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重生九零:如意今生 > 第69章 即将到来的下岗潮

第69章 即将到来的下岗潮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重生九零:如意今生!

林芳忍不住赞叹了一声,“哎呀,如意,你这身太漂亮了!”

许如意看出林芳是真心称赞,也露出了真心的笑容。

“林阿姨,我来了。”

“来来,赶紧先坐下喝杯水,天有点冷,你怎么来的?看这脸都冻红了。”

今时不同往日,羁绊多年的方小雨已经离开了公司,林芳心里的大石被挪开,她心情好,也明白这些年自己错在了哪里,以后的岁月,她会尽量弥补对家人的亏欠。

许如意帮了自己,在医院还帮过周青连,这份情不可谓不重,林芳承这个情,就想着做点什么报答一下,听周青连说了许如意开店的事,这才拿出人均两百来找许如意订货。

许如意送去的瓜果蔬菜都已经吃完了,周青连也有提货券,又让家里的保姆阿姨去领了东西,这几天家里一直在吃许如意店里的菜,还真别说,味道就是不一样,就连林芳这个挑嘴挑得厉害的,都挑不出毛病来。

只是公司目前效益不算太好,就只拿得出两百来做福利了。

林芳一直想转型做女装,但这服装公司是原来她父亲一手创下的,当时国企兴盛,厂里工人众多,福利也好,工人每年都能发四套服装,不过都是厂里的工装,所以自己的服装公司一直以来接的都是这一块的订单。

这几年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人不满足于只穿单调的黑灰白颜色的服装了,百货大楼里挂的各式女装,稍微颜色靓丽一点,款式新颖一点,就算服务员态度不好,也能卖个精光。

大街上早就有女装铺面,这些人都是从省城进货,拿到县城卖,稍微有点眼光的,那生意真可以用火爆来形容。

林芳早就关注这些了,她还特地到最大的服装批发地羊城去考察了一番,那边款式都是从港城和弯省传过来的,什么流行的款式都有,她早就起了心思,想自己生产打版,做自己的服装品牌,只是厂里的一些老职工,思想守旧,不愿意做出改变。

林芳对此也头疼不已。

眼瞅着这两年效益一年比一年差,但厂里的一些老职工还是不松口,对于她们来说,每个月拿着固定工资,就是最稳定的,没必要去折腾。

林芳第一次见许如意,就被她身上的衣服吸引住了,那做工和面料,一看就不是买的,今天再看,她已经确定,许如意身上穿的,都是量身订制的。

林芳倒了杯热水给许如意,许如意礼貌地谢过,接了过来。

“谢谢阿姨,我骑车来的,倒也不算太冷。”

她打量了一下林芳的办公室,和电视里看到的差不多,一张大桌,桌子上摆着一张全家福,看样子是周延小的时候就拍的了,一个老板椅,没有书柜,后面放着一排矮柜,前面摆了一圈沙发,外人来的时候可以坐下谈话,一个饮水机。

办公室的摆设都差不多。

许如意几口热水下肚,身上的冷气压下去不少。

她从包里拿出了提货券,递给了林芳。

“林阿姨,这是你提货券,每张两百,你看一下,拿着这个去我店里,想要什么拿什么,减免两百就行了。”

林芳拿过提货券,“如意,你这心思真活络,这就不怕下面的人拿了这个不喜欢那个了。”

林芳走到办公桌那里,刷刷几笔,写了张支票给许如意。

“如意,拿着,支票会用吧?拿着支票去银行取钱就行。”

许如意将支票接过来,谢过林芳。

前世她就是做财务的,用支票的年代可没少用,后来基本都不允许用现金了,都是电子转账,支票也就慢慢消失了。

林芳拿起电话,叫人过来把提货券拿了发下去,离过年就两三天了,再不拿过完年了。

办完这些,林芳才说起了正事。

“如意,我想问一下,你身上这身衣服,应该不是买的吧?”

许如意点点头,“林阿姨真厉害,这衣服是我妈妈做的。”.

林芳眼神一亮,“你妈妈做的?上一次来我家穿那一身也是她做的吧?”

许如意笑了,“对呀,我家里人的衣服基本都是我妈妈做的,我妈妈手巧,家里的窗帘、桌布、沙发套,都是她动手做的。”

许如意特别骄傲,妈妈那手艺不是她吹,做出来的衣服走线工整细腻,做工精湛,比起机器来也不遑多让,但手工制作的衣服,更有韵味。

所以她有意帮妈妈开一个手工作坊。

林芳看着许如意身上的衣服,敏锐地察觉到许如意的野心。

有野心就好,就怕没有野心。

于是她提出来,“如意,你应该知道我开的是服装公司吧?我有意愿转型,我看中你妈妈的手艺,你看,我们能不能谈谈合作?”

许如意来之前,已经预料到林芳可能是谈服装的事,所以她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林阿姨,那要看怎么合作法。”

合作,不是不可以,但许如意只想让妈妈走高端定制路线,纯手工缝制,不用机器,就用缝纫机就行,所以林芳就算有机器有人工,许如意也用不上。

林芳的意思,是让许妈妈过来她公司,开高工资,让她带着厂里的人做,但她那是流水线作业,许妈妈这种纯手工可能还需要适应一段时间。

许如意详细询问了服装公司目前面临的问题,坐在沙发上喝了几杯水,终于提出了她的建议。

既然要改革,那就改彻底。

明年开始,陆陆续续国企的下岗潮就开始了,国企改革势在必行,国有企业重组也就成为必然,进而引起重组后各企业大量裁员的下岗潮。

厂里的职工再也不能端着铁饭碗,60%的普通人都得下岗。还能留下的,不是官家子弟,就是上了年纪、马上面临退休的老同志们。

很多职工面对企业的重组,要么办了停薪留职,要么买断工龄。

就算是小县城,也不可避免。

林芳心里也有所准备,两三年前,新闻就开始报道,沿海、内地一些省会城市的工人纷纷已经下了岗。

林芳早就听周青连分析过,就算自己身处南方这个偏远小城,也总有面临改革的那一天。用新闻联播里的话说,这叫“顺应时代发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