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日军少将收割机 > 第176章 武汉会战3

第176章 武汉会战3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日军少将收割机!

日军进攻模式可谓是千篇一律,先以飞机轮番轰炸,再以重炮集中轰击,最后步兵冲锋。

富金山不算险要,坡面也不怎么斜,但国军第36师不愧是中央军王牌部队,拼死据守,使日军攻势屡屡受挫,日军在山脚下仰望山顶无可奈何。

日军见36师实在太硬太能扛来了,没办法只能转攻左翼的第114师,同时又使出了奇兵迂回国军后方的招数。这回日军的迂回部队让国军第88师发现了,被打了个伏击,损失了400多人,不得不原路退回,日军偷鸡不成蚀了把米。

同时日军的正面进攻也被打退了。日军第13师团师团长荻洲立兵真没有办法了,只好向东久迩宫稔彦王求援。

9月8日上午,日军第13师团出动全部兵力,在炮火掩护下再度猛攻富金山。国军36师严阵以待,以掩体为屏障,集中火力猛烈还击。

战斗数小时后,日军进攻受挫停止进攻。傍晚,富金山地区双方再次出现僵持局面,战斗异常残酷,国军局部阵地曾一度落入敌手,部分敌人逼进富金山主峰。

此时,国军第36师师长和两位旅长分别亲临前线督战。进行反攻,将士们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反复拼杀,夺回了阵地。另一股日寇在炮火掩护下向国军右翼石门口阵地进攻,国军扼守制高点,拼命还击,终使日军的进攻不能得逞。

一股日寇绕道攻击方家集,被国军第30军第31师、30师截击于樟柏岭一带,彻夜激战,9日黄昏,双方筋疲力尽,成半休战状态。

10日,日军继续进攻。上午8时,日寇在飞机炮火掩护下猛攻国军马鞍山第88师阵地,中午进犯富金山36师阵地,国军守军密切配合,奋勇杀敌,黄昏时分将日寇击溃。

11日,日军进行大规模调整后,向富金山、马鞍山增兵一个联队,发动波浪攻势,马仔们再次急速发射炮弹支援,拂晓时分,日寇将国军第36师与第51军石门口结合部撕裂突破,国军第36师出动5800多名指战员与日军白刃战拼杀,终于击溃这股日寇。

同时进攻红石桥的日军也被国军第61师击溃,双方成胶着状态。午后,日军调集30余架飞机向国军阵地低空轰炸扫射,集中所有大炮向国军阵地开火,并再次使用窒息性毒气。

而后步兵向国阵地全线进攻,国军两师官兵虽顽强抵抗,多次与日军肉搏血战,但因敌我力量悬殊,援兵又未及时赶到,两师伤亡惨重,黄昏时阵地落入入口之手。

华国守军因为奉行节节抵抗,避免决战的战略,所以防守的部队一般是没有援军的,只有防守时间限制,守到规定时间就可以撤离。

面对增加一倍的日军,宋希濂也没有办法,经过9日的激战,守军伤亡惨重,无力再战,只好撤离阵地,转移到沙窝、小界岭一线阵地,马仔们也撤回武宁驻地。

至此长达十余日的富金山阻击战结束,参加富金山战斗的国军余部西撤,日军沿着信叶公路长驱直入。

日军乘胜追击国军,连占叶家集和商城,逼近小界岭防线。小界岭防线是大别山北麓最后一道阻挡日军比较稳固的防线,如果被突破,日军就将越过大别山山脉,沿着公路顺畅无阻地推进,国军将没有可以依托的有利地形来阻击日军。

小界岭防线由宋希濂的71军、冯安邦的42军和田镇南的30军来防守,孙连仲这一回让富金山一役已经损失惨重的71和30军防守小界岭防线的头沙窝,先对军力比较完好的冯安邦第42军则独自防守小界岭的头尾新店防线。

国军3个军利用地形优势,顶住了日军一轮又一轮的猛攻,从9月18日一直打到10月下旬,日军终于突破了小界岭防线,穿越了大别山,于10月25日占领了麻城,此时国民政府已经放弃武汉了。

富金山战役从9月2日日寇开始进攻,至9月11日国军撤出战场,整整打了10天。

国军第71军以1个军的兵力阻击日寇3个师团,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国军士兵浴血奋战,死战不退,重创了日寇,打出了华国军人的威风。

当时的的日军随军记者这样记录:“此役由于受到敌主力部队宋希濂军的顽强抵抗,伤亡甚大,战况毫无进展,我军遇到强手,束手无策,实为艰苦的一战”。

据统计,日军3个师团战死余人,尸体皆“运叶家集焚化,臭闻十余里。”,伤者更是在万人以上。

当然国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那支硕果仅存的德械师第36师从余人锐减到4800余人,伤亡惨重,这还是有马仔们提供炮火支援后的结果,原时空位面的富金山战役国军第36师只剩下800余人,他们为国军德械师写下了最后的荣光!诚可谓一寸山河一寸血。

此役由于马仔们的炮火支援,让日军多战死了8000余人,国军第36师则多幸存了4000余人,温暖觉得付出几十万银元的炮弹很值。

对于国军统帅部指挥混乱造成的恶果,白健生比谁感触都深、痛愤都大,他毕竟是直接品尝这枚苦果的人。反击时经常左右掣肘,最后战役失利。

日军稻叶师团的陆路、水路补给线全部打通后,又得到后续力量和长江日军舰炮的支援,一时气焰更加嚣张。

1938年8月30日,在黄梅死守的日军主力开始反突击,黄梅城外阵地上,华、日两军混战在一起,展开了艰难的拉锯战,阵地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多达十余次。

傍晚,连日苦战已深感力不从心的国军第84、第68两军见击退日军无望,于是决定当晚放弃阵地,向广济及其西北高地转移。

可是日军缓过气来后,更是得势不饶人,紧跟在国军第84、第68两军身后,穷追不舍。国军兵败如山倒,无心恋战,只能向兵团部连连求援。

李品仙兵团此时也山穷水尽,手中预备队已用光,哪里还有援兵可派。

最后只能各处搜罗、拼凑出最后两个团前往增援,但这一切已无济于事,国军终于一溃千里,败下阵来。仓皇溃败的国军甚至来不及破坏公路,使日军沿黄广公路的攻击更加迅猛。

9月6日,稻叶四郎率领的第6师团一部突破四家寨、笔架山,直逼广济重镇。

广济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又处于水陆两路交通枢纽,向南可直指武汉最后的屏障--田家镇要塞,西进则直指浠水兵团部,是进攻武汉的最佳捷径。

华日双方都意识到广济是重要必争之地。早在1938年7月26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负责人就致电白健生和李品仙:“广济地区与回家镇要塞相连,极为重要,应置重点于该地,集结兵力,纵深配备。”

可能考虑到李品仙部有支撑不住的那一天,又强调:“广济以东山地,万一发生破绽,亦无关系,惟广济阵地必须固守。”

而白健生更是知道广济的重要,早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负责人电令之前的7月13日,就曾亲自到广济视察,并在广孝寺长官部召开军事会议,明确指出:广济地区对我军作战有利,划定广济为固守区。

所谓“固守区”,就是死守地区,对这一切,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4兵团司令长官的李品仙当然不会不知道,但他更清楚眼前严峻的现实实力。

国军各部久战疲惫,多被打残,又无预备队,纵然想坚守广济,也是想想就好,弄不好广济城内的国军会全部让日军包围歼灭。

思前想后,考虑再三,李品仙还是决定先让部队撤出城区,在两侧山地构筑工事建立防线,阻击日军西进,再相机反攻广济城。

李品仙出此下策也属无奈,在致电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负责人时写道:“眼前勉强可以作战的部队,只有第48和第7军各两个师而已。为了巩固鄂东防线,请速派精锐部队换防。”

兵没要到,李品仙却得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负责人一通痛骂。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负责人命令李品仙尽快发起反攻,夺回广济城,后因见反击部队确实单薄,才答应把调往江南的曹福林所部再调回江北,交由李品仙指挥。

但被折腾得够呛的曹福林所部能起多大作用呢?李品仙被逼无奈,只能集合各路残兵,第48军、第7军共4个师尚有些战斗力,作为主力,向广济地区发起最后的反击。

9月13日,国军全面总反攻广济开始。张义纯的48军、张淦的第7军、在广济梅川西、沂广公路的四顾坪山一带山地,与日军展开了拉锯战。

白天,日军依仗呼啸低飞的战机和密集的火炮,强行突破华国军阵地,但一入夜,华国军各部四面出击,阵地上枪声终夜不熄、火光不断,喊杀声更是惊心动魂。“

日军素质好,应变能力快的优势在这茫茫黑夜的血战中也体现出来。原来日军以为华国官兵的喊杀声是为了壮胆,鼓舞土气,但很快他们就知道了国军黑夜中大喊的秘密。

由于双方纠缠在一起厮杀,夜里光线太暗,日军官兵看不清对手,常常自己人跟自己人杀得你死我活,而华国官兵的喊杀声却在告诉战友:“留点儿神,咱是自己人。”

所以日军很快也大呼小叫起来,战斗紧张而激烈,阵地失而复得,得而复失,数易其手为常事,饶婆岭和北岳山,第84军六进六出,空前悲壮。

广济丛山口,王赞斌的174师行动突然,官兵视死如归拼命搏杀,终于围歼此处日军400余人,夺回了丛山口阵地。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负责人在汉口知晓战况后,马上通报全军,嘉奖国军第174师。在龙顶寨,川军一部与日军逐巷、逐屋争夺,浴血奋战,三进三出龙顶寨,杀敌过千,但川军也牺牲了3000多人。

最初几天的反击,国军有新锐部队投入,加上秋雨霏霏,云雾弥漫,限制了日军飞机的行动,战斗局势一度有利于华国军队。

但3天后,天气转晴,对国军威胁最大的日机,又猖撅地在前沿阵地扫射轰炸。

国军随着伤亡的不断增加,不支之势又渐显露,而长江小池口等地区,日军后续兵力源源不断地加入战斗。

李品仙兵团的优势逐渐丧失,形势逆转,劣势再次降临。直到最后李品仙兵团也没能夺回广济。

日军夺占了广济,等于一只脚踏进了武汉门户--田家镇要塞,武汉震动。应该说,黄梅、广济之战,李品仙尽了力,第4兵团的桂军、川军、鲁军也没有辱没华国军人的荣誉。

在这场武汉会战期间算得上最激烈、最悲壮的战斗中,第4兵团杂牌部队是在用血肉之躯与日军现代化的飞机、大炮较量。

第4兵团打输了,伤亡惨重,仅遗弃在战场上无法抢回掩埋尸体就有上万具,但他们也赢了,他们把日军拖在战场上50余日,为武汉会战赢得了时间,他们死伤过半,也使日军付出了惨重的伤亡。

以能征惯战所着称的日军第6师团,前后数次补充兵力,在黄梅、广济地区死伤近万人,第6师团此役受到重创。

在这场血雨鏖战中,广西籍的第84军特别值得一提。第84军自1938年7月13日白健生视察广济后,就被委派到广济龙头寨、大小坡、沤烟寨一带设防。

自7月23日起,第84军连续与日军血战34个昼夜,始终没后退一步,后期伤亡惨重兵力锐减,虽有临阵脱逃者,但他们在整个战役期间顽强坚毅的表现是值得称道的。

国军第84军是抗战爆发后组建的新军,中、下级官兵成建制地来自广西民团。直到黄梅、广济之战开始前,第5战区才紧急任命覃连芳、徐文明为正副军长、钟纪为参谋长。

对这支部队,红军也是刻骨铭心,五次反“围剿”后,红军强渡湘江,损失惨重,其中红34师几乎全军覆没,就是广西这些民团所为。

红军当时认为:“广西民团造成的危害,尤其是对掉队的红军伤病员及其家属来说,远甚于国民党正规军。”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负责人因此对白健生的民团大加赞赏,但对红军来说,这支民团无疑是血债累累,十恶不赦,然如今物换星移,他们和红军又一起在抗日战场上携手共御外敌。

黄梅、广济血战,国军第84军几乎以全军覆没的代价,大量消耗了日军,用他们的一腔民族热血洗刷了一些耻辱。

9月中下旬,整个鄂东战场硝烟滚滚,枪炮声震天。在武汉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负责人又到了坐立不安的时候。

华、日两军围绕武汉的厮杀已进入关键阶段。相较而言,江南战局不错。薛伯陵把冈村死死地拖在了南浔线上,日军虽苦战不停,但进展有限。

大别山北麓情况也还行。东久迩宫稔彦王率领的日军已伤了元气,在华国守军第二道阵线前暂时停住脚步,等待整补。

日军的两个主攻方向的进攻都不顺利,但令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负责人忧心的偏偏是日军投入兵力最少的次要攻击方向--中路的长江北岸。

广济失陷后,作为武汉门户田家镇要塞被日军重点攻击是早晚的事,此处国军能否守住?守不住时能拖住日军多少时间呢?要是田家镇要塞陷落,处在百里之外的武汉三镇就危险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