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情感启示录三部曲 > 第3章 如果每一段情感

第3章 如果每一段情感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情感启示录三部曲!

如果每一段情感,都是一片限量版的时空,是不是就会有它本身的生命,继续流浪在宇宙的时间里?像一个孤独寂寞的流浪儿,在历史的角落,偷偷地哭泣,望着来回穿梭的生生死死的人群?

假如每一份情感,是“吃一堑长一智”的一堑,是否在情感的痛并快乐中,得到了某种理性与感性混合思考之后的“长一智”?是否就能“灵感乍现出或生长出”一些所谓的爱的启示录?

也许吧,

也许。

只是“吃一堑长一智”这句话,至少在我这是“不灵敏”的,或者是不“精确的”,因为我往往是吃了一或多堑,依然长不了一智,甚至,永远长不了“智”——在情感面前,我依然是智商与情商双低。

与秀的那份“早熟又不成熟”的情感,如一个情感的起点,也如一种“情感的基调”,慢慢给了我“对情感的感觉与执念”,并抹上了一笔重重的“微微忧郁的色彩”。

我对情感,有了异样的看法,透过“情感”这块滤镜,我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生活与“情感本身”。

与秀美丽又单纯的简单的爱,书写着我对情感的信念。

那些关于我与秀的记忆,终究没有随着“岁月的这把刀”而被斩杀,也没有随着时空的转换,而扭曲了我对那段有我们一起的欢乐时光空间,更像一首经典动听的老歌曲,跨越了时间下的代沟,超越了地域与皮嚢的界线,仿佛过去与现在未来,在一瞬间交融为一体,迸发出一串“熟悉又新鲜”的回忆片段。

是的,

刻骨铭心。

那时才真正得到了一种启示,从而掀开了“情感森林”的草皮,让温柔温暖的心动阳光,照亮了心房每个角落的阴影,也真正明白了:思念真的是有重量的,在你心灵我空间,最占体积的,是情感。

在你以后的人生旅途中,让你感觉沉重的不是背着行李的双肩,也不是陪你踄山涉水的双脚,而是你在行走中,你心房的某个位置,那里有没有你牵挂的人,有没你思念的人。

所以,为了“轻装上阵”,我清空了心房的“情感库存”,丢掉了多余的行李,只带了“几本书”,与一些“独立的空间”,还有一些对亲人的挂念。

我相信我有不怕风沙的“防风面罩”,有不怕凶险与刀枪不入的黄金铠甲,行走在青春之路——一条洋溢着灿烂阳光的路。

直到十年后,认识了苹(周苹)。

4

与苹的相识,也许是一场意外,或是偶然中的必然,也是一场美丽的错误,又也许还是一场错误的美丽,又或是一场酸甜交融的邂逅。

苹不是那种咋看上去很美的女子,也不是一个特别出众的人,与她的初相见,远没有那种“最美不过初相见”的feel。

与她初相见,是在一个屋檐下的角落,匆匆擦肩而过,然后回头刹那的一瞥:一个“淡淡素雅的背影”。

与秀的第一次“幼稚情感体验”,在脑与心海,留下了一抹淡淡的“伤痕”,也许这抹“伤痕”如岁月一样,悄悄地爬上了潜意识,从而影响了行为。

通过十年的“自然痊愈”,那些伤痕结成了痂,尽管那些记忆犹在,却能“泰然处之”,只是偶尔的触动,使心弦会如被弹奏的吉他之弦,随声波振动。

与苹初相见,虽不是“最美好的时光”,但与苹相识相知相恋的那一年,却是我最美的“青春岁月”。

那是一段“书香剑气”的时光:那有“那一剑的风剑”,“侠骨柔情”,“意气风发”,“风华正茂”,有“恰同学少年”,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

在实习的那一年,我们住在医院的同一排屋檐下,那有一群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

记忆里,那排房子有风景带与房子隔出的一条街,那条街还有一个“俏皮”的名字:玉米街。

这条街的名字,却与我,还与苹有关。

初期,我与苹,只是普通意义上的住在“隔壁的隔壁”的邻居,上下班,也只是不痛不痒不温不火的“点头微笑”之交。

那段日子,我的实习生活很有“自己的节奏”,一种平淡的日子,一种自我充实的满足感,只是偶尔不经意的“孤单”,会浮在心间。

那时候,业余时间如复印机一样简单复印着,亦如课程表一样执行:早上天刚亮起来在医院公园看看专业书或读读其专业外我书,晚上弹奏吉他,听听音乐,看看书。

周末,与一起实习的同学,去逛逛热闹的街,偶尔看看电影,也偶尔看看“通宵录像”,也会去“网吧”打发时间。

我想,在容易迷茫与孤独的青春岁月,有兴趣和爱好,是一件很有必要,也很“有实际意义”的一件事情。

特别是音乐与阅读。

感谢这两样事物,陪过我此生迷茫与孤独的岁月,能在一个人的时光里,与自己好好相处,并自在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而这个世界,我想是每个人都应该去创造的,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

来往于吾之陋室者,虽没有到“往来无白丁”之境地,但主要的“来客”都是“共同爱好者”,或一起的“实习同学。”

这种情况,倒也让我有一种“人闲桂花落,悠然见南山”的心境:即不太吵也不太孤寂,不紧不慢,不温不火的生活着,犹如苹那时经过我房前窗户的脚步声,淡然从容。

在那段“情感空白”的岁月,也偶尔会回首往事,想着为什么十年来,都没有遇见过让自己心动的女子?或至少没有让自己长久恋上的人,也许曾有过在脑海一闪而动的念头,但都是如风一般,瞬间消失在遗忘的角落,心思继续掉进了学习与生活中。

是因为没有遇见对的人吗,太过理性,太过于活在“自我中”?又还是我的心房已满,塞满了太多的“书本与音乐”,而无法再去打开心门,让“情感这个不速之客”,没有“节奏的乱闯进来”?

还是因为“秀的离开”而嘎然中止的那段情感,让我从而对感情没有了“安全感”而披上了“铠甲”?

我无法说清楚,就像我那时困惑,苹是从几时开始从进入我的“陋室”,而慢慢的闯入我的“心房”一样。

我只记得,那是我一个人,在一个忘记了天空是什么颜色的午后,我在房间里弹着那时还在流行的校园民谣:《同桌的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