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养猪百头,不如逼太子殿下还钱 > 第30章 被追杀的王安华

第30章 被追杀的王安华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养猪百头,不如逼太子殿下还钱!

太子殿下待宋君君有些许不同,这事儿太师看出来了,可宋煦明作为宋君君的堂哥,却蒙在鼓里。

“放河灯?殿下在东宫放也行啊,中元节晚上碧水河人太多了,我怕……”宋煦明回想起端阳节那天的刺杀,仍心有戚戚。

“也不一定要去河边,就在沿河找一家酒楼就好。”太子把慎孤喊了进来,“慎孤,安排好碧水河边的酒楼,今日夜里本宫和宋公子、刘公子,还有太师……”

“殿下,我就不去了。家中还有碑帖未拓完呢。”林余拱手推辞。

太子听了,点点头,改口道:“那便是三人,慎孤,你去准备吧。”

林太师父母早亡,家里就他一个,他要么待在太学,要么就待在家中,临摹那些四处淘回来的古画碑帖。

“太师总是和那些冷冰冰的碑帖做伴,如今君复都要纳太子妃了,太师也该考虑考虑婚姻大事了。”宋煦明打趣道。

没有其他人在时,宋煦明都是称呼太子殿下的字:君复。

“姻缘之事,强求不得。”林余摇摇头,笑道:“倒是你。前几天宋夫人来林府,问你的功课,倒是还问了一嘴,煦明中意什么样的姑娘呢……”

“伯母待我如亲子,她是着急了些,太师见笑了。”宋煦明不好意思地笑笑。

宋夫人还是像寻常百姓一般,隔一段时间,就要去孩子的老师家里,问一问孩子的情况。三不五时地,还要送上些蔬果猪肉什么的。

哪怕宋煦明是给太子做伴读,她也要问问情况,生怕煦明哪里做得不够好,惹太子生气。

林太师也习惯了宋夫人隔三差五的拜访,自然也不会见怪。

“太师今日过来,是有要事?”太子问道。

“这一封,是从幽州林氏亲族那边寄过来的家信,殿下请看。”太师从袖中拿出一封信来,递给太子。

太子接过信,展开来,越看眉头皱得越紧。

迅速浏览过后,又递给了宋煦明。

宋煦明接过来一看,见上面白纸黑字地写着:王林氏无子,且其老宅已在前年的一次大火中焚毁。他惊讶出声:

“这,无子……没有这个人?怎么会呢?太师难道还会记错?没有这个人,那之前在京郊慎独慎孤抓住的杀手,难道是在追杀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人吗?”

这一年的年初,太子等人巡查京郊军务,偶遇一伙蒙面人朝京城奔袭。

慎孤慎独以为是刺杀太子的刺客,便与之展开搏杀。

从仅余的一名活口中,得知,他们是从乾州来的,正在追杀一个带着密信、右边脖颈处有三颗红痣的、名叫“王安华”的少女。

而密信的内容是什么,那些杀手也无从得知。

只知道主顾给了钱,给了女子的样貌特点、名字,就让他们动手。酬劳颇丰。

“慎语从乾州寄来的信,却是明明白白说,乾州知州王仁泽,膝下唯有一子,年仅五岁,也没有找到一个叫做‘王安华’的知州女儿。”太子看向太师,道:

“这就是昨夜我让慎孤送到太师府的消息。”

“这绝无可能。”太师摇头道,“乾州知州王仁泽,的确是幽州人士,他的父母辈都不是幽州的本地人士,因而在幽州也没有其他亲眷。后来,他与我一个姑姑结下姻缘,远走他乡求学。十七年前,家父外出访友,曾在旅途中见过到乾州赴任知州的王仁泽,那个时候,姑姑便已身怀六甲了。”

“算年纪,那个孩子如果生下来,如今至少也有16岁了。”宋煦明说道。

太师点头道:“这孩子一定生下来了。因为后来,父亲回到京城,紧接着乾州那边寄来一封书信,信中说了,姑母诞下一名女婴,母女平安,请父亲为她取名。王安华这个名字,就是父亲取的。”

“添丁之喜,王大人应该也会修书一封告知给幽州的林氏吧?”太子疑惑道。

为什么幽州的林氏还要说,王林氏无子呢?

“是不是因为不是儿子,所以幽州林家才会说,‘王林氏无子’?”宋煦明说。

太子听了,点点头,道:“这话也说得通。信中是‘无子’,也许就是没有儿子的意思。”

但不管是如何,王仁泽必定是没有儿子的。至少,十几年间他是都没有亲生儿子的。

“不会。”太师道:“他们是老夫少妻。我这个姑姑如今应该不到四十。她是我父亲的堂妹,姑父王仁泽年长她整整二十五岁,如今已年过古稀了。”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夫妇二人与幽州林家关系不好,生下孩子不送信回去,也情有可原。

“信中还说,这么些年,幽州林家与姑母一直没有书信往来。只是有人朝中为官,知道乾州的知州,与幽州林家有些亲戚关系。”太师又补充道。

“年过古稀,慎语又说,王仁泽的孩子年仅五岁,这太不常见了……”宋煦明低头细细思索,“又有一个王安华,她如果是王大人的孩子,不在乾州待着,往京城跑什么?”

“如果……”太子微微皱着眉,道:“如果王仁泽是假的呢。这一切就说得通了。”

太子比宋煦明敢想,不过这话,倒是说到太师心里去了。

“殿下,臣有一言,不吐不快。”太师闻言,起身朝太子殿下行礼。

“太师多礼,直言便是。”太子连忙叫太师起身。

太师直起身,把自己多日的猜想说了出来:

“王仁泽的为人,家父在世时,就多有褒奖,说他赤诚至仁,人如其名。且他老来得女,欣喜若狂,曾在写给家父的信中说,得一女,人生足矣。那么首先,他必不会抛妻弃女另觅他人,其次,也断不会做出追杀亲女的事情来。”

“林老大人看人是很准的,本宫自然相信。”太子正色道。

“殿下,如今在乾州的王仁泽,也许已被人李代桃僵。”太师沉声道。

“前年,王仁泽曾托人带过一封送到东宫的信,信里说,查到了一些朝堂重臣卖官鬻爵、枉杀人命的蛛丝马迹来。可事关重大,想求本宫派人去乾州协助他。”太子回忆说,

“那封信语焉不详,似乎是在避讳着什么。当时先帝诞辰,本宫只匆忙给了他一封回信,叫他稍安勿躁,谨慎当心。可是后来,乾州立马回信了,说是一切都是一场误会。”

“殿下,虽说我没见过这个姑父,但先父曾说他为人正直谨慎,若无把握,必定不会送这样一封信来。”太师又说。

“地方官员的书信公文,都应该是寄往御史台,这样的私人信件,送到东宫来,本就是逾矩。他和君复从前又没有什么交集……”宋煦明一句话说出了要害。

“他必定是担心,御史台,有人从中作梗。”太子缓缓道。

大齐国皇帝如今年事渐高,自然有人蠢蠢欲动。只是他虽已监国,但力量还是不够强大。

“嘶——说了这么多,王安华的母亲、太师的姑母呢?她去哪儿了?”宋煦明发现了这一个细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