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重生明朝:我真的不是太监啊 > 第33章 披奏章如刷微博

第33章 披奏章如刷微博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重生明朝:我真的不是太监啊!

刘瑾含泪送走了张彩,还有那十几万两银票——刘瑾的发财梦破灭了!

管家又来报,说又有人求见,这次来的不是外人,是刘瑾的妹夫——礼部司务孙聪。

孙聪一直在刘府的书房,太监刘瑾没什么文化,所有的奏章都拿回家,让妹夫孙聪和松江府的一个落魄秀才张文冕帮忙审批。

刘瑾穿越过来以后,一直没去批奏章,孙聪张文冕不敢私自做主批奏章,这几天积攒的有些多,孙聪受不住内阁的天天催促,只能硬着头皮来请刘瑾。

奏章批改需要内阁票拟,皇帝披红。

披红分为三步,皇帝口述,秉笔太监披红,掌印太监盖印,这是明朝机构处理公务的一套流程。

不过到了正德年间,就变成了内阁票拟,刘瑾口述披红、盖印,跟皇帝没一毛钱关系,这也是为什么刘瑾被称为立皇帝的原因。

原来的太监刘瑾甘之如饴,但现在我们的刘瑾同学却避之不及。

来到书房,看着满满堆了一桌子的奏章,刘瑾眉头皱成一个川字:

“妹夫,这就是你说的有点多?”

孙聪尴尬的赔笑道:“舅哥,是稍微有那么多一点儿。”

“啪嗒——”

窗外一阵微风吹入,摆在最上面一本折子因为摆放不稳,掉落在地上,发出清脆的声音。

“额——其实是挺多的!”

孙聪额头冒出一滴冷汗,连忙跪在地上,将被风吹落的折子捡起来,放回到桌子上。

然而因为桌子上折子太多了,孙聪没放稳,反而碰掉了更多的折子。

“哗啦啦——”犹如多米诺骨牌效应,奏章纷纷从桌子上掉了下来,洒落一地。

“孙聪!”刘瑾愤恨的喊了一声。

孙聪吓得再次跪了下来,忙说道:“舅哥息怒,奏章着实太多了,我这就把奏章整理好。”

刘瑾看着散了一地,都无处下脚的书房,愤愤的说道:“这个朱厚照,这么多奏章放着不批,一天天光顾着玩,太不像话了!”

孙聪和张文冕被刘瑾的话吓坏了,连忙示意刘瑾闭嘴,孙聪慌乱的把书房的门关上,小声对刘瑾说道:“舅哥,慎言啊!天资名讳岂是我等小民能提的?这要让心怀不轨的人听到,会惹下大祸的。”

刘瑾无所谓的看了看二人,说道:“无妨,反正只是你二人知道。你们把这些奏章收拾一下,拿着跟我去豹房面圣。”

“面圣干嘛?”孙聪不解的问道。

“告御状!”

“告谁啊?”

“告皇帝,不批奏折,不务朝政,贪玩成性,实乃昏君也!”

“啊?”

“扑通——”孙聪和张文冕吓得一个跟头栽倒在地上,晕了过去。

刘瑾自然不可能真的去告御状,他只是发发牢骚罢了。

如果失去了批奏章这个工作,刘瑾分分钟会被那些忠臣良将砍死在金銮殿上吧?

刘瑾苦着脸坐在桌案前,拿起最上面的一本奏章看了起来。

奏章,是古代官员向皇帝进言陈事的文书,由两片硬纸夹着宣纸组成,封面上写着上奏人的职务和姓名,里面是上疏的内容。

皇帝是通过批复奏章,处理天下大事的。

刘瑾不是皇帝,但却行使着皇帝的职责。

明朝时期,官方文字用的都是繁体字,好在刘瑾文学功底比较强,繁体字也都认得,但因为古人写字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所以刘瑾读起来十分不通畅,很是费劲。

这本奏章大同巡抚熊伟递上来的,他先是陈述了一下自己当官以来的工作成绩,然后说自己年纪大了,请求辞官致仕,回乡养老。

原来是一份辞职信。

奏章里面还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两个小字:不许!后面还写明了原因,大致是说熊伟对朝廷的重要性,让他在坚持几年。

刘瑾知道,这张纸条便是内阁的票拟。也就是内阁初步给出的审批意见,供皇帝批红做参考的。

一般情况下,对于内阁的意见,皇帝多是直接采纳,命秉笔太监照票拟的内容抄到奏章上作为披红。

“熊巡抚今年多大了?”刘瑾对一旁的孙聪问道。

孙聪和张文冕查了查资料,算了一下说道:“熊大人今年六十有三了。”

“太不像话了,早到了退休年龄,还不让人家熊大人退休养老,内阁那帮老头太不厚道了!”

刘瑾把内阁的小条揉成一团扔进垃圾桶,从桌上拿起一根毛笔,沾了沾已经研磨好的朱砂红墨,歪歪扭扭的写了四个字:准许致仕。

张文冕一愣,刘瑾的字写得难看,平时都是让自己代笔的,怎么今天他亲自朱批了?

不过张文冕没有说出疑问,刘瑾乐意自己批,他还落得个清静。

刘瑾气呼呼的把奏章合起放在一旁,然后又拿起了第二本。

第二本也是辞职信,贵州巡抚王质。这次内阁的票拟并未阻拦,批奏的是“许之”。

刘瑾直接在奏章后面写了个“许之”,放在一旁继续看第三本。

第三本不再是辞职信了,而是一份刑事记录:

江西奉新县民余元一及其子侄等八十七人,恃富豪武,欺男霸女,抢夺田产,无恶不作,经给事中胡煜,江西镇巡三司会审,将余元一等一众凶徒杖责四十大板,并发配肃州,永戍边关。

值得一提的是,奏章里还特别说明了,因为余元一年逾八十,所以免其决杖,只是发配。

刘瑾大为惊讶,都说古代人平均年龄都很短,怎么这明朝的古人个个都这么长寿?

前两个辞官的巡抚都六七十岁了,这个余元一更猛,都八十多了,更夸张的是,八十多岁了还能危害乡里,身体够好的啊。

奏章里还说他欺男霸女,不说欺男,就说这个霸女,他老人家霸过来女人有啥用?这岁数上炕都费劲了吧,还能上床?

刘瑾哭笑不得的摇了摇头,朱批个“阅”字,继续看下一本奏章。

其实这点是刘瑾认知上的错误,古代人平均寿命短,主要原因是战乱和饥饿,以及穷人没钱看病,夭折的人太多,从而拉低了平均寿命。

而那些有钱人和官员,好吃好喝,又有博大精深的中医来保养养生,长寿的人非常多。

刘瑾批完的奏章,孙聪盖好象征着皇帝的大印,然后整理好放在一旁。

原本以为批改奏章是一件枯燥累人的事,但真的批起来,刘瑾发现批改奏章,居然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他批改奏章,愣是批出了后世拿着手机刷微博的感觉。

这些奏章来自全国各地,内容涵盖了整个大明帝国各个方面的情况。

奏章内容包括了军事、科技、农业、人文、地理、风俗、商业、外交、刑事等等各方各面。

而且案件千奇百怪,正经的,不正经的什么都有。

比如陕北地区发生干旱,请求朝廷拨款赈灾,

比如山东地区倭寇猖獗,请求朝廷派军镇压,

再比如蒙古鞑子频繁进犯边境等等……

不正经的也有,比如南方某地发生天狗食月,山西某主簿离奇死亡,湖北某湖泊突然干涸等等。

刘瑾批改这些奏章,就像刷微博似的,全国各地,大事小情,奇闻异事,包罗万象。

看的刘瑾乐此不疲,深陷其中,遇到有趣的,仔细的读下去,多批改几句,遇到无趣的,一眼带过,写个阅字就扔在一旁。

刘瑾批改奏章批的入神,浑然忘却了时间。

这可苦了孙聪和张文冕,他俩可没刘瑾这么大的兴趣,披奏章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工作罢了。

而现在已经是子时了,也就是深夜11点多了,孙聪早就困得不行了,但刘瑾不说下班,他也不敢走,只能在一旁陪着。

张文冕也一样,两个眼皮不停的打着架。

但看刘瑾一直兴致勃勃,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孙聪实在熬不住了,他咬牙说道:“舅哥,内阁虽然催的急,但也不必今天全部批完。只要这两天批完给内阁送过去就行。”

“已经子时了,要不您回去休息吧,把身子熬坏了就得不偿失了!”

孙聪不明白,刘瑾之前一副不想批奏章,十分抗拒的样子,怎么现在又这么热衷!

刘瑾这才抬起头,伸了伸懒腰,说道:“时间过得真快啊,不知不觉都这么晚了啊?”

“好吧,再批最后一本,回去睡觉!”

刘瑾顺手拿起了一本奏章:

“囚犯李福达,正德初年与王良、李钺组织宗教,密谋造反,被判处山丹卫充军。正德四年四月自山丹卫逃狱,乞通缉。”

李福达?好耳熟的名字!

这不是白莲儿供出来的白莲教教主的名字吗?

难道这个逃跑的李福达就是白莲教教主?组织宗教密谋造反,是了,一定是他!

不好,李福达越狱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