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科技崛起,从突破芯片技术开始 > 第113章 基础研究论

第113章 基础研究论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科技崛起,从突破芯片技术开始!

方禹没在龙华集团的研究中心待多久。安排好相关事宜,到了第二天,他就坐上智能汽车,踏上了回东北市的归途。

陈瑜曦与蒋颖已经开始洽谈收购事宜了,从洽谈结束到具体的人员安排,前后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而趁着这个时间,方禹正好有一件事去忙。

车子发动没多久,方禹便感到一阵的睡意——智能汽车安装的都是世界上顶级的沙发,以至于他一旦在车上,就会想要睡觉。

不过这次,上天似乎并没有让他有安稳的睡觉时间。

刚闭上眼睛,第一个电话就打了过来,是一个陌生电话。

那些对他没有丝毫用处的陌生电话,在零的监控下,是绝对打不进来他这里的,所以方禹很干脆的接通电话。

一个温和的声音传了出来。

“您好,请问,是方教授吗?”

“是我,找我有什么事吗?”

“方教授,我是科学院评审会的主席郑秋,来电是想告诉你,你的评审申请,已经通过了。”

“非常高兴您能成为我们科学院的一员。”

方禹恍然,他倒是没想到,这一次居然这么快就出结果了。按照以往的规矩,这个评审至少也得三个月以上。

而这一次,仅仅是几天的时间就出了结果。看来,科学院也是会适时变通的。

其实他不知道的是,科学院也是被逼的没办法。因为方禹拿出来的成果,都太特么惊人了,任何一个拿出来,都能将同行碾压,这是不争的事实。方禹“游离在外”多一天,科学院里的那些人都觉得脸疼多一天,只有尽快让方禹成为“自己人”,他们这才不会觉得丢脸,反而引以为豪。

“呵呵,我也很高兴能加入科学院。”

客套了句,对面郑秋继续说道:“方教授,我们科学院每一位院士,成功入围之后,都会进行一场公开的演讲,不知道您什么时候有时间?”

方禹倒是不知道这回事,想了想,“郑主席,公开演讲的主题,时间,有要求吗?地点呢?”

“主题随意,时间的话,最好是在一个月内。至于地点的话,按照以往得到惯例,都是放在首都大学。”

方禹微微点头,一个月的话,他倒是可以。

“好的,我知道了。我这边准备好主题之后,会再与郑主席联系的。”

“哈哈,好的。那就不多打扰了,期待您的演讲。”

方禹将手机放下,就准备眯一会。毕竟,昨晚他折腾到很晚都没有睡。

然而又是一阵的铃声响起,拿起手机一看,居然又是一个陌生电话。

一天连续两个陌生电话,这对方禹来说,是前所未之事了。

“您好,我是方禹。”

对面沉默了约莫两秒的时间,这才传出声音。声音中气十足,但听着似乎有一种迟暮的意思。

“方教授,您好。贸然联系,非常抱歉。”

“我是西北科技大学的陆云舟。这次来电,主要是有一件事想要拜托你。”

“哦?”方禹稍微来了点精神,方禹不相信陌生人的话,但他更相信零。

“什么事?”

陆云舟说道:“我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筹建了一个新的大学,想要邀请方教授成为我们的名誉教授。”

“方教授,我们这个学校主打的理念是......”

话还没说完,方禹打断了他,“陆老师,稍微等下。”

“对于您说的这件事,我基本是赞同的。”

成为名誉教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是这个学校传出什么不好的事情,这可能最终还是会牵扯到他。以方禹现在的能力, 他虽然不怕有人泼脏水,但也不想有麻烦找上门就是了。

“陆老师,我需要一些时间去了解一下您新建的大学,具体是什么样的情况,您认为呢?”

对面的陆云舟沉默了一会,“好的,方教授。我静待您的消息。”

方禹直接打断对方讲话,原则上来说,是有点不礼貌的,可能甚至有人会觉得他狂妄。

虽然但是,方禹还是更相信自己主动了解的信息更真实。

挂了电话,方禹看向零,“零,说说吧,这个陆云舟会有什么特别之处?”

“将将!”零比了个剪刀手,这才通过智能汽车的显示屏给方禹分享了一篇文章。

文章的作者,正是陆云舟,发布时间是今年的三月份。

【华夏与m国真正的差距在哪里?】

【这么多年来,m国科技实力为何能引领全球?华夏与m国之间,最根本的差距在哪里?

是什么阻碍了华夏的科技创新?政府、教育、科学界以及全社会需要做出哪些改变?

对于两国的科技实力,我认为国人应该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现代科学的发展,是一个立体架构,包含着三方面:

1.基础研究

2.应用研究

3.面向市场的开发研究

......

整篇文章,字数并不多,但却极其深刻的剖析了,华夏国与m国在这三方面的差距,入木三分。

文章中提到的“原初创新”这一概念,甚至方禹都深为赞同,而对于那句“凡是在华夏接受过初等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学生,将来都不可能成为原初性的科学家”更是让方禹深以为然。

在这篇文章之后,还有一篇新的文章,发布时间,正是昨天。

【华夏出现了一个方教授,可以改变华夏的教育性质吗?】

这篇文章则是更加有意思。

陆云舟完全就以方禹为例,向所有读者问出了这个世纪性的难题。文章中提到,方禹凭借一己之力打破西方各国的封锁,这是一个值得高兴,也是值得华夏自豪的一件事。

可文章紧接着就提出了两个极其尖锐的问题:等到方禹死了,华夏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方禹吗?

方禹可以凭借一己之力,将华夏的科技实力往前推五十年、甚至百年,但等方禹死了之后,谁能站出来接过他手里的接力棒?

答案是:不可能,没有人。

文章的最后,陆云舟呼吁,华夏必须改革教育模式,真正的为国家培养出具有原初性的科学家。

两篇文章之后,还有一些陆云舟的生平介绍。

从资料上看,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为社会培养了不少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才,有从政的,也有经商的,各行各业都有,唯独没有去搞基础研究的,一个都没有。

临近退休之际,陆云舟深感一生教书育人,以他一人的力量,是根本不可能改变华夏的教育的。

因此,抱着毅然决然的态度,他联系了一些关系比较好的学生,筹备了大概一千多万的资金,打算成立一个全新的大学。

这个大学唯一的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具有科研意识、科学素质的人才,以求改变华夏基础研究几近一片荒漠的现象。

看完陆云舟的资料,方禹陷入沉默中。

他有些感叹,华夏国真不愧是人才济济,总有人能看到常人所不能看到的东西。

但是光看到没有用,还得拥有改变的力量。陆云舟的目标很伟大,但如果光凭他一人,是不可能将这个目标实现的。

成立一个大学,只为国家社会培养科学家,听上去很美好。

但这个梦想完全没有现实的土壤。

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就是:毕业之后,这群拥有着“原初性”的科学家,去哪做研究?经费从哪里来?他们又靠什么成家立业?环顾整个华夏,似乎都没有他们的去处。

科学院?那可是华夏最顶级的科学家才能进去的地方,就连他们的学生,都至少是博士起的。

去到各地的一些研究组织?他们有可能进入,但是进去之后,绝对不可能自由的做想做的事情。

因为所有的研究组织、机构,都是以赚钱为目的的。意思就是市场上哪个东西赚钱,他们就研究哪个。当某个研究暂时失去了市场,那跟在后面默默做研究的人,绝对会被辞退。

而基础的研究,没有时间的累积,是不可能出成果的。

即便是方禹拥有【星痕】,想要提升华夏的基础研究,也绝对不是一件容易得事情。毕竟,答案容易抄,但是抄答案的背后,你了解原理吗?抄答案的时候很简单清楚,但是换了一个场景,很可能就不会运用了。

这也是为什么,方禹到目前为止,所研究的都是应用科技的原因。

也就丁仪与陆一鸣的研究,称得上是基础研究。但一个科技树,基础研究可是各方个面的,远远不止基础材料与基础物理那么简单。

第二个现实的问题是:陆云舟手里只有一千万,这个钱建一个学校都够呛,更别说挪出更多的钱给学生们做研究了,根本不可能。

基础研究,是需要钱的,海量的钱。

没钱,在这个社会上,将会变得寸步难行。

“陆云舟遇上我,看来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啊。”

“那就由我来起个头,做那个掀起风暴的蝴蝶吧。”

pS:关于本章中提到的“华夏与m国之间真正的差距是什么?”一文,实际上是来源于清华大学科学系主任吴国盛教授的观点。各位大大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