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开局被斩首,狄仁杰发来组队邀请 > 第625章 结局(一)刀下留人

第625章 结局(一)刀下留人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开局被斩首,狄仁杰发来组队邀请!

这个字就是,【玴】(yi4)

玴,属于是古汉字,在现代很少人用,意思是“像玉的美石”。

在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所着的《说文解字》中,有解释过这个字。

【玴,石之似玉者。从(玉曳)声。余制切(有边读边的意思)】

《说文解字》也是唐朝时期的官方字典之一,还有一部是南朝梁黄门侍郎兼太学博士顾野王\/撰的《玉篇》。

两本书的区别就是,《说文解字》收集的字体是秦汉时期的小篆以及各种象形字,由于时代悠久,阅读起来有障碍。

而《玉篇》则是以楷体为字头的古代字典,日常应用非常广泛。

由于顾氏原本《玉篇》内容过于繁杂,当时皇帝萧纲评价“其书详略未当”,然后命人进行删改。

即便删改后,仍有70万字的规模,不可谓不夸张,依旧不便使用。

唐朝帝皇为了发展教育行业,也在不断的安排人删改,最终在上元元年(760年)形成最终通用版本。

可惜,顾氏原本《玉篇》残篇在近代被小日子偷走。

......

回到正题,李隆基觉得“玴”这个字是真的很合适,首先,在“世”字加了个“王”的偏旁,结构十分巧妙。

其次,寓意美好,众所周知,在古代形容一个男子像美玉,是极美的称赞。

最后,当代人和后人一看便知其实是世宗,也许在未来的哪天,会有子孙拨乱反正呢?

这就完美的解决了李隆基现在的困境,既不得罪祖宗,又能盛赞先帝功绩。

也许有人会问,为何不选择用“唐代宗”呢?

《后汉书·窦何传》有言:“代,犹世也。”说明在唐朝,如果“世”字不能用,可以用“代”字替代。

但是,你别忘了,“代”字,它原本也有自己的意思啊。

假如真的称呼李贤为“唐代宗”,会让后人误解,他是替代武则天统治,有一种得位不正的意思,同时又将武则天地位拔高。

万一后世子孙出现了另一个代宗,却是其他意思,这不是抹黑先帝吗?

由于李贤的功绩实在是太过瞩目,前无古人,后有没有来者,连李隆基都没有信心。因此,他的庙号必须慎重,为了烘托其光辉形象,不能存在一点点误会。

再说了,有一个唐代宗李豫,在二十四史中,没有出现一个文字解释,他的庙号里“代”字是为了避讳“世”字。

结果却被后人查了各种资料后,理所应当的认为,形成所谓的“学界公认”。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如果真是这样,为何《新旧唐书》没有提及?

当然,也可以用当时所有人都认为“代宗”=“世宗”,所以史书不多作翻译。

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你不能要求别人理解的意思跟你一模一样。

念及至此,为了避免后世子孙的议论,李隆基郑重的启用【唐玴宗】庙号,并让史官在此处特别标注,乃是为了尊崇高宗皇帝制定的避讳先则使用。

确定好先帝的庙号和谥号,就要确立帝陵的地址。

最终,在唐太宗的昭陵后方,选到了一处风水极佳的地方,名为“神陵”。

不要惊讶,其实“神”字,在唐朝人的认知下,没有像后代那么高级。

......

文武百官对【唐玴宗】这个庙号都没有意见,虽然圣人真的造了一个新的庙号,但是呢,好像看起来,听起来都不错。

主要是他们没有别的好主意,礼部尚书没有坚持“中祖”庙号,他当时只是随口一提罢了,为了证明自己真的有做事,有想过主意。

除此之外,李隆基将武则天的“唐武皇”庙号下掉,列为“则天大圣皇后”。

同时,将唐中宗、唐睿宗迁出宗庙。

李唐皇氏只祭奠供奉六室,即:太祖李虎、世祖李昞、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

但是呢,八代六室的供奉数字又不太吉利。受群臣上谏。

于是,李隆基实在是顶不住压力,将迁出去的唐中宗和唐睿宗重新放回祖庙,为了凑够九室,又将已故的太子李弘,封为义宗。

这样的话,就形成了八代九室。

......

时间流逝,岁月长庚。

到了宋代,赵构将李贤的庙号重新恢复成【唐世宗】,对其极为推崇,曾立旨将自己庙号设为世宗,然而下一任皇帝没有照做。

到了明代,明太宗朱棣阅读《旧唐书》时,批注李贤的庙号应为【唐成祖】,寓意“自成一脉,超越先祖”。没曾想这个举动,会给了某个不孝子孙灵感。

到了清代,康熙将李耳的庙号罢黜,把李贤的庙号改奉为【唐圣祖】,并以此为榜样。

到了后代,一众华夏史学家为此争论不休——

东方某国,对外坚称神武大帝乃是他们的宗祖,并拿出神武年间立的汉文界碑为证。不久后,漂亮国农场主意外挖出神武界碑,某国网友沉默。

东方某岛,依旧供奉着神武帝社,每到诞辰举办拜祭仪式。

2035年,某座唐朝大臣衣冠墓在华南发掘,出土《神武大典》石刻版等珍贵文物,震惊全世界。为后世学者对神武大帝的存在验证与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2036年,为了感谢对意外发现者宋某,记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被评为优秀青年。

......

开元元年(713年),宋真参加了李贤的葬礼后,他不顾李隆基和孙女宋令仪的极力挽留,他离开了神都洛阳。

同时,人老了喜欢清净,不想受世俗以及儿孙们的叨扰。

两夫妻迁出,他们去了哪里?

没错,就是汴州。

汴州这个地方,对于宋真来说,有特殊的意义。

他初次来到大唐,就是在汴州落脚,虽然经历过一些磨难,好在有惊无险。

两人在汴州城内买了套小宅院,不大,就半亩,装修十分简单。

每天过着男耕女织的淳朴生活,宋真有空就种种地,崔梦竹则是将画像刺绣。

宋景天担心父母晚年生活不幸福,于是增派了一百多个观音奴,悉心照料。

“你不是一直想看看我当年受刑的法场吗?”

崔梦竹笑道:“都过去这么久了,就不看了吧?”

“我想再去看看。”宋真一脸认真的说道。

当他来到法场的时候,此处人烟罕至,除非有人受刑,此处一直都是这样的光景。

宋真又站回当年跪着的地方,今时的他,佝偻着身子,耷拉着眼皮,仿佛又看到了熙熙攘攘的人群。

万般记忆,涌上心头。

他的目光,移至法场的东南方。

曾经,有一个年轻人,就站在这里。

救了他一命!

宋真被崔梦竹搀扶着,来到那个位置。

他用尽全力的嘶喊:“刀下留人!”

声音不复当年的清脆,只剩下无力的沙哑。

五十七年前的宋真,正被刽子手压在原地,他使劲的挣扎着,在此刻猛然抬头,望向那个位置。

一老一少,四目相对。

......

【今晚,凌晨前后,完结,还剩下最后一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