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大明高宗:朱祁镇二世 > 第11章 宣德五年3内迁开平卫

第11章 宣德五年3内迁开平卫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明高宗:朱祁镇二世!

王振再一次成为了朱祁镇的伴读。

上一世,王振利用与朱祁镇之间的感情,蛊惑他,控制他,从而攫取更大的权利。

这一世,王振还是那个王振,朱祁镇却早已不是当年的朱祁镇了。这次他面对的是已经41岁的朱祁镇。虽然肉体只有3岁,但是经历了一世的轮回,朱祁镇对王振的情感已不再是曲意顺从和听之任之。

王振的忠心毋庸置疑,只是野心大了点,能力弱了点。王振啊王振,这一世你就好好的做我的白手套吧,别再有非分之想了。

不过此刻的王振还是那个老实本分的教室先生,兢兢业业的侍奉着太子朱祁镇读书。督促朱祁镇学习的时候,他还是一如既往的严格。照顾朱祁镇起居的时候,他又是始终如一的温和。只是这次朱祁镇的眼神里面少了许多崇敬,多了些许提防。

朱祁镇和王振还在宫里学习的时候,朝堂上却发生了一场小规模的讨论,产生的结果对当下环境没什么改变,却对大明的未来影响深远。那就是开平卫内迁。

开平卫是洪武三年,李文忠攻克上都的时候设立的。为了守备开平,李文忠在开平到北京之间又设立了东西两条用驿站联通的路线。东四驿为凉亭、泥河、赛峰、黄崖连接大宁。西四驿为桓州、威虏、明安、湿宁连接独石堡,这也是进入宣府的必经之路。

朱老四不是在靖难的时候阴了朱十七一把嘛,带走了他的兀良哈骑兵。朱棣登基之后,为了报答兀良哈在靖难时期对自己的帮助。在永乐元年,朱棣放弃大宁,并以三卫相赠。所以兀良哈三卫或者叫朵颜三卫就是这么来的。

从此开平卫东面失去了屏障,只是永乐大帝还在的时候,兀良哈虽然时不时就反叛一下明朝,但是大部分时间还是效忠大明的。所以开平卫的问题还没有显现出来。

朱棣大家都怕,朱棣的胖儿子谁都不怕。

等永乐大帝朱棣去世之后,这下可热闹了,鞑靼、兀良哈你方唱罢我登场,开平卫的四周那简直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到了宣德五年正月,大明管家夏原吉去世,由于事发突然,老爷子没留下任何话。话说工作辞职不干了,也得交接一下呀。这一下户部的官员就抓瞎了。老爷子在户部尚书的任上一待就是21年,大家都习惯了被老爷子安排工作。

这下好了,要自己给自己安排工作了,虽然大家跟随夏原吉的惯性,还能继续有条不紊的把工作做好,但是一旦遇上棘手的问题,户部就缺少了这么一个拿主意的人。

朱元璋当初实行卫所制,其目的就是让军户屯田自保,但是到了明朝中叶,北方的气候越来越寒冷,地处草原边缘的开平卫已经不再适合屯田了。当时每个军士划拨了五十亩的土地,按照规定需交纳6石的粮食,但实际上这些土地的产量都达不到6石。

宣德年间,开平卫在籍的兵将一共是5600人,还不包括吃空饷的份额。加上要塞中的随军家属,开平卫的军民至少有9000多人。朝廷每年需要向开平运送四万石的粮草。

这可是大明与蒙古冲突的最前线,粮食需要从宣府转运到开平卫。当时治安又不好,出了长城就到处都是草原飞车党抢包包。所以除了运粮的民夫,每次运粮队都需要大量的明军护卫。

当时户部拿出的数据是:每运送一石粮草,护卫明军和运粮民夫的口粮就达到了一石七斗。一年四万石给开平军民,然后路上还要消耗差不多七万石粮食。

如果大明条件好的时候,一年十一二万石的粮食也不是供应不上,问题就是现在经济下行,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啊。摆在朱瞻基面前的问题就是: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有钱!

五月,阳武侯薛禄就上疏提议在独石、云州等地新建城堡,放弃开平前沿卫所。

收到奏疏后,朱瞻基赶紧召见张辅、杨士奇商议。

“阳武侯的奏疏大家都看了吧?不知二位有何意见?”

杨士奇率先开口:“太宗当初为设朵颜三卫,放弃了大宁。大宁乃开平卫东部屏障,现在屏障已失,开平孤悬北疆,早已失去了防线的作用,不如收缩到独石一线,重新构筑防御阵地。”

听到杨士奇同意弃守,张辅气不打一处来,他哼哧了一声,说道:“长城以北的开平卫乃我大明北疆命脉。杨阁老可知道守江必守淮,若长城就是长江,那开平就是淮河。”

“英国公可知,开平一年要消耗京师储备粮草十一万石。这些粮草可以供养多少个长城沿线的卫所了?现在四川还有四万大军在平定松潘蛮人的叛乱,国家哪还有足够的粮饷供给开平?。”

“杨阁老,若是放弃开平卫,从辽东到宣府一带的万亩良田草场就都归鞑子了,鞑子各部可就在我们家门口放牧了啊。”

“我知道英国公的顾虑,所以我们才会在独石、云州一点重筑防御工事啊。”

“但是一旦放弃开平卫,必然让蒙古人认为我大明软弱,那他们会更肆无忌惮的南下扣边,如果长城防线被突破,又怎么办。”

“那不放弃,粮食从哪里来?钱从哪里来?”

“太宗曾说过:只有守住开平、兴和、宁夏、甘肃、大宁、辽东,边境才会永远无忧。”

眼看两人就要蹬鼻子上脸了,朱瞻基赶紧制止住他们,不然两个老头子要打起来了。

“二位的意思朕都听到了,朕再考虑考虑。毕竟此事关系重大,明日早朝再朝议。”两人只能悻悻作罢。

其实朱瞻基早就有了答案,当然是要内迁。这马上郑和船队又要下西洋了、四川松潘还在平叛、西北曲先卫又有敌情,估计不久就会有战事,广西的叛乱也还未平定。朱瞻基已经不敢再想下去了,脑子快要烧掉了。

他痛苦的揉着脑袋,一把将薛禄的奏报摔在地上。

陈寅恪先生提出“理解历史之同情”就是这个意思。当大家抨击明宣宗收缩防御,放弃交趾,内迁塞外卫所的时候,希望也能看见他的无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