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穿越大明,开局亲哥薨了 > 第一百六十七章 李文忠之死

第一百六十七章 李文忠之死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穿越大明,开局亲哥薨了!

奥斯曼的联络人员返回国内以后,把这段时间的见闻原原本本的告知了巴耶塞特。

听完后,巴耶塞特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虽说之前已经通过往来的书信初步了解了明军的战力,但是这会听着手下军官的汇报又是另一番体会。

现在攻取希腊的兴奋劲已经过去,虽说现在和明廷的关系还算融洽,但是这种事情谁又能保证呢?

巴耶塞特缓缓开口道:“你们准备下,带领新的使团出使明廷,你们的任务很重,明人的火器、军事思想都要重点学习。”

巴耶塞特已经开始重新认识这个东方大国,他更加清楚,现在的奥斯曼并不是明廷的对手,所以之前想过的抗议徐辉祖和奥地利私底下达成协议之事也是不了了之。

徐辉祖和李景隆的远征军回到埃及以后开始绩效分红,包括驻守埃及,负责后勤供给的军队也有一定的收入,一个个都像是过了年一样,这段时间大大小小的联欢会就没有停过。

那些翻身做主人的白奴们更是好好感谢了一下高丽监工们前段时间的细心照料。

不多久,来自应天的诏书到来,徐辉祖奉命率军前往马里,支援遇到麻烦的郑和。

李景隆则是被召回应天,李景隆也得知了自己父亲李文忠过世的消息,虽说出征之前已经有了这方面的心理准备,但是实际发生的时候李景隆心中还是失落落的。

父亲的去世意味着他失去了一颗可以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曹国公府的荣耀就正式扛在了他的肩膀上。

三个月前,应天城

李文忠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李增枝、李芳英兄弟二人这段时间都伺候在左右,他们也已经意识到即将发生的改变,同时更是祈祷自己的大哥能在西边立下不世之功,这样才能延续家族的荣耀。

这段时间帝后也不顾及规矩,来看望过李文忠,特别是马皇后也只是一个劲的落泪。

李增枝、李芳英则是沾了父亲的光,前几年莫名其妙得了个流伯,这一次又是更进一步,不但自己的爵位更进一步,成了流侯,并且还各自得了一个世袭的锦衣卫千户官职位。

对于两兄弟来说混吃等死的日子恐怕就要一去不复返了,今后的路就要靠自己走下去了。

几日后,李文忠病逝,皇帝辍朝三日以示哀悼。

李文忠的后世也是哀荣至极,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赐葬钟山。功臣庙中的肖像也是位居第四。

李文忠的去世对于相对平静的朝堂来说无疑是一记惊雷,甚至一向淡泊名利的兵部也开始频繁的做出试探,想要把手伸的更长一点。

对于文官掌兵这件事情深恶痛绝的小朱肯定不会任由兵部胡闹,这会兵部尚书铁铉正在华盖殿接受训话。

小朱今天对于铁铉也没有了往日的客气,而是直接问道:“孤想知道尚书大人这些年在新疆的感受如何?”

其实铁铉何尝不知道一群毫无经验的文人掌兵会是怎样的乱象,奈何作为文官集团的一员,这种事情上他虽说不会主动参与,但也不敢过分干预,今天被太孙这么一问,早已明白这段时间他们做的太过了,太孙显然是来问责的。

铁铉只能硬着头皮回道:“兵部同僚只是想着为国尽忠,为君分忧,并无他想。”

小朱也明白铁铉站在这个位置的无奈,宋代以来的风气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改变的,文人已经品尝过以文治武的滋味,品尝过武将们的俯首帖耳,怎么会轻易放弃。

不过小朱不是因噎废食的赵大、赵二兄弟。

小朱也猜得到铁铉后面会怎么应答,不过他显然不想和这位辅臣浪费太多时间,同时也算是变相的保护他。

因此直接开口堵死了铁铉所有的说辞:“孤知道你又要说唐末的藩镇之乱,但是孤想说藩镇之乱有制度上的问题,也有晚唐皇帝自身的问题,不过我等岂可因噎废食,以文治武的宋代出了多少荒唐事,出了多少乱子你应该比孤都了解,甚至说宋代的士大夫爱吃羊肉,本来可以养马的大量牧场都去养了羊,这些事情孤没有说错吧。”

铁铉当然明白太孙说的都没有错,宋代暴露的问题他们也都一清二楚,但是权力的诱惑岂是三言两语或是一句前车之鉴可以解决的。

在铁铉还想开口的时候,小朱说道:“孤也知道是哪些人有想法,既然他们一个个都自视甚高,那么就让他们下去试试手吧,云贵、新疆都严重确认,孤这里已经拟好名单了,你让内阁照做吧。”

说罢,小朱拿起早已准备好的名单交给了铁铉。

铁铉快速扫了眼名单也知道太孙早已将此事查的一清二楚,那些叫唤最凶的人都被发配去了新疆,想到天不怕地不怕,行事乖张的蓝玉,铁铉也不得不为同僚们捏了把汗。

至于发配到云贵的,虽说沐春和邓镇资历尚浅,不能像蓝玉那样随心所欲,但是西南的土司们可不是好相处的。

在新疆呆过数年的铁铉明白,他这群只会侃侃而谈的同僚们这次是没有好果子吃了,那群人纸上谈兵、指点江山头头是道,但是实际上却都是一群花架子而已。

当日兵部几乎被太孙清空的消息传了出来,之前闹腾最欢的那群人都被发配到了蓝玉手下,大家也明白这些人怕是有去无回了,但是现在太孙威势过盛,太孙亲自督办的事情谁也不敢去触霉头,现在可不是明朝中后期,官员们所谓的圣旨驳斥权只是一种摆设而已。

坤宁宫的饭桌上,此时老朱几人商议着大事,马皇后拉着徐妙锦早已离开。

老朱还是不放心道:“俺看那群文人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武人的权力确实该要限制。”

小朱解释道:“祖父,打仗的核心是需要钱粮,只要我们抓住了这一点,武将的权力就能得到有效的限制,如果我们抓不住这一点说什么都是无济于事。自宋代以来的读书人还有多少是知晓兵事的?甚至不说兵事,文人之中弓马娴熟者还有多少?让他们管军队说句难听点,他们知道什么?武人若想做大只是多费了点功夫而已。”

小朱可是知道,自从那场文管运动以后,推出了历史唯一的私兵合法化,明末的私人武装甚至是有官方地位的存在。

老朱最后叹了口气道:“既然你已经想好了,就去做吧,不过俺要提醒你,钱粮这一块一定要盯紧了,还有文臣武将的联系你也不能麻痹大意。”

小朱点了点头,过了会说道:“祖父,俺想着阳儿长大以后让他去近卫师历练一二。”

听到此事涉及到自己的宝贝曾孙,老朱本想一口拒绝,但是也明白孙儿的意思,生长于深宫妇人之手的孩子,长大了很难有几个是出息的,不过老朱还是说道:“这事情自己和你祖母去说,不过你最好把一切都想好了再说,不然看你祖母打不打你。”

小朱也只是提前打了个预防针而已,阳儿即使是去军营那也是十几年以后的事情了,那会老朱和马皇后有没有被挂起来还是两说。

之后三人商议的也主要是兵部的人选,特别是两个侍郎由于之前闹得最凶,都被发配去了新疆,文官盯上了武勋的一亩三分地,武勋们作为反击也自然而然盯上了兵部的空缺,不过兵部主管钱粮、后勤供给,因此这一点上三人的想法是一致的:武勋或者说武将绝对不允许染指兵部。

过了大半个时辰,三人才商量完了兵部的主官人选,至于其他的官员,还是要留一些给其他人自由发挥。

最后小朱问道:“祖父,平安此人如何?”

老朱刚开始被小朱这么一问没有反应过来,想了想以后大概猜到了孙儿的意思,那个位置本来他是中意大女婿梅殷的,但是奈何自己的孙儿一直对梅殷不咸不淡,既不疏远也不亲近。

不过老朱还是选择尊重孙儿的意见,毕竟在他眼里江山以后是孙儿的,有些人他看中意不如孙儿看中意,说道:“这也是俺的义子,只不过被俺收养的时候年龄尚小,没什么表现的机会,这些年在北方也算是不错,你想让他回来执掌京营?”

小朱倒也没有避讳,大方的承认下来。

小朱也明白老朱心中的人选是梅殷,但是想到历史上带着40万大军近距离ob朱棣完成斩首的梅殷,小朱心中还是不太痛快,这次老朱非常配合的没有提及梅殷,小朱也不会谈及,既然老朱认可了小朱的安排,剩下的事情则是简单了许多。

众人只知道现在太子、太孙全权决定军队的调度,但是实际上军队的决策权还是捏在老朱手里,很多事情都是需要老朱点头的,仅仅是外人看不到这个过程而已。

伴随着李文忠的去世,还有很多零零碎碎的小事不断发生,不过总体上小朱算是稳住了局面,更何况“老丈人”徐达还活的挺好的,军权还被小朱牢牢地握在手中。

小朱只希望徐达能够健健康康的多活几年,活到徐辉祖、李景隆都能真正的肩挑重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