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不做尚书夫人 > 第86章 系统出品,必属精品。

第86章 系统出品,必属精品。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不做尚书夫人!

各个村子前脚刚拿到粮食,后脚衙门这边就送来新的农具,全是改良过的农具,怕他们不会用,衙役还特意示范了一下,还等村里的人学会了才离开。

“谢大人,大人长安!”感受到衙役们善意的村民们热泪盈眶,朝着县城的方向磕头。

饱餐一顿以后都不用村长前来提醒,大家纷纷拎着新发的工具走上田间地头,上手以后才知道这改良过的农具有多好用,省了一大半的力气不说,干活的效率也快了不少。

大家恨不得现在就回去给霍青书立上一个长生牌位。

没几天各个村子就来通知县衙,所有村子里面的地已经全部翻耕完毕,正好三元城那边派来指导琼安县种植红薯的老农都已经到位,霍青书便带着这一行人去每一个村子做实地考察。

还好这一次没有人阳奉阴违,所有田地确实都已经翻新完毕,

霍青书考察完一个村子,便留下一位三元城的老农,并让人通知村里的村长明日去县衙领取粮种。

三元城派来的这些人,一个个穿着自己家里最新的一套衣服,整个人洋溢着热情的精神面貌,来的时候,城里的百姓就百般交代他们,他们是作为霍青书请来教琼安县的百姓种植红薯的,虽说名义上是教导,但实际上大家还是庄稼户,千万不要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不要给霍青书带来麻烦。

这些人可是把这些话在路上念叨了一遍又一遍,生怕自己记不住。

但是被这些村里的人用炙热的目光看着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心中得意。

虽然得意,但是该做的事情却一件都没有少做。

第二天一早便跟着村里的人一起去选红薯苗,种植的时候也是将需要注意的地方交代的清清楚楚,没有一点藏私,一整天除了睡觉的时间,甚至连吃饭都是在田里面。

各个村子里面的人,看他们这般重视,一颗心高高的悬起来,耳提面命家中调皮的孩子千万要小心,不要弄坏了粮种,众人干活的时候也更加谨慎小心。

“老伯,你说这真的能长出粮食来吗?咱们可从来没有见过这种东西呀。”

“霍大人说可以长出粮食,那就一定能长出粮食,她可是天上派来救人的神仙。”

“你们是不知哦,我老人家也是闯过鬼门关的人,要不是大人,你们现在可见不到我咯。”

“你出什么事了老伯?”

老农眼神变的悠远,开始回忆那段黑暗的时光“不久前,我们三元城感染了瘟疫,那瘟言蔓延极快,没有药可以治,几乎感染了就没有活下去的可能,那个时候整个城的百姓都在等死,没有人想起我们,也没有人来救我们,是霍大人,她不顾自身安危,带着药材,带着大夫,日夜为我们熬药治病。”

“在瘟疫过后还到处去筹钱,筹粮食,帮助我们重新建设三元城,还让我们的小娃娃可以上学,甚至还派了人在村子里面教导村子里面的大人认识一些基础的字。”

“我老头子也没有想到有生之年还有机会识字。”说到这里,老农眼里盈满泪水。

“还有啊,我们村里的女娃娃之前都是养到一定的年纪便让她嫁人,然后换点彩礼补贴一下家里,可现在每个女娃娃都在霍大人建造的工房里面学习技术,她们绣的绣品还卖到了别的地方,绣品卖得的钱,大人只抽一成,其他的全部都给这些女娃娃,现在家家都把家里的女娃娃当宝嘞。”老农嘴角高高翘起,显然得意不已。

“怪不得经常看你拿着一个树枝在地上比比画画,原来你是在写字啊。”

“大人说了熟能生巧,要经常练习才不会忘记,要是以后我的孙儿有遇到不会的字,而我刚好认识,我就可以教他,想想就觉得美。”

老伯的话勾起在场所有人的憧憬,他们憧憬着未来的某一天霍青书也将他们的琼安县建设成三元城这个模样。

所有人在知道霍青书摒弃个人安危,毅然闯入疫区,救治感染瘟疫的病人的事迹后,大家心中不由得肃然起敬。

不是所有人都有如此崇高的品质,他们何其有幸,遇见这么好的大人。

系统出品,必属精品。

红薯苗种下去以后,每块地都浇透了水,没几天,已经奄奄一息的红薯苗便都挺立了起来,散发着勃勃的生机。

一场大雨过后,红薯苗便展开了枝叶,茁壮成长起来,一眼望去,整个田间地头绿油油的一片,着实喜人。

这些三元城来的人都是经过培训的,红薯后续的种植与注意事项沈悦舒全部都教给了他们,所以他们要在这里一直留到红薯收获为止。

水稻也开始育种,这些人便开始教村子里面的人沤肥,带着村子里面的人开始去城里面收夜香。

一个个虽然看起来一把年纪了,却很有活力,干活的时候比年轻人还要激情,被比下去的年轻人羞愧的不行。

见地里面的活都弄得差不多,霍青书才让县衙的人去村子里面招收劳动力,开始建立学堂。

趁着这个时间霍青书便给了三个城的泥瓦匠一张砌火炕的图纸,北朝的冬天极为漫长也极为寒冷,每年都有不少冻死的人,甚至还有大雪压垮屋子的。

火炕的图纸是沈悦舒给的,试验过,效果还不错,之前大家都在为饿肚子而奔波,已经顾不上寒冷,而现在不说吃饱,大家也能吃个半分饱左右,这抗寒的事情便要提上章程,免得冬天一到又手忙脚乱。

东风城的泥瓦匠是最先学会砌火炕,霍青书便让其他两个城的泥瓦匠先跟东风城的泥瓦匠学习,学会了以后再回来给自己县城的百姓做工。

霍青书要求每一户要砌火炕的人家要给工匠一钱银子,不能让人家做白工,升米恩,斗米仇,她不能将所有的事情都包揽,时间久了,这所有的百姓便会养成伸手便要的习惯。

好在现在三个城的百姓都十分信服霍青书的统领,她说做什么大家便跟着做什么,一钱银子,虽然心疼,但大家现在也都能拿出来这银子,毕竟霍青书总是搞出各种各样的挣钱机会给大家。

每个村的村长霍青书也不让他们有时间闲着,让他们在村里面到处逛逛,看看哪一家的房子需要修整,如果发现有破的,有漏的,要及时整改。

所有的百姓家中几乎都没有闲人,大家早出晚归,哪怕是村子里面的老弱病残孕幼也有不少的手工活要干,秋秋不知道从哪里搞来了一笔订单,需要很多竹子编织的礼盒,因为不需要费什么事情,也不需要费什么太大的力气,所以霍青书便把这编织礼盒的事情全部分给了各个村子里面的老弱。

原本这些人就因为自己什么都干不了,只能空吃粮食而暗自神伤。可现在大家都能挣钱了,每个人的精气神都变得不一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