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德意志风暴 > 有志青年

有志青年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德意志风暴!

狭小的办公室里,一个青年坐在案头,他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眼神清澈而坚定,手上的钢笔在稿纸上飞舞,阳光洒在身上,更是增添一丝肃穆。

青年名叫鲁道夫.沃尔特.理查德.赫斯,出生在埃及,父亲是一名德国商人,他十五岁之前的人生,几乎都在那个北非国家度过。

但是他的爱国热情并不输给任何德意志的同龄人,当他踏上这块从未踏足过的“祖国”土地上时,那一刻,泪水都在眼中打转。

殷实的家庭,让他拥有接受良好教育的资本,从巴德戈迪斯堡教育学院,到瑞士的那沙摩尔商业学校,再到慕尼黑大学的经济学专业,他的求学之路极为平坦。

然而他对继承父亲的经商生涯并不感兴趣,反而对政治极为热衷。

在慕尼黑大学,他遇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导师——卡尔.豪斯霍弗尔。

这位地缘政治学的创始人,让赫斯无比崇拜,在他的理论里,德意志如果想要强大,就必须拓展“生存空间”,包括欧洲的附属地区,以及海外殖民地。

英国人和法国人,甚至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经早早做了布局,德意志如果想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他们口中“抢食”。

这让赫斯成了一个坚定的“扩张派”,他坚信自己导师的主张,只有拓展“生存空间”,才是这个国家的生存之道。

于是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赫斯毅然参军,他既参加过西线对法国的战事,也参加过东线对俄国人的进攻,两次身负重伤,但依旧坚持奋战在第一线。

这让他赢得了铁十字勋章,同时被晋升为预备役中尉,在空军服役。

不过这场战争,莫名其妙地结束了,赫斯回到慕尼黑,陷入了迷茫当中。

这个青年曾经坚持的东西,已经有所动摇,和其他军人一样,他们觉得自己明明做得很好,打得法国人屁滚尿流,但是最后,他们却成了失败的一方。

“都是犹太人的错,都是水兵们的错,都是那群布尔什维克主义者的错。”

赫斯不免产生一股戾气,就在这时候,纳粹党出现了。

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政党,拒绝父亲招他回埃及的要求,坚定地留在千疮百孔的德意志,他要在这里贯彻自己的理想,就像第一次踏上这块祖国土地时那样,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奉献一切。

这让他在纳粹党中,变成一个特别的人。

要知道现在的纳粹党,里面没有几个文化人,党首德雷克斯勒只是一名普通工人,而“新星”希特勒文化程度也不高。

“就连宣传单上的拼写,都充斥着语法错误。”

这是赫斯对纳粹党的第一印象,一群缺乏文化的泥腿子们,聚在一起呜呜泱泱。

但是不得不说,纳粹党的主张很吸引人,特别对于赫斯这种年轻人而言,《25点纲领》曾让赫斯眼前一亮,与大学里那些文绉绉的家伙们相比,这些泥腿子们更加务实,也更加勇于付诸实践。

这才是拯救德意志的方式,而不是像那些老学究们,侃侃而谈,吵得面红耳赤,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此时的赫斯,就是一块未被发掘的宝玉,但是依旧难掩它绽放出来的光芒。

或是写得累了,赫斯站起身,他来到书架前,拿出一本厚厚的书,取出书签,静静看了起来。

那是豪斯霍费尔推荐给他的一本书,是一本来自东方的着作,名字叫做《论语》。

老实说,他根本看不懂,这是一本来自东方的古文,是两千多年前的智慧结晶,德文翻译后,原文的意思不一定能够原原本本的表达出来,让人感觉云里雾里。

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去研究,他的导师是一位博学的人,甚至博学到可以让整个德国,甚至欧洲仰视。

豪斯霍费尔不仅是一名学者,也是军人,在十年前,他曾以一名德意志军官的身份,前往日本陆军大学,担任炮兵教授。

之后又前往包括印度,缅甸,西部利亚,朝鲜,中国等东方国家和地区,自学了法文,俄文,中文,朝鲜语和日语。

说他是一名“东方专家”毫不过分,许多发表的文章和学术论文,在整个欧洲都有广泛的影响力。

“如果你感到疑惑,感到迷茫,不如从东方的古老智慧中,寻找答案。”

这是豪斯霍费尔经常说的一句话,赫斯对此深信不疑,所以看着这本“天书”,他想要从中寻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

就在赫斯沉浸在书籍中时,突然传来了敲门声,这让他抬起头,疑惑地看向门口。

他在慕尼黑的朋友不多,能来探望他的人就更少了,特别是这个时间,几乎从来没有人打扰。

“您好,赫斯先生。”

只见一个面容憔悴的中年人走了进来,赫斯看到他,当即站起身,尊敬地行了一个礼。

来人是纳粹党的党首,德莱克斯勒。

“您怎么来了,德莱克斯勒先生。”

赫斯赶忙邀请对方坐下,毕竟这个人虽然文化不高,甚至紧张时,说话还是吞吞吐吐的,但作为纳粹党的开创者,他依然值得让赫斯尊敬。

“我来看看你,毕竟上一次我们聊的很好,但是时间仓促,感觉不够尽兴。”

德莱克斯勒淡淡说着,在这个年轻人面前,他显得很放松。

对于赫斯的加入,德莱克斯勒是很高兴的,他还记得那一天,这个年轻人来到自己面前,表示要加入纳粹党,一起为德意志的复兴而奋斗。

对于军人入党,德莱克斯勒一直很敏感,所以一开始他是准备拒绝的,但是一番了解后,迅速改变了想法。

希特勒光芒太盛了,甚至有种“尾大不掉”的感觉。

随着以罗姆为首的军人党员,对希特勒的崇拜越来越狂热,纳粹党已经有了分崩离析的迹象。

老党员都对希特勒很是不满,认为他不够尊重自己这些“元老”,他的任务只是“宣传”,但是现在却对其他人指手画脚。

但是所有人都清楚,纳粹党发展到这个阶段,离开希特勒就根本玩不转,所以这些元老们,急于寻找一个替代者。

恰巧赫斯出现了,他比希特勒更加年轻,更有活力,最关键的,更有文化和思想。

除了演讲才能差一些外,赫斯在其他任何方面都比希特勒更优秀。

何况赫斯也是一名军人,他的军衔是中尉,因为《凡尔赛和约》的关系,德国空军被迫解散,但赫斯曾长期在德意志陆军服役,拥有铁十字勋章,如果他来替换希特勒,并不会让党内的军人反感。

所以德莱克斯勒要拉拢这个年轻人,把他捧上去,成为希特勒的替代者。

然而赫斯并不知道这些,他只是刚刚加入纳粹党,并不清楚这个党派已经陷入“内部斗争”,所以对于德莱克斯勒的到访,竟然心怀感激。

毕竟他只是刚刚加入的一个新成员,贵为党首的德莱克斯勒能够亲自到访,这让他心中一暖。

“德意志必须扩张,否则只能等死。

……

推翻帝制是必要的,因为他们太保守了,贵族拥有的权利太大,普通人并不能享受国家强盛带来的好处。

……

工人阶级需要走上前台,他们才是这个国家最重要的力量,也是这个国家真正的支柱。

……”

德莱克斯勒抛出一个话题,那就是关于之前的战争,以及对威廉二世退位的看法。

而赫斯的回答,让德莱克斯勒很满意,他支持工人运动,反对帝制,这是纳粹党成员,最基本的价值观。

“哦,这很好,赫斯先生,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没有您看得这么长远和通透,不过我想知道,您认为现在的时局,最需要解决的是什么。”

德莱克斯勒对之前赫斯的回答很满意,于是提出下一个问题。

“当然是稳定经济,避免人们挨饿。

《凡尔赛和约》是一个巨大的错误,我不明白艾伯特政府为什么要签下这种荒唐的东西。

马克的滥发更是雪上加霜,如果继续下去,德意志将会成为欧洲最穷的国家,没有之一。”

虽然讨厌继承父亲商人的家业,但赫斯毕竟是慕尼黑大学经济系的高才生,他清楚现在的德国正在遭受什么样的灾难,情况比战争期间,更加严重。

物价飞涨的同时,滥发的马克并没有宣泄通道,各国都关闭了和马克的兑换窗口,那些不要钱一样的纸币,只能在德意志内部流通。

冲击着本就脆弱不堪的经济环境。

而且短时间内,看不到扭转的希望。

不,有一个希望。

“我觉得工农联合党的‘工分’很不错,它们把这种东西的价值和小麦粉捆绑,虽然做法有点儿粗糙,但效果却是拔群的。

如果我们也能够效仿,那么或许可以快速解决问题,至少在慕尼黑,可以让人民少受一点儿苦。”

就在赫斯讲到最后时,忽然一拍大腿,提到了工农联合党的“工分制度”来。

结果刚刚还在点头的德莱克斯勒,脸色瞬间变了。

他不是觉得赫斯说得没有道理,也不是觉得赫斯称赞其他政党的举措有什么不妥,他只是在意赫斯最后一句话——“我们也要效仿”。

工农联合党现在搞得有声有色,据说党员早已经过千,而最近开始建设外围机构,取消了必须先入党,才能加入工会的限制。

以至于工农联合党的工会报名处,现在每天都排起了长龙,他们的工会规模越来越大,据说人数已经过万了。

这是一个恐怖的力量,甚至已经具有成为巴伐利亚议会主要政党的潜力,德莱克斯勒看在眼里,也是羡慕得很。

但是他也知道,这个政党背后有犹太人支持,他们正在用金钱拉拢人民,这种做法是卑鄙的,是对德意志民族的侮辱,但是他们除了喷吐沫,竟无可奈何。

原因很现实,他们没钱,不可能像工农联合党那样安置退役士兵和失业工人。

毕竟在谈理想之前,你必须吃饱饭。

“或许,还是再等等吧。”

叹息一声,德莱克斯勒放弃现在就把赫斯推向前台的想法,这个青年还是太年轻了,他的一些想法过于天真,还需要磨砺。

“尽量避免他和希特勒的接触,这个年轻人是一个好苗子,千万不能夭折了。”

默默做出一个决定,德莱克斯勒便不再纠结,而是笑着表示“目前时机不成熟”,将这个提议隐晦地否决了。

之后的谈话,都是一些较为轻松的话题,两个人聊得很开心,但是隐隐的,又都觉得错过了什么。

是的,就是错过了,他们错过了将希特勒拉下台的机会。

特别是德莱克斯勒,在当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他最后一次机会了,因为之后的希特勒,在纳粹党内的威望和地位,已经是他这个党首,都无法撼动的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