大宋双龙传 > 第431章 太叔强、李师师

第431章 太叔强、李师师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宋双龙传!

锦衣卫龙组的副组长“大叔”,其实原名叫“太叔强”。

这个姓极少,所以当初赵旭将名录传回总部时,被手下人写成了“大叔”。

他将错就错,“诨名”也就改称“大叔”。

为啥他不在乎被人称呼错了姓,这个在普通人眼中算是极大侮辱,甚至会当场反目的错误。

因为他本来也不姓“太叔”。

“太叔”这个冷门姓氏的起源,一脉源自“姬姓”,春秋时卫文公子太叔仪的后世子孙,有“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太叔。

自古兄弟排行称谓,以伯、仲、叔、季来表示排行顺序。

古之王公皇室贵族中排行三的子弟,都称之为太叔,他们的子孙也演变为越来越多的太叔氏。

强哥儿自然不是真的姓“太叔”,他姓“柴”,这是个在“赵宋”讳莫如深的姓氏。

是的!你没猜错,柴强是前大周末代皇帝柴宗训之三子柴永惠一系的嫡脉,隐姓埋名时,仿古姓冷门的“太叔”。

知道这一绝密内情的,屈指可数。

如小莫、如旭哥儿、如朋哥儿、如李诚。

当然,这个身份没给他带来任何富贵荣华,十几代人隐姓埋名后,祖上留的财富,早就再东躲西藏中消耗殆尽。

唯有当年忠心不二、武艺绝世的莫侍卫一系,一直信守祖上的誓言,还和柴家余脉互相扶持着活到现在。

当年赵大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辜负了柴荣对他的信任,欺负孤儿寡母立足未稳,轻而易举的夺了江山。

信誓旦旦厚待柴家,言犹在耳,他自己就被野心更大的亲弟弟赵二“烛光斧影”。

赵大自己的亲儿子,原本应该继承皇位的“太子”赵德昭,都“被自杀”,更何况柴家的直系子弟?

“高粱河车神”可不是大度的人,心狠手黑,心理扭曲而变态。

小周后被他反复蛄蛹还嫌不过瘾,特意派人在旁边现场作画。

后世人传诵的大宋开启文治巅峰,什么士大夫共治天下云云。

不可否认,有宋一朝,华夏文明确实获得极大的发展,人口夸张的达到历史上最高峰的两千万户,一亿两千万人口。

也正因为赵宋得位不正,为了获得后周实权派们的支持,拍着胸脯保证不动所有人的利益。

那么选择文官作为臂助,就是唯一的选择,为此,不惜和天下士大夫们分享权力。

这不是偶然的,是必然要走的路!

杯酒释兵权后,北宋来自军方的反叛,屈指可数。

一定程度上终结了五代乱世,拿刀之人说了算的悲惨岁月。

这一点上,大宋功不可没!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作为前朝“余孽”,后周末代皇帝柴宗训二十岁就死了,三个弟弟最后不知所踪。

柴宗训的四个儿子结局,在史书中难见笔墨,直接绝嗣了。

宋仁宗在册封柴氏后人时,是从柴氏诸房后人中,挑选了年纪最长的柴咏册封为了崇义公。

其实已经和柴荣嫡系没有一文钱的关系,只是姓柴而已,撑个赵宋厚待柴氏的面子。

赵宋仁厚?

我呸你个!

这个时空很多的事情和原时空似是而非,譬如出现了《水浒》里的若干人物,但是也没有全部出现,各人的经历也有所不同。

但是相对而言,还是符合逻辑,并没有突兀的冒出奇葩人物。

譬如绝对不可能出现一个“小旋风”柴进,还什么后周皇族后裔,人称柴大官人,招摇过市,接纳强人?

你当赵宋官家是做慈善的?别说有借口,没借口也早给弄死了。

但凡有个野心家用柴氏血脉做招牌,推翻赵宋的理由都是现成的。

旭哥儿跟小莫、柴强相遇的故事不多赘述。

一番机缘巧合、互相欣赏,就入了伙成了自己人,包括这个“龙组”都是小舅李诚起的名。

别有所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小莫卸下身负百年的责任,如今在锦衣卫混的风生水起,屡立奇功。

柴强从没想过这劳什子的柴家血脉,能给他带来什么荣华富贵,祖辈的遭遇只会让他对赵氏官家恨之入骨。

祖训:“饿死不仕宋!”

最窘迫时,他也没少跟小莫一起,凭借好武艺,干些杀富济贫的勾当。

当时旭哥儿领兵西征前,柴强也有心去燕京搏一个前程,但是李叔一句话就让他留了下来。

“强哥儿,想不想亲眼看到赵宋官家被拖下龙椅?”

“想!”

“那就留下来帮我!”

“好!”

……

众所周知,“李师师”只是个樊楼的招牌而已。

第一任“李师师”姓王,生于宋仁宗嘉佑七年,(西历1062年)包拯过世的那一年。

如果没过世的话,今年都六十二了,赵佶就是口味再重也不会特意挖个地道相会。

小舅李诚交好的第二任“李师师”,倒真的姓李,生于宋哲宗元佑七年(西历1092年),今年也三十二岁。

新一代的“李师师”已经快要“上岗”了,小妮子今年才十五岁,五岁学艺,现在琴棋书画、歌舞音律无一不精。

最重要的还是完璧之身,只等着“赵乙”得闲来“鉴赏、采摘”一下,腻歪无趣之后,就能正式登台露面了。

可惜化名“赵乙”的赵官家,被燕云之事搞得焦头烂额,哪有这兴致出宫寻欢作乐,这事就一直耽搁到现在。

樊楼为了维持“李师师”的招牌,二号李师师现在也是脱身不得。

很残酷是不?

逝水韶华去莫留,

漫伤林下失风流。

美人自古如名将,

不许人间见白头。

好吧!李诚为了保持“文思泉涌”的形象,厚颜无耻的又抄了一首诗。

(清代诗人赵艳雪《悼金夫人》)

把师师娘子弄的心情郁郁,有段日子三天两头的叫丫鬟蕙儿出城,去开封县喊苍梧先生来樊楼“指导才艺”。

周秀儿又不是傻子,李诚背后的抓痕还是被发现了,气的几天没让他上床。

要不说古代就是好呢?

想通了的周秀儿,还是接受了这个有些心酸的事实,确认了师师“妹子”不能生育后,更多的是怜悯。

在李诚默许下,两个女人悄悄的见过面,师师比秀儿还大七岁,照样端茶喊姐姐。

李诚“便宜儿子”,今年九岁的韩宝儿和韩家大母(奶奶),已经搬到开封县李家大院。

小大人一样的韩宝儿当面喊一声“姨娘”,而李诚三岁的亲闺女李妙妙,被李诚教的直接喊了声“小妈好”。

师师当场泪如雨下,

抱着妙妙就不撒手。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