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正德风华 > 第121章 人间烟火(一)

第121章 人间烟火(一)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正德风华!

“阮大娘,有你家的信。”

“来了,来了”,随即只听“吱呀”一声,一个四十来岁的农妇从一座茅屋里推门走了出来,身后还跟着一个十二三岁的小丫头,怯怯的躲在妇人身后只露出来半个脑袋的样子。

妇人一手麻利的接过信件,一手就要拿钱给送信之人,却见来人摆手道:“这信寄出来的时候已经付过钱了,你在这回执上写个名字就行,我还得去下一家呢。”

“哦,好的,好的。”妇人一边说着,一边拿起毛笔歪歪扭扭的写下了自己的名字—阮氏,两年之前,流离在燕赵之地的妇人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写自己的名字,甚至拖着一儿一女的她不知道还能拖几天就会活活饿死。直到那一天,走到通州附近的她遇到了一生中的贵人,通州户房的赵书吏,守在官道的赵书吏带着数十个衙役,登记着每一个过往的流民,如果有愿意留在当地的全部都会安置下来,提供吃食和临时的住处,如果去投奔亲朋的则是发放米粥后让他们自行离去。

阮大娘本也不是会轻易相信官府的,毕竟从家乡逃难有一半的原因是因为人祸,不过在她和许多百姓心中,此处已然可称京师,天子脚下,如何会有乡里那些鱼肉百姓的恶徒,更何况这些衙役也并不阻拦谁离去,再看着喝了一碗粥之后双眼直愣愣盯着粥棚的儿子,阮大娘在纠结许久之后,终于还是登记之后留了下来。

从那之后,生活一下子好了起来,尤其是隔壁赵家的二小子当上了兵之后,每个月都给家里寄来二两银子,让周围数十户人家都是红了眼,据说这军中不仅顿顿吃肉,每个月还发最少二两银子,实在是个好去处,第一次来征兵的时候没有报名的人家一个个都是悔得捶足顿胸。

通州管理流民还有许多阮氏没有听过的东西,比如每一家都编写了门牌号,同时村里成立了学堂,每一个愿意上学的孩子都可以去,而且据说教的不再只是那些四书五经的东西,不过流民都是苦哈哈苦惯了,家里即使是小孩子也能做许多活计,所以真正去上学的孩子并不多,不过奇怪的是村里也并不催促此事,只是完全遵循自愿的原则,这自然是朱厚照的指示。

一旦以命令的形式下达,不管是明的还是暗示,根据朱厚照的经验,到时候层层加码之下,或许到了村里就是每个孩子都必须要上学了,与其事后通过明察暗访查实再整治此事,不如现在就从源头上断绝此事,毕竟当时他甚至称不上掌权,也谈不上有多少亲信,所以不得不简单行事了。

第一次征兵过了大约半年之后,第二次征兵的人到了村里,与第一次冷冷清清的样子不同,这一次几乎所有十六岁到二十四岁的男丁都来了,所有人都登记好之后便随前来的军官一起去了临时营地,不过和普通人想的不同,这征兵并不是每个人都要,三天之后大部分人却被送回了家中。

据回来的人说在营地通过三天的集训,练习了一些什么左右转、齐步走之类的,最后还来了一场山匪劫营的演练,结束之后,就有一大半的人被淘汰了,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不过即使是被淘汰之人也是按照七十文每天进行了补偿,所以虽然疑惑,不过大部分人也没什么怨言,毕竟七十文每天的活计哪里去找,更何况训练那几天虽然确实极为辛苦,但是确实是一天三顿,而且顿顿都是肉和菜管饱。

第一次扩军之时实属无奈,所以基本是每个报名的人都要了,所以之后炼军之时也开革掉了不少人,第二次不再那么着急之后,自然就要开始甄别了,身体、意识、品行不过关的通通不会再要了,所以这才有这次征兵的集训之举了。

阮大娘的儿子阮小七自然被选上了,阮小七自小就颇为聪明,村里开放学堂之后,他也是第一个入学的人,分别了一年多之后,儿子一直杳无音信,虽然每个月都按时寄钱和写信回来,但是一直也没有再回过家,这次更是几个月都没有了音信,听说朝廷出兵和鞑靼人了打仗了,可能是上了战场了吧,不过这刀兵凶险,所以这几个月来阮大娘一直都在家中拜观音菩萨祈福,前段时间朝廷大军回京的时候举行了盛大的论功行赏的仪式,但是一直到今天儿子都没有任何消息传来,甚至村里有几户人家都接到了儿子阵亡的消息,抚恤金都足额发下来了,现在终于接到儿子的书信她自然是喜极而泣。

写下名字之后,阮氏欣喜之下还是拿出了十文钱递给了邮递员,儿子立过功,分了十亩地,每个月又有俸禄,所以阮氏平日里也大方了许多,邮递员推辞了几下之后,便说了几句吉利话然后便往下一家去了。

拿着信阮氏却在家多待,拿上一提腊肉便往学堂而去,路过集市之时则是让妞妞去买上一只烧鸡、一条鱼回来庆祝小七平安无事,村里的治安现在称得上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所以阮氏也放心女儿一个人去买东西,至于到学堂,自然是找学堂的先生念一念书信,阮氏虽然会写自己的名字了,但是总共认识的字也不到五十个,自是无法自己阅读书信。

每个月的前几天是学堂最忙碌的时候,家中若是有人参军,家书每个月都是这个时候寄来,绝大多数人也不识字,所以各种书信都是找学堂的先生来代读和代写,虽然很少有人直接付钱,但是都会拿上一些米面鸡蛋什么的来,所以许多家中本来穷困潦倒的老童生和一些老秀才日子都好过了许多,虽然他们没有什么大的成就,但是平日里自然也会宣扬好日子都是朝廷和朱厚照带来的,作为十里八乡中少有的读书人,自然是能影响相当多的人。

书信的内容并不是很长,只说了朝廷已经打败了鞑靼人,现在他留下来在边地驻守四年,期间怕是不能再回来了,不过驻守边地也有好处,每个留下来的人俸禄都涨了一半,同时往后有晋升之时优先考虑有戍边经历的,让阮大娘不用担心,而且自己现在也当了副排长,算是一个小官儿了,虽然称不上光宗耀祖,但是也称得上是有出息了。

念到此处之时,先生还特意停顿了下来给阮大娘道了一声喜,阮小七他自然是认识的,不过十几岁的小毛孩儿,现在不过一年多时间就当上了军官,自然算是大有前途,所以先生的态度也客气了许多。

再之后就是说到此次大战之后的赏赐他都换成了田地,很快就会有衙门的人上门来核对,不过此后的田地可能不需要自己再耕作了,不过田契是会有的,见阮大娘不太明白的样子,先生便笑着解释道:

“朝廷有新的公文下来,以后的土地赏赐会一个农场一个农场的集中,同时有专人负责耕作,收取的粮食则是直接抵扣每年的赋税即可,同时田契自然会送到每家人手中。”

阮大娘似懂非懂的点点头,虽然并不是很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但是儿子既然没反对,她也没有反对的理由,很快,信就读完了,信中最后写到:现在朝廷已经开通了到西北边塞的信件通路,所以阮大娘若是想写信,收信人写上七师36团阮小七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