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崇德的森林 > 第98章 访谈节目

第98章 访谈节目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崇德的森林!

九十八

访谈节目

盂兰节过后,就快要到开学了。童兰和刘江就准备回去读书了。他们收拾着东西,刘江是很舍不得妈妈和哥哥。开校刘江就要读高三了,妈妈叮嘱他早点收心,回去准备用功读书。高三这一年是关键的一年。

这天,茉莉陪着袁菲来到出租房。刘有禄正在帮儿子收拾包裹。

茉莉看到刘有禄就给她介绍说:刘妹妹,这位就是袁菲袁部长。

刘有禄马上给袁菲问好,并说道:“袁部长,您怎么来了?这里加工衣服挺乱的,您快请坐。”

“茉莉你该提前打声招呼说袁部长要来,我们也好收拾一下。”

刘有禄听茉莉提过袁菲,也知道她是茉莉制衣店的大主顾和重要介绍人。她以为袁部长又给拉生意来了。

袁菲说:“不用客气,我今天过来这里,听茉莉说你终于肯来锦城跟她一起干了。我也是想亲自见见那件连衣裙的设计师。”

听袁部长这么说,刘有禄有点羞涩。

“什么设计师不设计师的。也不完全是我设计的,我看我朋友穿过。我觉得好看就记住了。后来茉莉要我设计服装,我就信手拈来再稍微改动加工了一下。”

“我就说嘛,我要不是看到原版了,还不知道你改得那么好。比原版更贴身,更飘逸。”

“你是怎么想到的把松紧带装到连衣裙的腰部的?”

“嗨,以前我们穿惯了蓬松的工作服,女人也看不出性别来。这样用松紧带一收腰,就更能贴合女性的曲线美。”

“哦,原来如此,你不愧是茉莉的好帮手,很有想法。”

“袁部长,你说你看到连衣裙的原版了?你是看到有人这么穿吗?”

“对!那你先说说,这么风格别致的一件连衣裙的主人是谁?看我们说的是不是同一个人?”

“我朋友,她叫张桂芳!我就是照着她穿的连衣裙改的。”

“哈哈,真巧,就是她。我陪同省电视台去天蓬县海子山镇采访贾益山书记,看到张老师了。她当时正穿的是那件连衣裙。也许是她瘦了所以连衣裙才不贴身?”袁菲还在想那件连衣裙。

刘有禄就感到不好意思,她说:“袁部长,不好意思,让你撞衫撞到原型了。”

袁菲摆摆手说:“不算撞衫!我觉得你能从你朋友穿着的衣服,一眼能看出穿着的缺陷,并加以改良,很不简单。我就是来跟你说声谢谢的。要不看到原版,我还不知道你改的有这么好。”

这时,茉莉和刘东搬来了电视机。茉莉打开电视说:“正好袁部长在,我们一起来看她和贾书记的访谈节目。”

节目马上开始了。

众人就坐下准备看节目。

首先电视画面中看到主持人在介绍海子山以前一穷二白的情况。

主持人:“金川省锦城市天蓬县海子山镇

位于锦城市西北部,全镇辖15个村,共508户,1860人。海子山海拔1500米—4200米。海子山镇距天蓬县36公里,距锦城市仅76公里。就是这样不起眼的一个小镇,它完成了前世今生彻头彻尾的转变。要知道在三年前,海子山面临着被拆分不复存在的命运。

是海子山镇的贾益山贾书记站了出来,带领乡亲们致富,彻底改变了大山的面貌。

今天由省文化厅公共服务处外联部袁菲部长牵头,我们联系到了贾益山书记。我们得以采访到贾书记。看看是什么样的精神让这座大山的命运彻底被改变。

好,现在我们有请袁部长和贾书记。

袁部长请贾书记走在前面先落座。

主持人:“袁部长好,贾书记好。”

袁菲:“主持人好,大家好。”

贾书记:“主持人好,大家好。”

主持人:“袁部长,感谢你牵头,我们有幸采访到贾书记。袁部长你第一眼看到贾书记觉得他是什么样的人呢?”

袁菲:“贾书记是我见到过最朴实的基层干部。我第一次来海子山的时候,我看到贾书记不是在办公室,而是在电线杆上。”

贾益山:“当时输电线出了点问题,电工又不在,我就爬上去解决。我也是怕时间久了烧坏机器。”

主持人:“所以说你就不怕危险?万一出了事,你就不怕吗?”

贾益山:“不怕,既然有危险,我就更应该上了。”

袁菲:“你们看,这就是我们的贾书记,有困难就直面困难,不怕危险,勇往直前,永不后退。”

“我在收集我省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经济指标以及各地主要产业转型的典型案例时,就发现我们贾书记带领的海子山镇特别典型。”

“贾书记,你给我们具体说说。海子山镇乡民是怎么从流失到回流,再到主动申请成为海子山人的这么一个情况。”

贾益山:“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主要是以前的海子山乡没有经济,没有产业。山民吃不饱饭,娶不到老婆。人们自然要流失。”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嘛。”

“所以,我们要做的只有是栽好梧桐树等着凤凰来栖息。”

“曾经我们思想保守,守着山里的金饭碗要不到饭。如今改革开放,外面的形式一天比一天好。我们海子山人不能坐吃等死。于是我们充分利用水利资源开发水电项目。县里也很重视水利建设,特意把黑水河也划给我们,我们才建起了黑水河电站。我们还利用山林优势,鼓励山民种植蜜橘。还要挖掘深加工,下一步准备引进罐头厂,使得橘子产利润能最大化,带来更多的劳动就业岗位。

今后我们还要建冶炼厂和电缆厂。让海子山在我们市的经济建设中发光发热。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主持人和袁菲都鼓起了掌。

主持人:“我还听说贾书记非常重视教育。让已经关闭了的乡小学重新开办了起来。还专门请来了专职的优秀教师。请贾书记给观众朋友们介绍一下这个情况。”

贾益山:“再穷不能穷教育。我们乡穷就是因为我们守着金饭碗不知道开发。因为我们没有知识文化。所以我们这一代人吃的亏,不能让我们的后代吃同样的亏。”

“首先再困难,我们也要把学校建起来。在这里我要感谢我们的张桂芳老师。是她一家一家去说服家长把辍学儿童又送回到学校。也是她在乡里没有教育经费的时候依然坚持教学。我向她表示敬意。”

众人举起手拍了起来。包括正在电视机前看的人。

刘有禄真心为张桂芳感到骄傲。

主持人:“说到教育问题,贾书记,我听说你儿子就是水利大学的高材生。你有意让你的儿子毕业后回来主持电缆厂的建设工作。可是你儿子毕业后去了美国。借此机会你有什么对儿子说的?是希望他在美国学成之后再回来吗?我们的电缆厂是不是要等到那个时候才开建?”

袁菲不经意的用手去摸了摸头发。她对主持人的这个问题不太满意,毕竟贾书记儿子出国留学这事是人家的私事。主持人咄咄逼人的感觉不好。

贾益山说:“我不太同意我儿子去美国。可是这件事他不听我的。我们海子山的电缆厂不管他回不回来,我们都会开建的。没了贾杀猪匠还能吃带毛猪不成?我现在借此机会向电视机前,向全国人民招聘有能力的人才来帮助我们海子山把冶炼厂和电缆厂建起来。”

贾益山不愿意在电视里回忆他跟儿子就留学美国的事发生争吵的场景。

那是他第一次发脾气暴打了儿子一顿,而贾洋青也就此负气离开。

这始终成了贾益山心里的遗憾。

也许感觉到了这个话题的不合时宜。主持人结束了访谈:“好,感谢袁部长和贾书记的到来,我们再次把掌声送给他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