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穿越大明,开局亲哥薨了 > 第八章 大明版公务员考试

第八章 大明版公务员考试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穿越大明,开局亲哥薨了!

看起来只要朱允熥随便挑几个人玩闹就行,但是作为一个穿越而来的成年人。朱允熥明白立法,又是针对武人集团立法,这里的人选必须慎之又慎。

老朱也确实存着考校一番的心思,但是老朱这里做着两手打算。要是朱允熥真是胡乱点了几个人,老朱也会乐呵呵的接受,孙儿在前闹腾就是,他会另外安排人去做这件事。

但是老朱、朱标不约而同的在内心生出一丝期待。总觉得这个不断刷新他们对于神童认知的小娃,会有独到见解。此时二人见朱允熥在认真思考也不去打断。

朱允熥的大脑正在飞速运行着:

真不愧是洪武大帝,一个看似玩笑的问题也充满着考校,当然我要是瞎点几个人,大概率祖父会由着我去闹,这样虽然说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正常孩童,但是明显会降低我的神童光环。既然祖父都说我有帝王心性了,那么这件事我还是好好去做。

我再妖孽也无需害怕,我祖父洪武大帝可是一个以万为单位杀人的狠角色,没人敢对我说三道四。

那么做好这件事情对我来说百利而无一害。

对于武人立法,势必会得罪以勋贵为代表的武人集团,虽然我还没接触兵事,但是我记得历史上,已经有军户逃亡现象发生了。

那么我的总体纲领应该是:惠及底层军户,拉拢中、基层将领,打击不法武勋。

牵头立法的人必须在武勋阶层中有威信,地位要够高,参与立法的团队要照顾各个利益集团。淮西勋贵,其他降将,边镇代表,乃至蒙古将领都要考虑全面。立法的过程肯定充斥着各种扯皮,各种利益交换,那么把文官也拉进来,现在以文制武,后面给文官立法了也可以有借口以武治文。

老朱现在开始不喜李善长,李善长既是淮西勋贵,又是唯一的“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李善长的这个处境确实很危险。既然考虑了拉他一把,那么先让他自绝于勋贵吧。

开平王府是我舅家,那三个舅舅历史上也没太大的出息,这样还不如让他们离武勋远点,也许可以促进常家由勋贵向皇亲国戚转变。

徐达那里既然定了娃娃亲,就一起拉下水吧。

詹徽已经在督察院了,那么就想办法把他推出来,若肯为我所用,我也不介意拉他一把,让他的晋升速度再快亿点点。

其他官员说实话他是真没什么印象了,实在是老朱砍官员的速度太快了,朱允熥就知道那么寥寥几个洪武朝的文官。

对于这个情况,朱允熥也不会去改变什么。

不过倒是可以趁机把公务员考试那套给拿过来用了,先整个大明版的公务员考试1.0。

结束思考的朱允熥这才回过神来,看到马皇后、老朱、朱标都满脸期待地看着他。

朱允熥随即说:“以驸马都尉李祺为总编修官,郑国公常茂、魏国公世子徐允恭辅之。在三法司选若干官吏佐之。最重要的是需要考虑各方利弊,需要选调其他代表参与其中。”

朱允熥巴拉巴拉的把他刚刚的考虑说了一通,听到朱允熥已经考虑平衡各方利益,老朱、朱标一个劲的点头认可。

最后朱允熥说道:“无论是军法还是勋贵法,皆要以大明律为基准,不可违背大明律。因此这次孙儿还想亲自从国子监挑选10人。”

对于朱允熥的大部分想法,老朱都表示认可,不过有些疑惑还是问了出来。

“你从国子监选10人有何盘算?”

朱允熥早有准备:“孙儿先前谈了科举制,那么孙儿就想着能不能对人才考核做一次革新。”

此时老朱和朱标都饶有兴趣的看着朱允熥,他们想听听这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孙儿有什么想法。

朱允熥:“祖父深感科举人才不堪大用,因此罢科举十年,兴国子监,并推荐举制。但是这10年下来国子监可以说不怎么成功,孙儿认为祖父虽大兴国子监,但是国子监入仕的道路选的不好。”

朱标这时有些生气的说道:“胡言乱语!”

朱元璋平静的说:“标儿,让允熥说,俺也觉得这国子监没弄好。”

朱允熥继续着他的思想输出:

虽说国子监有积分法,达到积分的学子可以赐进士出身,但是孙儿却认为这个法子反而会适得其反。

祖父的本意是鼓励读书人通过国子监入仕途,逐步取代科举入仕。

但是祖父有没有想过,那些个读书人最是自命清高,那些个科举进士面对国子监进士之时会自认为高人一等。

地方上的乡试还是按时开始,很多人也坚信只要他们坚决抵制国子监,会试、殿试迟早有一天会恢复。

读书人又大多耕读传家,处事保守,不容易接受新事物。

因此这些年的国子监取仕也不尽如人意。

而且荐举制终究会被废弃。

朱元璋意味深长的问道:“你就这么自信俺会废了荐举制?”

朱允熥非常自信的答道:

开国之初一些地主势力庞大,实力不容小觑。通过荐举制度,也可以获取不少人才,维持当地的发展。使用荐举制度虽然不公平,但是适合当时实际情况。

天下百废待兴之时还没有精力将这些“土皇帝”彻底剿灭,只好暂时妥协握手言和,先实行荐举制度,巩固统治,维持政局。但表面上使用了荐举制度,私底下祖父必定在筹备科举制度,待时局稳定之后,将这些地主阶级一举消灭,再推行科举制度。

现在祖父需要一个契机。

此时的老朱和朱标突然眼前一亮,朱元璋问道:“什么契机?”

朱允熥狠厉的说道:“一场大案,一场大到足以将朝堂的蒙元遗老,地方的地主豪绅杀光杀绝的大案!有道是不破不立,破而后立。“

了解历史的朱允熥知道,在洪武十七年将科举3年一次成为定制,又在洪武十八年兴郭桓案,将朝堂的蒙元遗老、地方上地主豪绅杀得血流成河。

一旁的马皇后抱怨道:“以前你和标儿一个劲的造杀孽,想那空印案,胡惟庸案都杀了多少人了。现在这允熥的杀性竟也这么重,这下你们爷孙三人真是凑一块了。”

朱元璋则是高兴地说道:“妹子,你说啥呢,造杀孽的就只有俺朱重八,有标儿和允熥什么事。”

朱允熥也不忘补刀道:“祖母,乱世用重典!实在是蒙元毒害太深,不那么杀那些人,其他人会不知道敬畏,不遵国法。俺们虽说杀了很多人,但是震慑住了更多人。今年云南大定,俺想着云南就算是暂时安定了,即使再有大规模叛乱,那也得过些年。俺们这两年要趁机整顿吏治。之后还要平辽东,征漠北。时不我待,俺们没有时间和那帮蒙元余孽好好讲道理。”

朱元璋闻言更是大喜:“还是俺们允熥厉害,这都没观政,已经对天下大事了然于胸了,以后定是个明君圣主,俺们大明将国祚长久。”

回到国子监的话题:

虽说科举起于隋,但是真正兴盛却在两宋,这是因为杨坚得国不正,不可能用武力强行推进。

但是经过两宋,科举从君王取天下英才匡扶社稷的工具,变成了读书人与君王共天下的工具。若是俺们大明不做出革新,那么将来肯定又会回到两宋那套,君王与士人共天下,最多只是能拖延多久而已。

俺们大明得国之正古今未有,那么俺们想要推行一些改革,虽说会有阻力,但是只要有壮士断腕的气魄,绝对推的下去。

俺认为国子监很好,俺们培养人才首先是要忠,其次是要德,但是第三点孙儿认为需要稍作修改,俺们也需要才,但是俺们的才以实务为重。

朱元璋:“那需要如何取仕?”

首先改变国子监的教育内容,德育不能放弃,但是实务也需要跟进,实务内容务必务实。

可以先从京官补缺开始试点,六部中挑选一部,让该部根据日常工作所需技能,编写相应教材,于国子监教授。并在每年固定日子,据此对相应学生进行考核,此类考试称为实务考核。原先之内容也相应地进行考核,为品德考核。

品德考核未达标者不可录取,品德考核过关者以实务考核成绩优劣取仕。

同时朱允熥把公务员政审那一套也根据大明国情更改一二后加了进来,作为最后一关。

以实务考试入仕的学生,以后不称进士。

这样大差不差的倒腾出了一个大明版公务员考试。

根据后世的经验,朱允熥又说了一些关于国子监教育改革的内容。

最后朱允熥总结道:“俺相信几年后国子监学生的实务能力,必将取得长足的进步。到那个时候,殿试时让国子监优秀学生和科举进士同台竞技,让那帮自命清高的文人输的心服口服。俺也相信考成法配合国子监改革,国子监学子能够比科举进士更加优秀。”

朱元璋问道:“你就这么自信?”

朱允熥反问:“祖父对这些年科举进士满意吗?”

朱允熥知道明代科举的第一个爆发期是建文二年,洪武十八年的进士只知道有个蹇义,洪武十五由于时间仓促,这次科举应该说不尽如人意。詹徽还是在洪武十五年通过荐举入仕。

朱元璋饶有兴趣的问道:“你好像能说出一二来?”

朱允熥回道:“童试、院试、乡试、会试这一轮轮下来,到了最后的殿试,祖父觉得这是祖父挑选满意的人才,还是文官们早就通过层层筛选,挑选他们满意的人才?所以孙儿才说,科举已经是士大夫与君王共天下的工具了。看似是祖父在点状元,实际上士大夫们只是给了您一个名单,让您根据自己的喜好给那些人排个序而已。”

朱元璋恍然大悟道:“原来如此。这帮士大夫着实可恨!”

朱允熥继续进言道:“所以孙儿才说国子监俺们要办下去,但是俺们要跳出那读书人给咱们圈定的条条框框。等到俺们准备好以后,俺们要把他们准备好的桌子给掀了。”

朱元璋满意的说:“说得好!允熥你说要多久。”

朱允熥:“目前只能科举国子监并重,推行顺利的话也至少得一两代人,移风易俗不易。”

老朱和朱标认同的点了点头。

最后老朱问道:“你用那李祺是什么意思,说实话那人没规矩,俺不喜欢。你竟还让他做总编修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