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德善县主忙种田 > 第34章 清河县城

第34章 清河县城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德善县主忙种田!

而这么早,竟然还得到二房送来的礼物。原来是老夫人念着孩子们的孝心,赶在四哥去学堂前,打发了人来送些吃的和用的。

礼物当中还包括忍冬给姐妹俩裁制的齐胸襦裙,缂丝的面料,牡丹山茶的图案。

缂丝是由纯金线,纯银线,孔雀羽毛等多种名贵的材质进行交汇的\通经断纬\的织法,再配以部分的手工刺绣,所以说“一寸缂丝一寸金”。

老夫人的礼物很是珍贵,缂丝在大颂朝只有大富大贵之家才穿用得起。

一同送来的还有二夫人单独给雪莲做的六套衣裙和十多条颜色俏丽的半身裙,绫罗绸缎,蜀锦、彩帛、绢彩、防花葛纱的料子,样式多样,凤尾裙、百裥裙、郁金裙、旋裙、赶上裙、月华裙、马面裙、留仙裙……

迎春姐妹俩进城穿的是头前得的新衣,一个是水粉色,一个是嫩黄色,绣的菖蒲花样,配的间色月华裙。

姜刘氏为显庄重,还特意选了几样贵重的首饰,给姐妹俩戴上。

姐姐戴赤金缨络圈,妹妹戴金丝八宝攒珠项圈,姐姐戴的水晶花簪和鬓花,妹妹戴的珍珠发箍,头发用珍珠发带编织成发辫,都戴着金如意的丁香耳环,一个显得清新秀丽,一个看着俏皮可爱。

姜刘氏看着也甚是满意,又看了荷心姐妹的打扮,姐妹俩穿翠绿的衫子,素面的玫红长褙子,戴着昨日得的宝石鬓花,一人插支银簪子,戴着银丁香,腕上戴的缠丝银镯子,再看看自己一对女儿腕上戴的是水晶手串、珍珠手串,满意的笑一笑,方唤了众人出发。

而姜刘氏今日为进城也换上精致的行头,湖绿色卷草纹的刺绣梅茶水仙的衣裙,头上绾了竹节纹的碧玉簪,插的金孔雀攒珠钗,耳戴水仙花的叠胜耳坠,腕带翡翠镯子。俗话说的好,“佛靠金装,人靠衣装”。

今日姜刘氏带着两对姐妹由罗致远、陆成家的陪着进县城,陆大郎在家里监工,东院里后罩房和右厢房正在赶工中,左厢房只差内里搭建,而正房需要三月初六那天的正日子再动土。

陆成家的则要坐镇家中,八个丫鬟可是还在考察阶段。雪莲故意冷着她们,先让她们跟着陆成家的分担家务。

最近一段时间陆成和陆大郎都另有活计,原本他们分担的活,除了早晨,其他时间段的工作都让陆成家的接过去,带着新来的丫鬟一起做了。

家里洗衣做饭收拾屋子,家外喂养家禽、家畜,浇菜园子,扫内院,外院有陆老丈。

活计并不多,但虽是丫鬟,也分等级,有的丫鬟从小家境好,没吃过苦,后来家里犯了事,才被卖身;有的自小家境困难,家里孩子多,养不活了,被家里头卖了;也有的是被拐子拐出来的,也吃了不少的苦。

所以有的把现下的生活当成蜜,有的当成苦瓜。正因为如此,很容易就能分出忠厚肯干和耍懒挑剔。

好在送来的这八个丫鬟都是经过筛选的,随遇而安的心态调整的很快,

再说姜刘氏带着儿女,在罗致远的陪同下,分乘了两辆马车,从西城门进了县城。

西城沿着城墙边都是四里八乡的村民,带了特产一人交五文钱蹲摊售卖,从野菜、时鲜菜蔬、河鲜海鲜、山珍野味,到箩筐、背篓。那乡里赶来的牛车、驴车,到了这里就被止步,只被允许将装的货和人送进内城门,就要将牛车、驴车赶到城外等候,只有马车才让进城。

清河县城正经的集市却分布在东城、南城,有专门的肉市、鲜鱼行,猪行、花市、药市……

城外其实也很热闹,由县衙顺着外城两边围起栅栏,一边停靠牛车、驴车,一边是小商小贩经营的小食摊,出售给南北途经此地的脚夫、工人们。

因物美价廉,也有在内城做工的,到了饭点,也寻了出来。这些摊位县衙自也是要收费的,租金比县城是便宜许多。

再往外一圈建有兼营住宿和仓库的客店、邸店塌坊(仓库),以寄藏县城店铺及客旅货物。

罗致远先送了未来岳母等人到城中姜府的茶楼雅间稍坐休息,再送四哥回书院,

书院在北城,县衙左近,治安有保证。宽敞的道路两旁栽种的各式树木,有常青树,也有果树、花树,丛生繁茂,处处充满了生机盎然,书院外则是沿着围墙栽种了一圈垂柳。

马车绕到书院的东角门,车夫帮着把箱子抬至门前,罗致远塞了一角碎银给门卫,说是送了东西进去就走,那门卫认得四哥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陆大郎、二郎、五哥混水摸鱼都跟了进去。

学子住在书院的后身,假山楼阁,小桥流水,角落里竹林掩映着石桌石凳,四角凉亭里还有三三两两的学子,有的在交流着新学的知识,也有争得目红耳赤的,雕花游廊里背书的学子摇头晃脑。

五哥看着又新奇又羡慕,像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模样。倒是一旁的四哥不忍目睹弟弟的蠢样子,开口说道:“莫急,待六七月,去了府城的书院,比这更好。”

一旁的陆二郎更是眼气的不行,但也记着规矩,不敢明目张胆的四处张望。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陆二郎同五哥年岁相当,但却老成许多。那陆大郎也不是不羡慕,但他更本分老实,脸上丝毫不曾显露。

五哥还想去藏书阁看看,只是四哥解释道:“书阁在正院的后身,须穿过正院才能去,正院里守门的要看身份牌子才会放行,即使是混进了正院,也进不去藏书阁,因为书阁进出只有一道门,还有专人把守。”

五哥一听如此麻烦,只得作罢,扫兴的撅着嘴与哥哥告别,跟了罗致远带了陆氏兄弟出了角门后直奔茶楼,直到吃了点心,喝了热饮,才将撅着的嘴放平。

五哥一进屋,娘几个就瞧出来了,也不点破,雪莲捡了自己吃着觉得好吃的点心给五哥。

一家人,口味相同,五哥吃着也好,越吃越高兴,就忘记了不开心的事。

清河县城虽比不得东京城、临安城的繁华,但夜间经济在周遭也是数一数二,“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县城内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早市供膳诸色物件甚多,街头巷尾,大街小巷,在在有之,无论刮风下雨,早市不断。

即便是半夜到港的船只,靠了岸,虽进不了县城门,但是城外有邸店塌坊,只要银子给足钱花到位,洗澡的热水,热汤热饭,点心水果,都会给客人送到房间里。

客人的车马也有专人打理,早起,还会有专人给牲畜洗澡。

雪莲一行人虽来的早,也是卯时中,姜府的这家茶楼做的就是早起至晚间戌时末的生意。

从早开始吃早点的,喝早茶的,到午后喝下午茶的,晚间是听小曲的,结伴游乐的、以文会友的,络绎不绝。

姜刘氏见人齐了,便张罗着办正事去。罗致远回道:“店铺离这不远,几步路就到,还能逛逛县城。只是牙行在东城,却是要坐了马车去。不知二娘子是想先选了下人,还是先去铺子里接手?”

雪莲想了想说道:“还是先去牙行选人,只是若选的多了,家中倒没地方安置。”

罗致远忙说道:“二娘子不必多虑,待选了人,可以先送去两家店铺。这两间店铺都是临街带着后院,院子里宽敞,厨房、客房齐全。先由掌柜们帮着掌掌眼,还能帮着调教。待东跨院建好后,再从这些人中选了得用的带回去。”

既然决定先选人,众人就上了马车,姜刘氏带着两对姐妹坐了陆大郎赶的自家马车,罗致远带了五哥、陆二郎,坐了姜府的马车。

顺着宽敞的街道疾行,雪莲轻轻撩开一角窗帷,从斜里向外看去,街上熙熙攘攘,大小店铺、作坊、酒楼茶肆鳞次栉比,高高挂起的招牌、广告,堆积如山的南北货物琳琅满目,各类商品,无所不有。行商摊贩、拉车挑担,很是热闹。

临安府城辖区内的十个县城,属清河县城起步最晚,但却因为海运、河运码头而兴起,县城内的设计也比照东京汴梁城内而建,商业一条街、连锁店、24小时营业的店铺,比比皆是。

清河县城内店铺林立,摊位满街,八方客商经过于此,日夜游人不断。米市、面市、鸡鸭市、缎子市、帽子市、铁器市、金银珠宝市,分布在城中。

北贵南富,东富西平如此分布,中城住的大都是生意人。禽鱼花鸟在南城,珠玉锦绣在中城。东有渔港、南有客货港。

“惠民和剂局”“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景文洲”“恒裕同”“宝泰楼”“王大昌”“万福楼”“陆稿荐”“义丰厚”……这些老字号在清河县城都设有分店,不仅清河县城,全国各地都有这些老字号的身影。

不多时,一行人就到了东城街道一座临街店铺前,众人下了马车,迎春因明年就要及笄,下车时,戴了风兜,雪莲年纪尚幼,还能自由几年。

罗致远引着众人向店铺走去,雪莲看了店铺上的牌子“姜氏牙行”,临近的铺子左边是“裕通典铺”,右边是“宝丰隆金银铺”。

看到这,雪莲突然想起,间接害小雪莲入水的徐景湛说过自己若有事可带着玉佩去找裕通典铺的徐掌柜,莫非就是此处?

只是雪莲现在虽然还没有实现金银自由,但暂时也不需要外人帮忙,也便不在意了。

来到牙行,早有门童看见罗致远带了人来,一个进去通报,一个迎上来问好。

掌柜的头天就得了信,早早就来了柜上等候,只昨日参加了请宴,多吃了几杯酒,众人又闹到二更才散,如今又起得早来了铺子,早食未顾得上吃,正坐在屋子里打盹,门童进来报信。

掌柜毛愣的站起身,手下忙扶住他,忽略掉眼前一双呆滞的眼睛,递过来一块沾湿的手帕。

掌柜站定后,接过手帕擦了擦眼角的眼屎,就被手下推着迎出去,待见到一行人已进了店铺,他脸上赔着笑,嘴里说道:“见过贵人,见过罗管事,这是什么风,把您吹来了。”

罗致远看到掌柜未睡醒的样子也没点破,只是嘴上应酬着:“陪着二老爷的贵客来挑下人,赶紧安排一下,将二老爷头几日送来的一概人等分了男女,分拨进甲院待选,二老爷让准备的文书也一起送过去。”

掌柜的不敢慢待,赶紧安排下去,又亲自将众人送去后院,穿过月亮门是五尺见方的甬道,另一侧是围起的高墙,围墙底种着几簇竹子,用碎石圈起。

两边的尽头又是月亮门隔开,望过去只能看到影壁。众人进了院门,是处宽敞的院子,院子里只在墙角处栽种着绿枝花木,其余的地方都铺着青砖。

正房是一溜五间的青瓦灰墙,进了屋内正中靠墙是个八仙桌,桌子上摆着茶具,两侧摆有靠背椅,窗下摆着软榻,榻上摆着小方桌,桌子上摆着当季的鲜花,墙上挂着山水画。一面墙下摆着书案,一面墙下是博古架,架上摆着各样的摆件。

待众人坐下,丫鬟端了茶点上来,众人刚在茶楼里喝过吃过,只端起了茶杯,倒无人碰那点心。

不多时,就见一个管事模样四十多岁长脸的妈妈带了账册前来,拜见了众人后,说道:“回夫人、娘子,按照二老爷的吩咐,挑出20个手艺人、10个丫鬟供选。”

接着就照着本子念道:“手艺人当中擅长木工雕琢的五人,擅长首饰制作的二人,擅长南北耕种的二人,擅长养殖的一人,擅长酿酒的一人,擅长养花的一人、擅长胭脂水粉制作的二人,擅长制香的一人,擅长按摩的博士二人,擅果树嫁接一人,擅孵禽蛋一人,出宫的管事嬷嬷一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