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江湖求不得 > 第43章 武当崔殿义

第43章 武当崔殿义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江湖求不得!

天下名山,论高耸入云鲁地泰山当仁不让可称魁首,论夺目亮眼秋日嵩山冠绝古今无人能及。

二者皆是当世名山,却在少数人眼里称不上一、二。

这句话是一个老人说的,但是这句话只说一半,至于后面那半句?

当是如此:“唯武当与龙虎安可称众山之巅!”

老人此话,不无道理。

武当能有此殊荣在于一个“仙”字,一千年前东方先生骑红鹤到此,结庐于七十二峰之中的小意峰。

小意峰中有一池,池中无一物,东方先生随手丢下一把荷花籽,妙的是武当位于西北之地加之武当高峰温差极大,可是这把荷花籽居然长满了天池。这一种便是千年之久。

武当七十二峰各有不同,三十六岩更是引人入胜,二十四涧,十一洞。这些更加体现了武当之气,浩然长空。

那一池荷花,则是武当之魂,千年不断。

与武当不同的龙虎则更加体现了人为之美。

龙虎山天师府自千年前第一任天师张道陵到如今已有二十四任。代代天师修仙得道,传闻每百年天路便从天而至,龙虎便有人为仙。

龙虎山大大小小的洞涧、山峰。都修建的富丽堂皇,外人看来天师府之名,断不是口舌之非。

可是如今的武当山在外人看来,越来越江河日下。可被称为仙人的人少之又少。可能只有那大意峰上的红鹤还算说得过去。

较之龙虎,则是年年香客络绎不绝,最近几十年更是和朝廷有了一层关系,有了千年来不曾有的繁盛。

但是对于久居武当的道人来说,这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不入修道之人法眼。

武当掌教陈真虽然有杀蛟壮举,却也鲜为人知,外人也只是云里雾里,听个乐子。

在闻掌教的两个师弟,沉以轩、吴重楼也并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事迹。仿佛只有炼丹和占卜是二人的一生之长。

外人的评价,更多的是贬义。但对于他们来说也只是一笑而过。

道人清修,修人修身,得大道,成天下。这是东方先生留下的教诲。武当传承也根于此。

千年之前武当并无教派,那时的龙虎山才是道家根本。第一任天师张道陵第一次让道教以教派的方式出现在人眼前。以此广收门徒,建立了龙虎的根基。

年幼东方朔和道颇有缘分,被带上龙虎山,投入张道陵门下。坐拥龙虎山首席大弟子,世袭天师之位。

可是十几年后东方朔发现龙虎的道和自己心中的道并不相同。年轻的东方朔便毅然决然的离开了龙虎,游离于天地间。几十年后东方朔找到了自己的道才停于武当建立了武当派,与龙虎呈两极之治。

入武当的弟子,多关一个缘字。

缘分到了,道也就到了。

如今定居于小意峰的崔殿义,便是如此。

十几年前,陈真的师父从山下带回了这个比自己小半伦的师弟。自己师父的师父收他为关门弟子,只是并未传授他什么便仙逝而去。

陈真的师父一直带着这个小师弟,直到多年后陈真的师父也离开了世间。

这个小师弟貌似成了武当辈分最高的人,这一切都是那般叫人匪夷所思,却在暗中又合乎情理。

陈真修道几十年,也只是抓住了那一丝灵韵。

道之一途,始于心,又终于心。

武当大明峰,是武当唯一一座建立寺庙的山峰。其中大明峰春天山峦滴翠,繁花似锦;夏日风雷激荡,云雾缭绕;金秋林疏叶红,满目清新;冬时冰柱撑天,琼瑶满地。给人一种仙境之美。庙中的真武大帝像,镇守武当,四方来朝。”大明峰素有有武当脊梁之称。

庙外是环绕于云间的各峰,峰前是武当的掌教与最年轻的师叔祖。

掌教虽长但也得尊年轻人一声师叔,师叔虽小,但却是武当辈分最高的人。

掌教名为陈真。

师叔名为崔殿义。

整整三日,本该居于小意峰的崔殿义都早早去找了陈真,并停留于大明峰。

崔殿义本想去问一个十年来一直困惑的问题,却在真武像前怎么也说不出口。就这样师侄二人久久停于大明峰。从朝到夕。

掌教陈真也不急,就是静坐。而崔殿义却怎么也安静不下来,就这样走来走去。

本以为已经尘封的往事,却因为几日来的梦,再一次心如乱麻。

崔殿义此刻再也不像几年前那个骑着青牛闲逛的道人了。

他的道随着心,乱了。

早已看穿的掌教陈真,却并不打算点破,相反他觉得只有自己明白,才算真的明白。他在等,等这位小师叔,一个真正的选择。

“终是师叔开了口,世间道法还于心”

崔殿义望着即将落下的夕阳,整整三日。这个一言不发的小师叔,问出了第一个问题。

“掌教,你说什么是道?”

闭眼休息的陈真,不知何时睁开了眼睛缓缓说道:“道可道,非常道。”

崔殿义挠挠头回道:“这个我很早就知道了,可是......”

陈真打断了崔殿义的话,轻声说道:“师叔,道有很多种,武当的道,龙虎的道,世间万物的道。就连街边的乞丐也有自己的道,道存于心,心之所向,便是正道。”

崔殿义不解道:“可是,如果本心是错的,那么还算道吗?”

老掌教并未立刻回答崔殿义的问题,反而随手摘下身边古树的树叶,轻轻一吹,树叶飘向远方。

老掌教这才不急不慢的说道:“帝王杀万人成就霸业,将军踏千人坐镇一方,书生动动嘴皮子就可以叫百姓流离失所,而武夫一怒,也可血溅三尺。这些人是错?并不见得。只是道有许多种罢了,师叔还记得第一次上武当山时,我师父和你说的话吗?”

崔殿义凝神屏息,努力回想着二十几年前的那个雪夜。

寒冬西北,大雪封山,武当有道士,雪中不留痕。身上三岁孩童紧闭双眸,防止大雪入眼。

大明寺,小男孩靠在火边全身颤抖,手一个劲搓式,口中呼着热气。

小男孩环顾四周,只有带自己上山的老男人,和一个已经油尽灯枯的老者。

老者缓缓开口道:“以后你就是我的徒弟了,今后的武当,就交给你了。”

老者话罢,眼中流出一行浊泪,嘴上喃喃自语;“九世了,终于还是等到了。”

小男孩还并不能明白老者的用意,反而瞪大眼睛看着这个白捡的师父。

一旁的老男人,坐在了小男孩身边,摸了摸小男孩的头,呲牙笑道:“小师弟,别听老家伙的,自己开心就好,武当从来不是关人的地方。”

小男孩好像并不懂这些事情,反而直勾勾的看着火堆里的地瓜,一言不发。

老男人哈哈大笑,随手拿起地瓜,拨开地瓜,送到了小男孩的手上。

转眼已过二十年,老者走了,老男人也走了。崔殿义自此也明白了,修道不是修仙。

直到十年前第一次下山,本可摸到那所谓的道时,却见到了她。此刻之后道便不是道了。

青牛而立,王孙频至。好像都在无时无刻的提醒着这个自幼生活在武当的少年应该去寻找心中的道。

东方先生曾说过:“我便是道,道便是我。他人岂知我的道,他人又何须知我的道?”

猛然间,崔殿义瞪大双眼,此刻的一切仿佛都发生了改变。

一袭白衣,翩翩起舞,大雪时节,千里冰原。崔殿义隐隐听到一句话:“佳人三尺雪,天下唯君觉!”

转眼一瞬,一茅草屋,一缕炊烟,几片祥云。还有那老夫老妻,已过百年。

崔殿义身着蓝白道袍,武当乃至天下都无人喜蓝白道袍。但是不知为何只有他从小就对这道袍心之神往。

这一刻,十年来的疑惑都烟消云散,道士又如何?僧人又如何?

崔殿义缓缓开口道:“你就是我崔殿义的道,自始不移。”

武当山,大意峰,那沉睡许久的红鹤,猛然抬头。对着天空发出了喜悦的啼叫。

老掌教陈真,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自陈真修道开始,几十年来哪怕是一丝灵韵,这一刻陈真抓住了。

陈真平静道:“何时下山?”

崔殿义回道:“还需一些时间。”

随后踏云而去,红鹤展翅高飞,随崔殿义环绕于武当诸峰。

老掌教忽然有眼泪流出,哽咽道:“师爷,师父,看到了吗?他回来了,回来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