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以我们为名的时光 > 第131章 北京行(下)

第131章 北京行(下)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以我们为名的时光!

“有生之年,狭路相逢。我们总在走的路上,遇见不一样的风景,去感受不一样的世界。但很庆幸,身边是同一个人。”

——摘自孟予兮的日记

来北京,故宫自然不可少。

对我而言,之所以向往北京,有一部分的原因就是故宫。大概是太多文字的记载,太多历史故事,在这样一座偌大的宫殿里,不知道曾困住了多少人,又锁住了多少时光。

我们是赶着开门的第一趟进去的,人很多,但大家井然有序。

关于故宫,因为当年一部《步步惊心》,刘诗诗的马尔泰若曦在红墙白雪间的身影,成为我们对清宫的印象。

但故宫的故事,应该更多属于大明。可从解说来看,似乎都偏向于清朝。加上,我们那时候铺天盖地的小说都是清穿类,大概原因就是如此。

对于历史,陈子慕比我要懂一些。我有时候在想,他到底背着我看了多少书,一下子激起了我的“胜负欲”,暗自决定,下次不能总让他“抢风头”了。

我在很早前去过横店影视城,在那里也有一座这样的建筑。虽然从外面看差别并不大,但真的走在其间,去感受每一座宫殿的故事时, 就会有很多感慨了。

历史,在这一刻变得厚重起来。

走了多久我已经不太记得了,但也有很多遗憾的地方。

那时候故宫还有不少是不对外开放,到后来才启动。那时候,也没有现在这样的情怀,去感受更多。但总要有遗憾的,为了下次更好地再见。

故宫出来,我们转了地铁。

算起来,北京是我第一次坐地铁的地方。江州的地铁开通还不到一年,对于宅习惯了的我而言,是没有机会体验的。

时代总是在慢慢地发生变化,对于这些,我们除了适应,也有欣喜。就像我们曾无数次送给先辈的话:这盛世,如您所愿。

跟着陈子慕的我,像极了怕被家长弄丢的小孩。他握住我的手,就没有松开过。我喜欢这样,被他牢牢抓住的感觉,不会迷惘,也不会害怕。

雍和宫,是我到北京后一直想来的地方。

说不上为什么,可能是因为想求个平安喜乐。

我是跟着奶奶信佛的,倒不是说痴迷于宗教信仰。但就是觉得,似乎每一次在寺院里,都会感到祥和。

至少,在孟行义和梁美盈离开的那阵子,我有很多时间是跟着奶奶去寺院。有时候,一坐就是一个上午,就看着佛像发呆,或者在长廊里听风,心仿佛跟着平了下去。

我曾经还有过奇怪的想法,就像惜春说的,剪了头发做姑子去。

但到底,就是一个念头。现在看,万丈红尘的,还是应该策马潇洒。

我们过去的时候,已经不算早了。到底是雍和宫,来这里的人是真的多。作为最大的藏传喇嘛庙,在这里能看到西藏的影子,里面有不少红衣的僧人。

雍和宫里,香火缭绕。

我真的太喜欢这个味道,心一下平和。

“许了什么愿?”大概是看我过于认真,陈子慕都没忍住问了一句。

我轻轻戳了戳他的脸:“你是笨蛋吗?愿望说出来的话,就不灵了。”

他倒是不以为意,温和地笑笑:“事在人为嘛,万一你的愿望是跟我有关,那我努力努力就能实现了。”

我转而变为捏他的脸,心头欢喜:“陈子慕,我怎么没有发现,你这么臭屁。”

他抬手,也开始捏我的脸。

“我希望,你一切顺利。”

十月的风,在我的心头,飘啊飘。

离开雍和宫前,我们请了两串香灰琉璃手串。一戴,就是这么多年。

我想,信念的力量,其实多少是有的。

我们在北京的街头走着,明明是陌生的城市,却好像已经生活了很久。我可以明目张胆地看他明媚的脸庞和明亮的眼睛,喜悦感就会慢慢地升起来。我们紧握的手,认真的脚步,仿佛都在这里开下了花。

在北京,胡同巷子里的黄包车,绝对是老北京的缩影。

在前往恭王府的路上,一位叔叔招呼了我们。看着他头发花白的模样,我们最后也没有多砍价。

但这位叔叔也的确是个实诚的人,并没有太多的弯弯绕绕。对于路上的每一条胡同、每一座四合院,都能说出些故事来。

“都说故宫代表北京的历史,这胡同和四合院就是北京的文化,对在外的老北京人来说,这就是‘乡愁’。”

他这样说着。总有种感觉,即便我们读了书,接受了教育,但在人文历史方面,却还是 远远比不上他们。生活才是最好的教科书。我这样想。

相比起北京现代式的生活,我更喜欢这样安静古朴的市井生活。也曾一度想过,若是以后能有这样一座小小的四合院,就享受天地人和的无穷意趣,一定很美好。

“要不,以后我们买四合院?”陈子慕如是说了一句。

我瞪了他一眼:“钱呢……”

他笑笑:“赚,狠狠地赚钱,为了美好的未来。”

我看着他,在他的身上,总能够看到阳光。

我想,我喜欢他,就是因为他带给我的那种,对于生活、对于未来,都充满希望的感觉。让我知道,人生的这条路,是没有尽头,只有开始。

那天,我们从恭王府到颐和园,在日落时分,看了昆明湖上的秋时美景。走过每一处,都能让人感慨,古人的审美,当真是现代所追赶不上的。

夜里,我们在王府井漫步。

对于北京的美食小吃,所能够想到的第一个就是烤鸭,但说起来,似乎味道也不是那么拔尖。不过,稻香村的糕点却是戳在我的心上。

回去的路上,我买了糖葫芦和糖炒栗子。看似简单,可在那个秋季的夜里,成为了我最难忘怀的记忆。

无论多少次,只要一想起我们在那个秋风瑟瑟的夜里,在街头一起吃过的这些,就有难以言明的满足感。

似乎因为走的路多了,夜里睡得别提有多安稳。据后来陈子慕说,我甚至说了一些梦话。

但问他是什么,却又神秘兮兮地藏在心里。的确,那天我没有任何的顾虑,甚至在他洗漱的时候,我已经睡着了。

次日,天气依然晴朗。

我们出发,前往长城。

我想,只有真正站在长城之上的时候,才能够有这种真切的感觉。俯瞰群山,绵延城墙,仿佛穿越了历史。

那天,我们并肩站立。

“陈子慕,你说,我们算好汉了吗?”

他揉了揉我的头发:“怎么不算?”

我抚着城墙,突然有些感慨:“可惜,埋骨城下的他们,都没有姓名。”

陈子慕轻轻揽着我,远眺山河:“以后的我们也同样不会在历史留下姓名,但在生活的那个节点,总会有人记得。就像,我记得你。”

我有些煽情,他配合着我的矫情。

我们终将,会在这个世界消失。但无论如何,在存在的时候,被人记住就是一种价值。

就让我们,勇敢地生活。向着阳光,无问东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