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崇德的森林 > 第64章 瓶颈

第64章 瓶颈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崇德的森林!

六十四

瓶颈

水电站发电是运用了物理原理,可是要让发出来的电并入到县电网,却是需要人的运作的化学反应。这个运作只有贾益山自己去跑。

只要生产的电力并入电网,就是拥有了生产牌照。不然就只能本乡自产自用,那就产生不了经济效益。海子山乡在银行还背了几万块的贷款。想到这,贾益山都不由得哆嗦。

并网这块牌子一定要跑下来。

他去天蓬县请县电力公司的领导来考察他们的水电站。可是今年电力公司因为要改组都特别忙,他连县电力公司领导的面都没有见到。

电力公司工作人员对他讲,他们乡水电站的规模太小,不用并网。让他们生产的电力在自己乡内部消化掉。

贾益山听到这话,都快吐血了。这不是等着他们血亏吗?

他必须要抓住县电力公司这根救命稻草。

他对工作人员说:“我们这个水电站现在规模虽然只有500Kw,但这只是我们的一期工程。我们的蓄水量是按照一万Kw发电量修建的。并且设计师是请的水利大学的高材生设计的。修建的时候一直是高材生监的工。”

“你知道这个高材生是谁的弟子吗?”贾益山故作神秘的说。

工作人员问道:“是谁。”

“章霖!你应该听过吧?”

“章琳?我当然知道,她是我们水利行业的标杆人物,是我省着名的水利专家。我省好几个大型水电站都有她参与设计的。你们水电站请的高材生既然是她老人家的弟子,那设计肯定是有水平的。这样,你们乡水电站的情况我已经知道了,我这就给你报上去,通过考察的话就给你并网。”

最终,海子山乡的第一座水电站,海子电站终于挂牌成立。成立那天,贾益山成功邀请到县电力公司领导参与剪彩!

刘有禄渐渐地感觉到秦芳销售她的木耳量在减少。她去到秦芳家找秦建国问原因。秦建国支支吾吾的说:“秦芳在锦城销路也不好,只能勉强把他们家的木耳和菌子卖出去。以后你家的木耳还是要靠你自己卖。”

就这样,之前刘有禄跟秦芳松散的销售联盟就垮掉了。她还不知道这中间是黄英杰在搞鬼。

刘有禄就只好把生产的木耳又交给走乡串户的贩子来收。

这样一来,收购价格就降下来了。刘有禄就感觉到继续做木耳的前景不妙。她跟儿子刘东商量说:“要不你在家生产,我出去销售。或者看能不能自己再另外找一个事情来做。”

刘东并不想母亲离开家,他从小就受够了母亲不在家,让他一个人在家照顾弟弟那种悲惨的生活。他说:“妈,至少你今年不能走。今年弟弟考初中,你不在家督促他,他会不安心学习的。要是考不上初中可咋办嘛?”

刘有禄听后,接受了儿子的意见。

张桂芳向海子山乡要教师。乡里直接回复说:“乡里现在没钱。现在学校还没有多少学生,就不需要额外增加教师。教学的问题你先自己想办法解决。再说县里也没有教师给她。如果要外聘教师,让她自己找人。人员、工资也需要她这个校长自己解决。不过,她可以写报告向县教委申请。”

“目前乡财政困难,刚建了电站还差着银行的贷款,实在是爱莫能助!”

1990年的春天,是一个困难时期。至少对贾益山、张桂芳、刘有禄和茉莉他们来说,他们都处在各自自身发展问题的一个困难时期。

贾益山主持的水电站从修建到入网到生产,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贾益山是全身心投入到水电站的建设当中。他无暇顾及到乡小学的建设。

虽然他当初也是力主恢复乡小学。

张桂芳因为得不到乡财政的支持,她带这个学校举步维艰。她身兼数职,语文数学一肩挑,各年级混合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她想到刘有禄曾经当过民办教师,她写信叫刘有禄来学校帮她。可是刘有禄根本走不开。她回信说:“上半年小儿子要小升初,她暂时走不了。”

对刘有禄来说:种植木耳已经到了瓶颈期。生产上面有竞争,销售方面没门路,仿佛看不到希望。她也考虑过要不下半年等小儿子上初中了,她就去海子山乡小学帮张桂芳教书。虽然张桂芳透露现在可能没有什么工资,可以先把身份问题解决了,以后总会好起来的。

过年的时候,茉莉把大女儿邓雨从青海接到了身边。锦城市的教育要比家乡的教育要好。邓雨在锦城上学,他们一家人终于团圆了。

茉莉的小儿子今年开始上幼儿园了,她她终于可以考虑自己工作的问题。之前邓国庆把局领导的安排给拒了。过了这一村就没有这一店。要想再找领导要工作那是不可能的。她考虑过去找工作,可是她早晚得接送邓波,中午还要给女儿做饭,时间上很束缚。

要时间自由的话只有自己开店。她跟邓国庆商量买个缝纫机自己开店。她自己有技术,可以给人缝补衣物和定制新衣。

说干就干,茉莉就在附近租了块门面,买来缝纫机。很快茉莉制衣店的招牌就挂起来了。

因为她是警嫂,特别让人放心,她又待人友善真诚,加之缝纫技术也好,街坊邻居都很照顾生意。

那年头,大人们的衣服裤子烂了也舍不得丢,花点钱补一补还可以穿。家有小孩儿的,逢年过节还是要给小孩缝制新衣服。

就这样,茉莉当上了老板!

锦城市有一种文化叫茶馆文化。

茶馆是真正沉浸在锦城市人血脉中的精神结晶。

早在1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了世界上第一家茶馆,世俗饮茶文化遂此流行成为大众生活。

清末民初,整个锦城的街巷只有500多条,可茶馆占据了400多家。到1930年代,茶馆数量更是增到了600家,每日茶客人数就高达12万人。

可以说,茶馆里那些歪斜的破竹椅,不成样子的木板桌,黑压压沸反盈天的人群。或粗声粗语,或默然发愣,或低头耷脑看报,或柴米油盐的争吵,或闭目掏耳朵,或玩牌九长牌,或生意交流。富贵者能藉此不迷醉,不急迫,不狎腻。穷乏者每日与沮丧相处,也不至于丧失勇武,消散掉所有的梦想——对,其实就是在茶馆里吹牛以消散生活中的挫败感!

茶馆文化构成了锦城人俗世生活也能灿若繁星的样子。

而街边这么多茶馆里的茶客,或许就成了暴力罪犯眼中的待宰羔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