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重生明朝:我真的不是太监啊 > 第144章 杨一清

第144章 杨一清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重生明朝:我真的不是太监啊!

元朝末年,蒙古统治者残暴无道,镇压汉人。各地豪杰纷纷起义抗元,其中就有当时还是乞丐的朱元璋。

经过十几年艰苦卓绝的努力,1368年正月初四,乞丐皇帝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随后进行北伐和西征,同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北伐,攻占大都(即北京),元顺帝北逃,彻底结束蒙古在中原的统治。

蒙元虽败于中原,但仍占领着北方草原大部分土地,元朝余孽的实力仍不可小觑。

为了彻底消灭蒙古人,朱元璋又先后八次派兵深入漠北,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大将军蓝玉率领精兵15万,于捕鱼儿海大破北元残部,彻底摧毁了元朝最后的力量。

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蒙元只是蒙古部落的其中最辉煌的一个,蒙古其他部落仍然游弋在明朝北方。

尤其是瓦剌和鞑靼,经常率骑兵南下骚扰大明北方边境。

为了抵御异族入侵,大明在弘治年间在北部沿长城防线陆续设立了九个军事重镇。又称明朝九镇、九边。

九边重镇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分别是: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偏头关(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

九月的京城仍温暖如春,但此时的塞外,寒冬将至,草原上有的地方青草已经慢慢开始泛黄,从高空中望去,就像绿色的地毯上已腐烂的污渍,斑驳不堪。

延绥镇,正是九边重镇之一。

城墙之上,站立一人,年约五旬许,须发花白,虽是知天命之年,但此人身形仍然挺拔,站立墙头有如磐石般稳重。

正是时任大明延绥、甘肃、宁夏的三边总制,杨一清。

杨一清面容冷峻,望着城外一望无际的茫茫大草原,感受着从草原吹来的冷风,眉头皱成了一个川字。看书喇

“大人!城头太冷了,您站时间长了对身体不好,容易感染风寒,咱们赶紧回屋暖和暖和去吧!”

副将陈勇递上羊绒披风,劝说道。

杨一清接过披风穿好,却并未走下城墙,仍然看着茫茫草原,忧心忡忡的说道:

“今年塞外的冬天格外的寒冷,这刚到十月,就已经下了两场大雪,冻毙的牛羊不计其数。我担心鞑子没了粮食,会越过九边,骚扰关内百姓。”

陈勇答道:“大人所言极是!入秋以来鞑靼部落已经多次试探进攻边塞,多亏大人提前预警,我军警卫森严,提前布防,打退了鞑子的进攻。”

听了手下的赞扬,杨一清脸上没有丝毫笑意,脸色更加沉重:“大明九边防线绵亘万里,几十万边军撒下去,根本看不到人影,很多地方根本巡视不到。”

“我担心鞑子绕过边防重镇,从长城破旧缺口进入中原腹地。”

“前几日我写的请求朝廷拨款,继续修复长城的奏折送去京城了吗?”

陈勇恭敬的答道:“大人放心,早就派人快马加鞭去送了,估摸着应该已经到京城了!”

杨一清脸色这才缓和了一些,点头道:“那就好,长城依山傍险,盘峰据水,扼守要冲,乃极佳的屏障。如果能将历代长城修复连接起来,就能有效的抵御蒙古骑兵入侵,减轻防御压力。”

玄即,杨一清又皱起了眉头,说道:“不过这些年国库空虚,几无盈余,能否拨下钱款着实难讲!”

陈勇脸色也沉了下来,颇有不忿的说道:“如今奸臣当道,圣上为八虎蛊惑,整日沉迷玩乐,根本不理朝政。听说刘瑾为了讨好皇上,弄了个什么花魁大赛。”

“皇上心思被大赛所吸引,大人的折子被皇上看到的希望渺茫,继续修缮长城恐难如愿。”

停顿片刻,陈勇又愤愤的说道:

“而且奸贼刘瑾与大人素有积怨,上次仅在要害处筑成四十余里城墙,便被刘瑾阻挠,剩余的银子也被销镕成锭,送回了京城。”

“我们再次请款修长城,不仅不太可能成功,还有可能再次激怒刘瑾,实属冒险之举啊!”

正德元年的时候,杨一清就曾上疏修缮长城,当时也获得了朱厚照的认可。

“帝可其议,大发币金数十万,使一清筑墙。”

然而老太监刘瑾嫌修筑长城花费巨大,中途叫停了工程,还把剩余的钱款铸成银锭拉回了京城。

杨一清一怒之下,于第二年上疏朝廷:“臣因长期供职西北,风沙洗礼,军马劳顿,身体有恙,无法继续任职,请求致仕回乡。”

杨一清以辞职为借口,抗议老太监刘瑾的恶行。

然而老太监刘瑾居然二话不说,批准了杨一清的辞职申请。这还不算,老太监刘瑾以“冒破边费”的罪名诬陷杨一清,将其逮捕进京,关入天牢。

多亏内阁首辅李东阳四处奔波解救,杨一清才得以平反,官复原职,但杨一清和老太监刘瑾的梁子就此结下了。

“啪——”

杨一清愤怒的踹了一脚墙垛,他这一脚力度极大,加上城墙年久失修,墙垛最上边的青砖居然被他一脚踹掉,从高高的墙头翻滚下去,砸在城墙外的地上,把冻土的地面愣是砸出了坑。

“唉!阉贼误国啊!总有一日我会回京面圣,把这些阉贼千刀万剐,肃清君侧,还我大明朝堂一片清明!”杨一清咬牙切齿道。

陈勇担忧的看着耿直的杨一清,想到刘瑾在京城嚣张的气焰和权势,如果正面跟刘瑾硬刚,杨一清免不了又要被那个奸贼迫害。

唉——等杨大人气消了一些,再劝他吧,现在说什么,估计杨一清也听不进去。

两人说话间,突然,在远处的崇山峻岭之间,升起一股黑色的烟雾,浓郁而急促,直冲云霄,数十里外亦能看得清清楚楚。

杨一清脸色大变:“不好,是烽火台的狼烟!鞑子来了!快,鸣锣预警,召集士兵,列队迎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