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永恒家园 > 第47章 辽东的荒凉可见一斑

第47章 辽东的荒凉可见一斑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永恒家园!

山东青州府,刚刚过完年。一个消息就传开了,朝廷新设立的辽东都督府,要在青州招募长工,去辽东开荒种地!

青州靠海,多丘陵,少平原,土地贫瘠。经过一百多年的太平时光,青州人口爆增,那点贫瘠的土地,已经养活不了这么多人口了!

青州自古就有过海到辽东讨生活的习惯,遇到灾荒年,更是成群结队的不怕死的坐着舢板子或者是打渔船,冒险渡海。

招收长工的消息传到了青州府胶县关家村。关成大一家四个兄弟和爹娘媳妇儿坐在院子里面,此时还不到春暖时节,院子里面并不暖和。

几个岁数大点的孙子孙女就坐在门槛外面,听爷奶爹娘说话,八九个年龄小点的孩子,光着屁股躲在被子里。

这是一个有二十三口人的大家庭。家里有三十亩地,一年种两季小麦,收获将近两万斤粮食,去掉粮锐和人头税还剩八千多斤粮食,偶尔有机会出去打点零工,能挣点零花钱,全家所有开支全部都是从这些粮食里面出来。婚丧嫁娶人情往来,油盐酱醋,穿衣吃饭。

他们家平常只敢买一点盐吃,油酱醋不存在!至于穿衣,他们家已经很久没有见过新布料是啥样了!

年龄小的孩子都没有衣服穿,六七岁的小男孩光着屁股在外面跑,小女孩儿只能躲在被子里,等到傍晚天黑的时候,才能围着一个小布条出来玩一会儿。

老头子睁着浑浊的老眼,问大儿子,“老大,你真的想好了?一定要去吗?”

关成大说道:“爹,不去不行啊!咱家这情况,年年都是凑合活着,一年一年的没有个头,说不定哪年有个水旱天灾,咱家就完了。爹,我今天偷偷跟着官差到县衙看了,县衙门前也在招人,这事儿十成十是真的,招人的官爷说了,过海的时候坐的是水师的大船,不会有危险。路上官府还管饭。带着户籍去报名、检查身体,合格的签完契约就提前发半年的工钱,做安家费,三两银子!有了这三两银子,就是出什么事情也值了!”

老头老太太都不言语,默默地低着头。

关老二说:“爹,娘,我也想去,咱家有四个儿子呢,我和大哥一起去,还能做个伴儿,有什么事儿还能互相照应一下。老三、老四留在家里看家,我和大哥说不定就赚着银子回来了呢!”

老头子长叹一声,“唉!去吧,也许是条活路呢!”

关老大屋子里,关老大媳妇捂着嘴,眼泪一对一串的往下掉。

关老大心里也不得劲,“哭啥?有啥哭的!我是去赚钱的,又不是去送死的,过了五年以后我就回来了,到时候咱家日子就好过了”

话是这么说的,其实人人心里都明镜似的,背井离乡讨生活哪有那么容易!

关老大的大儿子说:“爹,要不我去吧,我也十七岁了,村长说十五岁以上的都要”

关老大说:“你去啥?你是长孙,你爷奶能让你去!你在家看好家。爹去干两年,就能赚十二两银子,到时候让官府的人给带回来,就能给你娶个媳妇了!”

关老二家,他媳妇儿说:“老二,你怎么也要去呢?闯关东多危险啊!有大哥去就行了,咱不去了行吗?”

“你当老子愿意去呢?不去怎么办?咱这家里啥样你不知道?大妞今年都十四岁了,过两年就要嫁人了。咱这家里能给她点啥?总不能让大妞光着膀子去婆家吧?老子这回豁出去了,也去闯一闯关东,你领着孩子们在家好好过日子,老子要是混好了就把你们娘几个都接过去,咱们这个破地方已经没有什么指望了!”

关老三和关老四躺在自己家的炕上,也是心事重重的,大哥二哥都要去辽东了,自己就得守着家,家里没有成年男人顶着门户不行,可是自己也有点想去,怎么办?

关老三和关老四最终还是懦弱了!

关老大和关老二带着户籍文书,跟着村长到县衙报了名,有大夫给检查了身体,只要不是痨病半死不活的,都合格。

哥俩签了五年长契,领了官府发的六两安家银子,狠狠心买了二斤大肥肉,回到了家里。

一家人吃了一顿过年都没有吃上的肉饺子。

三月初六,关老大和关老二背着家里准备的行李,跟随浩浩荡荡的大部队,踏上了奔向辽东的路。

走了三天就到了海边码头,十条水师的大船就等在海边,关老大和关老二上了大船,心就放下了一半,不是官府谁敢动用水师的船!

在海上漂荡了一天一夜,哥俩在辽东的旅顺驿码头上了岸。

辽东都督府的大旗高高的竖立在码头上,长工们分成五十个人一队,每队一个衙役管理他们,近百个衙役带着他们跋涉了九天,到达了赵家庄子。

多日来在荒野上消耗掉的热情,又被点燃了!

赵家庄子居然比他们的县城还要好!虽然没有那么大,可是绝对繁华!全部都是砖瓦房,大街上的人都穿着整整齐齐的衣服,一个破衣烂衫的都没有!脸上也没有菜色。

当关老大和关老二晚上吃着宣腾腾的大馒头,带着油花的炖菜,关老大心里想,要是家里人都能吃上这样的饭菜就好了!关老二心里想,要是一直都是这样的生活,老子一定要把老婆孩子都带过来!

辽东第一批潜在移民已经就位,今年的大开荒就拉开了序幕。

五千个长工被平均分散在,赵家庄到海州沿路的二十个村子里面,赵元功给村子命名为星火一村到星火二十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关老大和关老二被分在星火二村。哥俩每天干的活就是牵着牛,拉着犁杖,在黑油油的土地上开荒。看看拉着犁杖晃悠悠往前走的老牛,看看脚下一点一点被犁开的黑油油的土地,哥俩的心里火热火热的!

星火二村的村长说了,五年契约满了以后,自己要是愿意留在这里,就可以落户籍,分土地,一个人可以分二十亩地!

晚上喝一大碗热乎乎的二米粥,再吃一个大饽饽,躺在热乎乎的火炕上,一天的劳累一下就缓过来了。

关老二凑过来“哥,咱们带来的麦子怎么办?”

哥俩来的时候,他们家的老太太怕哥俩出什么意外,饿死在半路上,偷偷在行李里面装了十斤麦子。麦子这东西能存住,不像干粮,时间长了就坏掉了。

这哥俩从上路开始就吃着官府管的饭,这十斤麦子没用上。现在眼看着开完荒就要种小麦了,到时候被人家看见了自己的麦子,就可能怀疑他们哥俩偷了麦种,那时候就说不清楚了!

关老大说:“我想和村长说一声,能不能把麦子卖给村长,实在不行,就白送给村长也行,反正不能扔了!”

关老二说:“哥,那你快点说,等麦种运来了就不好了!”

第二天早上吃饭的时候,关老大就拎着装麦子的小口袋,去找村长,星火二村的村长是赵元功的家奴,就是当年从关内买的那批农奴中的一个,赵元功给赏了个名字叫赵乐。

赵乐看见关老大拿着小口袋要卖给他麦子,“关老大,你这点玩意儿想卖多少钱?”

关老大说:“多少钱都行,您看着给点就行,我这是好麦种,扔了怪可惜的”

赵乐也是种地的农奴出身,自然知道好麦种难得,“怎么能知道你这是好麦种呢?万一是有什么问题的呢?”

关老大说:“我敢对着老天爷发誓,这是我们家留的麦种,我们家没有粮食了,老娘怕我和老二饿死在外面,就把麦种给我们哥俩装了一些,绝对好麦种,我们家的地,一亩能打二百八九十斤麦子呢!”

要是真的那可是好事!赵家庄的地是开荒后第二年的新地,麦种是从关内买回来的,也是好麦种,一亩地能收二百斤多点。赵元功一直想找几个种地的好手,开出来几块实验田,看看能不能弄出来高产小麦!

赵乐拎着麦种去给赵元功报信。

“少爷,小的是星火二村的村长,这是村子里面的长工从家里带来的麦子,说是能亩产二百八九十斤的良种,小的不知道怎么处理,拿来给少爷看看。”

家奴们都愿意管赵元功叫少爷,好显摆自己与别人不一样的身份,侯爷的家奴可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能比的,就是一般的小地主小官吏也不行!

赵元功接过口袋,倒出来一点,扒拉扒拉,看不出来好坏。

赵元功对赵乐说道:“你挑出来十亩地,让带来麦种的这个人挑几个人,单独种这十亩地。另外这十斤麦种单独分开种,到秋天的时候,看看有什么区别。真要是高产麦种,有赏!”

关老大带着关老二和几个老乡,开始了在辽东的种田大业!

这边开荒的同时,那边复州通往盐滩的道路也修好了,赵元功带着辽东都督府的户曹和工曹,以及衙役护卫赶到复州府。

复州是辽东四卫之一,金复海盖,金州卫,复州,盖州卫,海州卫。复州卫设有左中右前四个千户所,马军一千多人,步军三百多人,屯田军一千二百多人,下面还有二十多个墩台,一百多个哨兵。

城内有复州知州衙门,下辖人口不到三万。加上卫所军兵和家属,整个复州地区人口不足五万,这就是辽东都督府下面的第一大军事重地。

辽东都督府管辖面积近十万平方公里,就只有这四个军州,再加上靠近边墙的几个小县和边军家属,辽东都督府的人口一共只有三十几万,连四十万都没有,辽东的荒凉可见一斑!

赵元功选定的盐场地址,距离复州城六十多里地,道路已经修通。

“元启,元圃!你们看这块地方,你们的盐政衙门就要盖在这里,然后在这周围修建居住区,按照规划图,先盖二百个小院子,盖砖瓦房和石头房子都可以,我给你们留下十名护卫,二十个衙役和两个幕僚,你们先在复州城里办公,两个月之后要搬到这里来办公。都督府从山东招募的盐户,两个月之后就会到达这里,今年冬天以前我要看到第一批盐!”

赵元启和赵元圃是赵元功的同族堂哥,都是三十多岁的年纪,读过书。这两个人是第一任盐场总监和副总监,赵元功给两个人定了一个正七品的官职和一个从七品的官职,上报给朝廷备案,他们都是辽东都督府的属官,赵元功有任免的权力。给他们配备的两个幕僚都是从流放的官员中挑选出来的,两个人都是进士出身,做过地方官,有管理地方的经验。

赵元启和赵元圃抱拳行礼,“请都督放心,我等一定完成任务!”

赵元功把图纸交给他们“这百里银滩可是一个金山银山,弄得好了,十年后养活辽东地盘上的几十万人都不成问题。记住不许贪墨!我们赵家不需要贪墨朝廷一文钱!盐场前期投入的银子,都是我靖远侯府的钱,朝廷没出一文钱,把账目记清楚,侯府的钱就是侯府的钱,不要和盐场的公账混淆在一起,我们赵家不要盐场的一文钱的利钱,任何人敢打盐场的主意,都会掉脑袋!”

赵元功又对两个幕僚说道:“本侯爷看过你们的资料,你们都是受了别人的牵连,本身并没有大错,落到这个地步也是可惜了。你们都是有一定能力的,本侯爷给你们一次机会,协助他们二人把盐场建好了,本侯爷会向皇上请求,免除你们的刑罚,给你们一个重新做官的机会。”

两个人深深的鞠了一躬,“请侯爷放心,我等必尽心尽力,协助两位大人建设好盐场,虽万死而不辞!”

户曹现场办公,核对复州原有盐户信息,重新落户籍,以后这些盐户就变成了辽东盐场的盐工,个人不再承担赋税徭役,原来欠下的盐税,由盐场负责结算清楚。

在现场围观的盐户和家属涕泪交加,跪在地上咣咣磕头。

工曹现场确认盐场的用工物料等事宜。

辽东第一大盐场辽东盐场正式开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