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带着异能,穿越边疆搞基建 > 第122章 各地现状

第122章 各地现状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带着异能,穿越边疆搞基建!

就在许惟成功将湖水引入东口郡的第三日,卓河就听到了消息,连夜派人到了营地中,想要请教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今日我来时,便见到路上的人脸上都充满了笑意,想必定是旱情有所缓解。如今我们可是在一条船上的,有了缓解旱情的方法,周公子能也该同我们分享以下不是。”

若是于笑笑在这里,便能认出这位同周恒说着话的,正是她爷爷的亲信,当初去倪府给许惟送礼的何长史。

“江公子此前便说过,让我们两边有事及时商量沟通,周公子您这次自己将这件大事办完了才通知我们,可是有些不地道。”何长史有些醋溜溜地说道。

他这些日子在卓河可谓是日日都被这旱情急昏了头脑,就在救灾一事一筹莫展之时,周恒就派人过来告诉他这件事卓河已经完美解决了,可不得让何长史激动又忍不住埋怨。

周恒摇了摇扇子,脸上带着些无奈说道,“诶!这也不是我不想提早告知何兄你这件事,实在是这解决方式有些过于离奇,怕你一开始不相信,才到了完成之时再同你说嘛。”

他取出许惟此前交给自己的东口郡水路图,交给了何长吏,“你先看看这个。”

“水路图吗,这个怎么了?”何长吏看了两眼,没发现有什么不对的。

周恒又拿出了之前营地中所存放的旧版本,“再对比这看看这个。”

两张图摆在何长吏的面前,左边的那幅图明显比起右边多了不少线条,何长吏便明白了这幅画的意思,“这……这么多新的河道,都是你们这段时间挖出来的?”

周恒点头,“正是。”

“可,这是怎么做到的?如此巨大的工作量,就算是军营里所有的人都出动,也要不少时间才能完成吧?难道你们一早就开始准备起来了?”何长吏不禁对此感到震撼。

周恒摇摇头,“不,从开始到结束,不过用了半月的时间罢了。”

“这怎么可能!”何长吏对此愈发不解,都忍不住怀疑周恒是在忽悠自己,忍不住站起身激动地说道,“半月时间便要挖出这么多条水路,便是夜以继日不停地做,也不可能啊!你可莫要诓骗我!”

周恒给他倒了杯水,“若不是亲眼所见,我也觉得不可能。但事实就是如此”他对着何长吏解释道前些日子东口郡的盛况,“……几乎所有的人,不论大小,都自愿出面开凿渠道,每条路上都挤满了人。”

周恒同他说着许惟的做法,何长吏听完,不禁感叹道,“我此前见过许姑娘一面,只晓得她救了我们家小小姐,且是江公子的内人。没想到她还有这般魄力!于民于好,让民自愿帮着完成这项壮举,且在结束之后还让民众念着她的好,这般举措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周恒是亲眼看着许惟完成这份壮举的人,自然对此感触更深,“许姑娘对于民众如此作为,实在是有大格局,若是让这样的人待在那个位置,对大景也是一件好事……”

何长吏听到他的话,小声说道,“确实如此,江公子也是一样,所以我等才决定追随他不是?”

周恒笑了笑,不再继续这个话题,“好了,如今你也知道这事是如何办成的了,回去可要效仿着来?”

“我当然是想的,只是这样做投入成本有些大,还要去问过太守的意思,并且找专业人士将卓河适宜开渠的地方规划好,等到结束的时候怕是已经到秋收时节了……”何长吏有些无奈地说道。

“便是到秋收结束,也比如今什么都不作为的好。”周恒悠悠地开口,“此次旱情不知何时才能结束,也许是明天,也许明年也未可解。总之这件事做成了之后便一直都在那里,也算不得是浪费。若是真的到了明年还未结束,如今做好了,来日便不必继续困惑了。”

周贺收起桌上的两幅图,将他们放回原处,“而且卓河之所以以此为名,不正是因为你们的‘卓河’吗,那可比东口郡这边还要到别处去寻水方便多了。”

何长吏听他这么说,也认为这件事要尽快办好,“你说得不错!我这便回去同太守商量此事!”

何长吏丝毫没有多留的意思,急匆匆地便朝着卓河走了。

……

北部这两个郡找到了应对旱情之法,可西部和南部却依旧饱受缺水之苦。

农民们只能看着地里的粮食一点一点枯死却毫无解决办法。有些人实在受不住了,直接将刚抽穗,还未长出粮食来到苗收起来吃了。

民众的怨声日益渐大,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了难民。

京城城门口,如今已经聚集了一大片的人,他们都是各地因为缺水前来逃难的。可现实注定要让他们失望了。

皇上早就下令,不许让任何一个灾民进到京城内。

原本此处便不是什么水资源十分丰富的地方,城内的百姓如今用水也是省之又省。只有宫内,靠着多年来的蓄水,依旧潇洒。

周国公来到城门口,看着外头个个都面黄肌瘦的人们,心中不免有些凄凉。城门口有一些官员主动布置的施粥处。只是比起以往,这每人能分到的粥不仅是米粒,便是水也变少了,只够这些人勉强活下去罢了。

周国公望向北方,不由得想起大儿子前些日子给自己送的信。

依照信中所言,东口郡作为原本的苦寒之地,如今恐怕比起京城更适合这些人……

周国公叫来自己的亲信,向他交代了几句话,对方虽有些不解,但依旧按照周国公说的去办了。

没几日,难民中就传出了说东口郡地广人稀,且无旱灾的消息。

消息人传人,很快整个难民队伍就都知道了。

又几日过去,京城门口的难民少了接近一半。剩下的那一半,靠着一丝微薄的希望,向着东边继续前进着……他们不过是想要找一个能让自己活下去的地方罢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