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汉末道途 > 第十一章 弩

第十一章 弩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汉末道途!

等王立先去武库,也就是一个放兵器的小房间,然后再拿出随身钥匙,打开一个带锁箱子,不能怪藏这么严实,这东西不管在藏哪儿,被官府找到,都是重罪,抄家的那种。

一个黑漆盒子,打开一看,就是标准的汉弩,未上弦,几只箭矢一边捆扎着,箭不是竹制的,貌似是硬木所制,看着就很坚固,箭头是三棱,这个跟张修前世看的纪录片里的秦军弩矢很像,看来汉军是继承了秦军武备的工艺了,弩臂也刷了漆防止腐朽,弩身末端有机匣,一看就知道不是铁,是铜制,闪着黄色的光,机匣里面的机关跟张修记忆里的出土的秦弩很相似,机关自带望山,没有现代弓弩的木托,有个握手的把柄,把柄前方就是扳机,整体看起来有种美感,完全没有残次品的感受。

这是一把蹶张弩,不待王立解释,张修已经组装起来,上好弦,让张修惊喜的是还带有一把脚踏的踏环,不用脚踏着弓身,上弦就安全多了。张修记忆中中国古代弓弩上就没有配这个东西,怎么看怎么像是给大人物定制把玩用的。

没有多想这个弩的来历,张修装好了弓弩,脚蹬上踏环,发力上弦,比想象中的还要沉,上好了弦,插上专门的弩箭,瞄准,百米开外的一个靶子,“咻”的一声,不同于弓箭的声音,箭矢路径接近笔直,但是没有中,张修没有气馁,头几次本身就是在记录这把弩的数据。

连射了三箭,张修记录了需要的数据,开始瞄着标靶射击,第一次,没有意外,中靶,望着箭矢的飞行姿态,张修有些严肃,第二次,调了调箭矢在机匣上的姿态,尽可能的减少变量,“咻”一声,“啪”,竟然爆箭了,在百米开完,第二支箭,从第一支的尾巴后钻了进去,射爆了第一只箭。

“啧”,张修咂咂嘴,有些心疼,就这么费了一支箭,因为他知道这样的精度,跟他的射术关系已经不大了,主要是这把弩和箭矢的做工太过精良了,弩矢的相互尺寸、重量误差极低,弓身的力度始终保持不变,变量是如此的小,射箭达成这样的精度是必然的。

王立一旁看的目瞪口呆,都有些麻木了。

“好弩,好矢”张修赞叹不绝的把玩着这把杀人利器。

走过去,小心翼翼的回收着弩矢,百米开外,箭矢威力不小,钻入树干三寸有余,这距离上的威力,至少可以破两层甲(这里指皮甲)。

“王兄,王兄……?”张修拿手在王立面前晃晃,发现他有些失神,这不怪他,实在是今日所见,确实是有些骇人听闻。

见王立回神,张修问道:

“这把弩哪里来的?绝对是精品,这般机巧,来历不凡啊。”

“啊,这把弩肯定不是来自朝廷武库,至于来历,确实是不大清楚,毕竟每把弩都来路不正,咱们也没有单独造册。不过像这把精良,肯定只有这一把了,因为平时弩也会交给教中子弟习练,这把一直在箱底积灰,今天才重见天日。平时的弩精度都没有这么好,而且上弦也费力,没有教子称之为踏环的东西。”

“那这把弩,可以送与我否?”张修有些爱不释手的对着手上这把弩说道。

“当然,这般精良的武器,当然要交给教子这般精于射术的人手里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价值。这是属下应当做的。”王立毫不犹豫的俯首答道。

张修点点头,有些佩服王立说话的艺术。

对于这把弩的来历,张修虽然好奇,却不是那么在意,显而易见,这把弩的做工用途,属于私人定制,而张修的最想要了解的则是官方大规模制造弓弩的工艺,这一方面,肯定属于官方机密,不是张修现在所能涉及的。

“不过,教子若是对机巧之物好奇,属下倒是知道一人,家学渊源,擅长器械机巧之物,属下就曾见过他设计制造的连弩,威力不俗,属于军武利器。”

“而且,其人有些古怪,一度想造出传说鲁班所制的木鸟,自己实验摔断了腿,后来一直被其父亲禁足在家里。”

“哦,这么有趣的一个人,我倒想见识见识。”张修奇道。

“他叫卓杰,我与他算是熟识,教子知道他父亲的,就是我手中宝剑铸造名家。”王立有些兴奋的道,显然跟卓杰关系不菲。

张修手摸着弓弩,低声道:“哦,卓氏的人么?看来确实是家学渊源。”

后续不言,张修歇了,回到房间里,继续自己的“大作”。

张修拜托王立购买更多的纸墨,还有寻找能造纸的工匠,和会刻印的木匠,令张修意外的一点是,通过与王立和其他人的交流,发现纸在此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运用。作为知识的,文字的天然载体,纸在此时并没有得到知识分子的亲睐,有几大因素,第一,识字且需要大量书写的有经济基础实用更加成熟的竹简,看不上此时尚属简陋的纸张。第二,拥有藏书的人家和家学渊源的大族,无论是学习,还是书写,从小接触的就是先辈传承的竹简,就算因为竹简书写量少,沉重,不能作为一些文件,信函的载体,大族还有更加便利的选择,那就是锦帛,更加精致,更加典雅,更加的有逼格,而且贵,更能够彰显身份。在这个距离石崇斗富不远的年代,大族子弟恨不得把富贵写在脸上,怎么会用低贱、质差的纸张?

所以纸张的地位有些尴尬,高不成低不就,反而是商人和一些吏员看重了其最大的优点:便宜,且承载文字量大,可以用来做文书账簿。

张修虽然能写一手不俗的隶书,但还是不习惯,无论是毛笔本身使用效率,还是张修没有掌握蝇头小楷,让他对前世随处可见的圆珠笔,充满了怀念。这么一张纸,要是用圆珠笔,张修能够写下十倍于毛笔的字数。

没办法,只好自力更生,张修在周围找到一处竹林,做了一个简易的竹笔,将坚韧的竹签削成笔尖,正好是秋天,去用小河边找来随处可见的已经发黄的香蒲秆,作为笔身蓄墨的材料,以恰好粗细的竹筒做笔身,经过好几次实验,总算弄出了一支墨水笔,笔有很多问题,比如储墨不能过多,多一点就漏,还有就是线条没有想象中的细,更像记忆中的记号笔了。不过有好于无,有了趁手的工具,张修的创作“抄书”大业进度大大加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