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抢劫白银数百万,不如灭国一大片 > 第333章 第三重工业基地

第333章 第三重工业基地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抢劫白银数百万,不如灭国一大片!

总理各处事务衙门迁往檀香山群岛之后,众多的官员和他们的家属也随同迁移过去。

随着挨州的战略投资展开,宝岛的重工业和商人也开始部分向挨州转移。

原本九百多万人口的宝岛,大量的房屋和资产就闲置下来。

当商品的供应大于需求...

中华的第一轮经济危机,悄然来临。

首当其冲的便是中华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中心,宝岛省。

当房产的价格下跌之后,其他锚定房产价格的商品,也同步开始降价。

百姓的消费观念,就是买涨不买跌。

越是房价上涨的时候,买得人越多,降价了反而都纷纷捂紧了钱袋子。

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开始大量滞销。

随之而来的,这些工厂的股票价格也开始下跌。

人们越跌越抛,很快许多工厂的现金流,就开始出现问题。

宝岛的工厂也开始出现半停工或停工的状态。

工厂主欠工人的薪水,百姓没有钱花,自然就开始生事。

根据兵马司的统计,近期各种犯罪率直线攀升。

甚至这些讨薪的工人,还围堵了当地的官府衙门讨要说法。

而这场经济危机,也从宝岛开始向北方六省和南洋各省蔓延开来。

总理大臣王信瑞,陷入了百姓们的口诛笔伐之中。

当经济危机有愈演愈烈的情况之下,陈兴显却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经济有他自己的规律,不管是上行还是下行都是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

只要生产出来的产品有利润,也就是不等价交换,就一定会出现生产过剩。

只要有工厂的国家,生产过剩就一定会带来经济危机。

当然了古代没有工厂,也就没有经济危机,因为那特么叫起义......

说白了,宝岛、北方六省、南洋各省,就是工厂太多、人太多了。

城市也太多了,房产也太密集了,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而自东胜神洲战役后,中华全军再未进行过大规模的战事。

南欧战区和北欧战区一共才七个镇的兵力,打的还都是短平快的战争。

东胜神洲那种对峙数年的大规模战役,导致这些工厂的订单大增。

八大封国之后,这些工厂的订单又再度大增。

订单增了就扩建工厂、发行股票、增加杠杆,好撬动更多的资金。

但随着军方的订单下降,八大封国的大宗订单消失。

这些工厂的产出就无法及时被消耗掉。

所以宝岛房价的下跌,其实只是一个导火索。

这轮经济危机的真实原因,还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面对经济危机,陈兴显没有祭起发动战争这面大旗。

中华占据的这么多土地,绝对能消化掉这场危机。

而现在这场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还远远不够!

任何一个农耕国家的工业化之路,都是在剥削农民的情况下进行的。

中华的工业化之路,则不然。

在陈兴显的带领下,中华是靠一场场对外战争的掠夺,完成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以农业、畜牧为主的第一产业;以工厂为主的第二产业;以贸易、民生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

这三个产业在中华的经济结构中,分布得极为不合理。

中华太过于依赖第二产业带来的经济增长。

当外部需求降低的时候,第二产业的萎缩则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中华十年的春节,与往年相比显得冷冷清清。

工人们空空如也的钱袋子,让社会商品的流动,更加缓慢。

正月十六日,春节假期一过。

一条重磅消息,在中华的各大报纸上,成为头版头条。

“皇命!介于首辅大臣王信瑞,处置不力、畏头畏尾、造成经济市场的不稳定,现革职查办!”

“同时任命臧玉冰为新任总理大臣!”

各地百姓和工人的不满,顿时找到了发泄口。

他们一边痛骂着王信瑞的无能,导致他们资产的大量贬值。

一边称赞陈兴显任贤革新、体察民隐、爱恤民命、节俭爱民、励精图治、内政修明......

在舆论的引导下,报纸上开始出现一句口号。

“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

臧玉冰的一系列政策,让中华的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东胜神洲大量的无主之地,成为城市工人的第一选择。

大量吸引移民的优惠政策,开始纷纷出台。

这些核心省份的百姓,全家迁移到东胜神洲,可得土地1500亩(一平方公里)的使用权。

同时中华钱庄对移民,发放定向惠农低息贷款,用于购买种子、化肥、拖拉机等农业生产工具。

中华钱庄也对八大封国,进行了大规模的贷款。

八大封国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中华的商品,但他们没钱。

如此双方正好契合。

当人员开始大规模流动之后,经济也开始重新活跃。

至当年年底,中华的经济终于重新走向正轨。

而中华传统的北方各省和南洋各省,则有近一千万人口完成了迁移。

陈兴显这时也适时的开启,中州地峡第三重工业基地的建设。

官府的强力投资、对外的大规模贷款、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

这一场经济大考,终于完成。

中华人口分布不均衡的状况,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变。

农村有块地,城里有套房。

也成为中华所有百姓的标配。

经济好就去城里发展,经济不好就躲回家种地。

中华百姓的危机意识,让他们始终舍不得放弃土地。

而如此大的土地开荒,则导致必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一时间从大明、暹罗、高丽、交趾等国卖出的人口,都被这些农场消化掉。

为了保护中华自己的农业发展,臧玉冰也正式下令。

中华禁止任何粮食的进口,并加大对农业的补贴。

农村,永远是转移经济危机最好的方式,没有之一。

大量的熟练工人迁移到东胜神洲,也给中州地峡第三中工业基地,带去了急切需要的工人。

城市的扩张,有时候的确需要有所限制。

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的比例,要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民以食为本,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坚持的治国理念。

这场持续近两年的经济危机,终于结束。

而在中华专注于内政经济的这段时间,陈兴荣的大楚帝国也一直在进行着他们的西进计划。

中华钱庄的贷款,无疑给大楚帝国和其他封国都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各种之前不敢做的规划,都纷纷提上了日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