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汉末道途 > 第四十八章 黄三

第四十八章 黄三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汉末道途!

老头名叫黄三,顾名思义,家里排行老三,据他所说,按族谱也算是黄氏本宗的,不过家里早就分家出去了,就只有一个黄氏的名头,他年轻时自个儿家境还好,有六十亩薄田,一家子也算是温饱无虞。

老父亲辛苦半生,将他们兄弟四人拉扯大,这在十里八乡都出了名,许多人提了礼物上门讨要秘诀,这不怪他人大惊小怪,实在是在当今条件下,幼儿的夭折率高得吓人。老父亲对来人,伸出两根手指,就一句话,吃饱饭,穿好衣,别饿着冻着,来人闻言,都叹息着离开了。确实,这年头,不同于黄父这种有余粮的自耕农,其他人想要每一年都不挨饿受冻,那是不可能的,这都要归功于老父亲的勤劳,早出晚归,一个人干个人的活儿。

家里条件不错,黄三自小跟着父亲上田,就此迷上了田亩之事,对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种神奇事情格外着迷,对农业有着最为原始的迷恋,就像老父亲经常对他说的:种地不像经商,有赔本和经历各种意外的风险,种地就是你对他付出十分的心思,他就回报你十分的收成。小黄三深以为然。

但事实上,物质世界是不以个人意愿而改变的,他很快就发现黄氏本家的收成比自家的好很多,询问父亲,父亲让他少打听,专心自家的田地。黄三没有放弃,不同于其他唯唯诺诺的村民,黄三主动的打听庄园管事丰收原因,却被管事笑眯眯的一句从关中学来的秘法打发了。

这可难不倒他黄三,他经过仔细观察本家庄园田地的耕种,对比自身实践的田地。并且对于各处田亩的耕种方法,浇水时机,肥料的添加,这一处处细节进行归纳总结。

慢慢的,黄三对于庄稼,有了自己的想法,简单的就是三个原因,良种、肥料、和水源。

对于这些原因,能够改善的,例如肥料的制作,浇水的时机,幼苗的培育,另外就是关中传来的垄作,这些都记录下来,黄三没有经受过开蒙,认识不了几个大字,却硬是凭借着毅力将这些知识牢牢地记在了脑海了,有人询问,他毫不藏私,倾囊相授,渐渐地,这些关中秘法传开,黄氏的一些自耕农、贫农都掌握了这些方法,劳动人民并不是蠢,在关乎自己利益的时候,所激发的创造力不亚于那些就学几十年的人。

从此之后,黄氏当真第一个做到了肥水不流外人田,每一个人不仅自己制作粪肥,还捡拾田野的牛羊粪便,只为了增加那么一点儿肥力。

那一年,黄氏的生产总值增长了不少,黄氏主家的庄园管事却高兴不起来,看着自耕农露出笑容,看着贫农喘口气,管事就是心里不舒服,对于贫农,他们增收后,本来还不了的欠款还了,预备拿着欠条去收取土地的计划泡了汤这事,对于富农,则是对于他们靠着本来独属于主家的秘法积累了财富,发了家,那才是他所恐惧的,已经为人奴仆的管事,最见不得的就是以前同一阶层的人发家。

派人打听,所有人都在说黄家老三的好话,管事本来想请示家主,惩治一下这竖子。

却不料黄氏家主因为黄氏最近向着士族靠近,想着更上一层楼的缘故,不想这种族内倾轧的事情传出去,坏了名声,放过了黄三,只是暗示管事对于黄三家留意一下。

黄三不知道自己在鬼门关走了一个来回,只因为家主出了面,赞赏他对于族人的帮助,并且表示以后自己庄园的田地耕种技术对外开放,欢迎其他族人来学习。对于家主的大气态度,黄三还感激不已。

却不料从那之后,乡间村民对他的感激渐少,甚至有些同姓族人因为他将技术传授给外姓人而对他恶语相向。

从那以后,黄三家就走了下坡路。

先是,家里被县里点了名,去外地服劳役。每家出一人,运气不好,恰好,黄三家被点到了。

家里老大自告奋勇,代表这一户出丁。说是要去关中服役。路程行到一半,还没有出汉中,就遭遇了羌乱。羌人打到了汉中,先是羌人抢掠百姓,然后官兵再抢一遍,没有意外,老大就杳无音信,尸骨无存。

老母亲眼睛哭瞎了一只,父亲腰也弯了,只是叹息老大命不好,后来听了族里来的懂白事的先生的话,兄弟几人寻摸着家里的破旧衣被,竟然找不出几个属于老大的东西,匆匆的给老大做了一个衣冠冢。

屋漏偏逢连夜雨,老父亲积劳成疾,躺床上日渐消瘦,花了大价钱找来的医者还没有进门就咽了气。

家里一下子少了两个个壮劳力,加上为了给大哥、父亲办丧事,卖了家里的二十亩地,家境愈发凄凉。

几个兄弟,只得一起下地干活维持生计,精耕细作,奉养老母亲。

不巧的是,没过几年,新的郡守到任。恰值皇帝驾崩,新皇即位。誓要干出一番政绩的郡守。新官上任三把火。先拿税收开了刀,催缴那些积年的欠缴税款。

汉代的本身的田税不高,三十税一,但是,农民除了田税,还要缴纳的口算钱,这也是黄父起早贪黑的原因,口算钱可是跟家里的人口挂钩,除了这些,大头还有摊派,口算钱和田税都是明文规定,摊派可是名目繁多。

所谓摊派,其实就是县里的不在名录上的吏的俸禄来源。这一部分的政府隐性支出,一直都是由普通老百姓承担的。其实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交给皇帝的租子,可以拖欠,毕竟皇帝远在天边,但是交给交给上下官吏的摊派,不能少,不然衙门的水火衙役就要上门了。

黄三家里也在催收之列,其实在以往时候,郡县官吏对于这种豪强之家,都是高抬贵手,不会过分,黄三不知道的是,自从他向乡民传授农业技术之后,他们家就不在这豁免名单之上了。

这一下如晴天霹雳,官吏如狼似虎。几个兄弟敢怒不敢言。瞪红着眼睛,拿着锄头立在门前,死活不让官吏进门,几个来催收的衙役不敢动武,讲事实摆道理陈述不是自己的错,上头指派的任务,怎么也得完成。

无奈,胳膊拧不过大腿。接着卖地还钱。卖了二十亩地给主家,勉强交足了税款,主家仁慈仍旧让他们在那些地上耕种,租子也只收四成。

老母亲经过这么一出,一命呜呼。

为了给母亲办理后事。几兄弟商量着,把家里能卖的都卖了,最后一咬牙,还是卖地十亩。毕竟此时,人们的思想就是。以孝为大,以死为生。人们在丧事的花费之上,远超历代。

三兄弟给老母亲办理了后事,就此分了家,各自单干。

黄三体谅兄弟,加上他受家主赏识,自己卖身为奴,进了黄氏庄园做农业管事。

剩下兄弟两人每人五亩地。再加上租佃主家的田地,根本不能维持生计。

平日里都要去庄园里,打短工,做苦力来勉强维持。

可能比其他的贫农佃户好一点的,就是他们仅存的老屋和那些几经修补的农具了。

世事无常,往日里人人赞上一句好汉子的黄三,如今成了黄老三,不到四十的年纪,长了张六十岁的脸。

不变的是,对于农作,他的兴趣一如既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