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大叔重返1993 > 第61章 袍哥人家绝不拉稀摆带

第61章 袍哥人家绝不拉稀摆带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叔重返1993!

赵秘书上次帮胡杨推荐了户外大牌给各政府部门,得到了大领导的赞许,虽然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两人的交往比以前密切多了。

胡杨隔上一周半月就会主动联系赵秘书,汇报下工作和学习情况,也经常会带些水果去串门,女主人杨颖和女儿赵梓涵也对胡杨颇有好感。

九十年代初内地市场上也模仿台企做学习机,还加了摇杆和游戏磁带,内嵌了Logo等图线制作为主的语言,最着名的广告词“你拍一,我拍一,小霸王出了学习机”几乎家喻户晓,那种机器也就是个启蒙用的玩具,不过在当时还算很新潮的玩意。胡杨也送了一台给小梓涵,兴趣爱好要从小培养。

周三下午五点半,胡杨应约开车先去接了赵秘书,然后去接另一位赵秘书的朋友。

这位汉子37岁,戴副咖色蛤蟆镜,身材高大,相貌堂堂,出身军人家庭,父亲是抗战老兵,在战场上摸爬滚打数十年,历经无数生死,一路从小兵升到了晋绥军炮兵连长,后来被八路俘虏,索性就加入八路参加抗日。六七十年代,父亲被批斗,他经常会被同学当面指着说“你爸爸是俘虏兵过来的”,他就特别想了解父亲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于是开始收集传单、小报,特别是关于父亲信息的都收藏了起来,这就是他对于收藏最初的启蒙意识。

1977年,恢复高考,他考入军校,81年毕业后到三军大任教,教经济类课程,87年转业到宜宾地区的地委政策研究室工作,写了很多经济方面的文章发表在国家级杂志上。36岁就被成了最年轻的副市长,就在即将提拔他为市长之际,他却辞职了,理由是市长的工资无法支撑他收藏的爱好。93年底,他到锦城创办了自己的房产开发公司,他就是后世名冠天下的樊建川。

胡杨后世数次去参观过他耗尽亿万资产建设的抗战博物馆,那里存放了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从带血的战衣到坦克大炮,甚至连日寇修的碉堡遗骸都从数千里之外搬了过来。

真实的抗战历史绝对不是手撕鬼子,也绝对不是腰包里摸出一把针就杀的鬼子落花流水。敌人如果如此不堪一击,还用抗争八年吗,其实远不止八年,如果从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算起是14年。荷包里装着针直接杀到东京,把小矮子天皇和弱智的东条干掉不就完了?

中国士兵的身体素质远不如鬼子,无论单兵素质还是武器装备都落后一个时代,敌人强大到无法想象。

然而就是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中国人没有投降,没有放弃过抵抗,而是付出了数十倍伤亡的代价,在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尤其是米国的帮助下,最终战胜了敌人。

不畏强敌,誓死抵抗,取得胜利,这才是真正伟大的民族。

那些用影视剧篡改历史的无耻之徒,都该枪毙,他们不是对这个民族的歌颂,而是对先烈们的羞辱。

樊建川的博物馆,用真实的史料和实物告诉后代子孙们,我们只有真正面对历史,才能真正的强大。

胡杨喜欢他穿件t恤上写着“袍哥人家绝不拉稀摆带。”

怎么也想不到,这世胡杨与他是在赵秘书的引荐下认识的。

初识胡杨,老樊也很意外,面前这个比自己还高一截的小伙年轻的令人发指,而他手里掌控着高速所有的路牌广告。

胡杨开车,晃了晃通行证,直接驶上了高速,打着双闪,缓慢行驶在应急车道上,一边熟练的驾驶,一边给樊总介绍路牌情况。

车到了龙泉就折返回来了,赵秘书和樊总很熟,还有别的事情要忙,胡杨把两人送到了人南路一处茶楼就离开了。

两人在茶楼等候一位金融界的朋友,老樊问道:“赵哥,刚才的小兄弟是你什么人?”

“我战友的儿子,挺懂事的,以后你广告方面的事可以找他。”

双会之后,省里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老领导已经卸任,将进京任最高政协副职,月底的党代会将选出新任的领导,据闻是原三号领导,赵东就是他的秘书。

赵秘书和老樊刚谈完事,就接到了领导的电话,让他帮自己去处理一件私事,一辆黑色奥迪100在茶楼外接到赵东,火速向乐山方向赶去。

办完事返回锦城,行驶到新津已经凌晨五点,驾驶员是个五十岁的老师傅,经验丰富驾驶技术高超,可毕竟年龄大了,一昼夜不停气的来回奔波,精神难免有点放松,刚过了花桥没多远,车祸就发生了。

大件路上,一个挂着帆布的载重大卡车开着大灯迎面而来,刺眼的灯光让驾驶员有一瞬间的失明,刚会过车,就看见前面一辆低速行驶的机动三轮车挡在前面,驾驶员猛踩刹车,急转方向盘,躲过了三轮车,整个车头却因惯性冲进了路边的排水沟。

赵东在后排睡着了,先是头撞到了车窗上,又被惯性狠狠砸在了前排座椅上,顷刻鼻血长流。

整个车头受损并不大,保险杠脱落,水箱漏水,连方向盘上的安全气囊都没有爆开,驾驶员也没事。

本来这只是件小事,就算是公车私用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最近省里换届在即,这些平时看起来鸡毛蒜皮的小事,一旦被人做点文章,虽然不至于结束领导的政治生命,但也会给领导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赵东先用纸巾擦拭完鼻血,又在受伤的鼻孔塞了团纸,想了想,给胡杨拨通了电话,因为他是个圈外人,也是自己信得过的人,恰好还有辆同型号的奥迪。

胡杨半夜接到电话,听完赵秘书瓮声瓮气的叙述,赶紧找出修理厂老板吴晓峰的电话打了过去。

吴晓峰就住在修理厂,凌晨接到胡杨电话,自然记得那个开奥迪的年轻人,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不到一个小时,胡杨的奥迪开到了车祸现场。

与赵东打了招呼,胡杨围绕半个车头陷在水沟的车转了一圈,然后招呼吴晓峰更换两车的车牌,自己则把挡风玻璃下的通行证进行了对换,到了后排,发现右侧椅背里露出了一本杂志的一角,抽出来一看是本《地方经济发展研究》的杂志,于是赶紧取出来放到了自己车的同样位置。赵秘看了胡杨往车里面放书,顺嘴说了句,领导平时在车上喜欢翻一翻,都是本省各地方写的文章。

临走,胡杨还记得手套箱里有柳婉的发夹,赶紧取了出来装进口袋。

看着换完车牌的奥迪,赵东狠狠拍了一下胡杨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然后让驾驶员老钟和胡杨交换了联系方式,招呼着驾驶员赶紧回锦城。

这边赵晓峰用胡杨手机联系了拖车,凌晨7点半将车拖回了修理厂。

“今天之内能修好吗?”胡杨问。

“没问题,上午我去拿原厂配件,换保险杠、中网、水箱就完事,下午五点给你交车。”赵晓峰拍着胸脯说道。

“这事你知道就行,千万别到处乱说。”胡杨严肃的叮嘱道。

“放心吧,兄弟,我懂规矩。”赵晓峰回答道。

早上七点,赵东到家,鼻血也不流了,洗了澡,换了沾满血迹的衣服,除了有点黑眼圈,看不出昨夜发生了任何事情。

换了车牌的奥迪,早上接完领导停在了车位上,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谁会闲的无聊去查看发动机号和车架号呢。

正好白天领导都在开会,没有用车任务,驾驶员老钟在车队休息室狠狠补了大半天瞌睡。

晚上八点,胡杨接到驾驶员老钟的电话,早早在修理厂等着了。

奥迪已经完全修复,车内车外洗的干干净净,连赵秘书流的鼻血都擦拭的毫无踪迹。

不会一儿驾驶员老钟将车开了进来,交换完车牌和通行证就离开了。

(求五星好评,谢谢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