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歧涯俱是转蓬身 > 第188章 御下之道

第188章 御下之道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歧涯俱是转蓬身!

叶钧辞别了友人,独自下山了。

那是在赤竹坳一事过去了几日的时候。

那时白衣已经苏醒,伤势虽未痊愈,但已无性命之虞。叶钧悬着的心也就放下了。

可凤城剑会的局势依然不能让人安心。叶钧的身份或许等到武林大会之上、汪道玄宣布他的计划之时,依然还会再起波澜。

这局面让长剑弘觉得,自己更该留下了。

至于褚云岚,虽不想被牵扯进溯源教一事,但如他先前坦言,他是为朋友之事才到此的,所以此时还不能离开。

在叶钧离开之际,褚云岚交给了他一枚鸣鲸帮的令牌。这意味着叶钧在必要之时,可以调遣鸣鲸帮的人为他所用。

叶钧是要去追查谢思邈。

以他手中的线索来看,只知谢思邈在凤凰山上见过南澳岛那个名为莫应夫的海盗之后就离开了。

白衣依然隐瞒着车荐兰的事情,所以叶钧此时并不知道,要找谢思邈应该去盯着车荐兰。

叶钧打算从莫应夫那里下手,于是下了山便直奔南澳岛。

他乘船沿着韩江顺流而下到了海边。

一望无际的海面,一座海岛孤悬在海天之间。

海边有不少小渔村,渔民们乘小舟出海,看着就危险得很。

一个巨浪翻涌,已经足够将小舟吞没。更别提自然灾害之外,沿海的百姓还得提防着海盗劫掠。

叶钧独自行走在渔村里,到处都是忙着整理渔网、修缮渔船要出海的渔民。

当时南方出海打渔多在冬季,因为此时气候平稳,多是偏北风的天气,利于渔民出海。

叶钧找了个年纪较大的老渔民,询问他近期出海可有危险,是否有海盗在附近活动。

老渔民叹了口气,说这里出海哪时没有危险,又哪时没有海盗?

叶钧当然知道这里海盗问题严峻,可还是陪着老渔民闲聊,从他口中了解着南澳岛的情况。

原来,南澳岛的海盗问题由来已久。

最早有史记载的,是宋孝宗淳熙七年(即1180年),在史书中被称为“海上剧寇”的沈师“啸聚甚众,犯南澳,岭东震动三月”。

那一次海盗之乱,是集合了数郡兵力才平定下来的。

因为地势原因,朝廷管控困难,这才让海盗有机可乘、上岛作乱。

为了杜绝沈师之乱再现,也担心孤悬海外的岛民们作乱,在明朝开国之后,朝廷便颁布了禁海号令,将岛上原有居民迁往大陆。

无人的荒岛便不需要劳心费力去管理了。

这是当时朝廷的想法。

可如此一座天然据点,没有了官府的治理,又无居民守卫家园,久而久之就成了啸聚山林的胜地。

如此“无为而治”,是此处盗寇横行的一部分原因,而另一个原因便是海禁。

海禁动了沿海百姓的利益,以致很多沿海百姓走私出海,与海盗勾结,使得盗寇问题更难解决。

朝廷治理下民,不顾百姓之欲,不重视百姓生计,百姓便会自谋出路。

这是人性最基础的求存。

可百姓的求存,在没有动摇到朝廷利益的情况下,又有几人重视?

嘉靖皇帝不会相信是海禁政策催生的海盗势力。

因为在此之前也有海盗。

可嘉靖皇帝不曾想过,在此之前的海盗可有如今这样难以治理。官府多次征讨、多次招安,可此处的海盗始终还在。

数年之后的历史,将会用实际行动证明,御下之道需使下民安生。

等到隆庆元年(即1567年),海禁被适度放开,大量海盗转而经商,一时间沿海晏然。

可眼下,老渔民虽说得出海盗的症结所在,却不可能动摇得了朝廷法令。

叶钧听着老渔民的真知灼见,只能无奈叹息。

他不知道这里的百姓还要经受海盗劫掠多久,他个人也是无能为力。

孤悬海外的南澳岛可不是鄱阳湖里的大孤山,没那么容易混上去。即便叶钧有心除恶,也没有这个能力。

但海盗不可能全都龟缩在岛上,沿海一带必然是有其前哨的,否则真等官府围剿到岛上,海盗们岂不抓瞎?

于是叶钧向老渔民打听着附近可有海盗窝点,他打算为渔民们尽一份绵薄之力,顺便去探听一下情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