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从原始部落到清末 > 西周之奇葩的祖孙三代

西周之奇葩的祖孙三代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从原始部落到清末!

商朝虽然比周朝存在的时间短,只有不到六百年,但是中间出过很多厉害的君主,扶大厦于将倾,让风雨飘摇的商王朝能够续命下去,其中杰出的代表就有:名相伊尹,悔过自新的太甲,中兴之主武丁,盘庚,第一女将军妇好等等。

周朝虽然传承了八百年,可除了开国君主武王之外,只有个圣人周公旦了,其余的君主真是一言难尽,中兴是不可能中兴的,能不败家就已经是明君的典范了,倒是类似于后世司马家的八王之乱倒是出了不少,今天就盘点下最奇葩的祖孙三代吧。

作为周朝第27代君王的周幽王,被后人嘲笑了千年,只为一句“烽火戏诸侯”,为博美人一笑而闹出的荒唐之举,跟“狼来了”的故事一模一样,“狼来了”只是小孩子闹着好玩儿,而周幽王还知道“戏出有名”,只为红颜。

周幽王作为一国之君,怎么会做出如此荒谬的行为?其实在了解了他的爷爷和父亲的荒唐之后,就知道答案了,祖孙三代,往上数,一代比一代更加荒唐,只不过周幽王更加蠢笨而已,导致自己命丧骊山。

周幽王的爷爷是臭名昭着的周厉王,叫姬胡,在位37年。

周厉王贪财好色,残暴无德,骄傲放纵,不听忠臣规权重用同他一样贪财的荣夷公,并且大力阻塞言路,凡是说他不好的,全都杀掉,民间无人敢议论,将话都藏在心里,周厉王觉得自己治世有方,民间言论一片祥和,召公知道隐患巨大,总有一天会爆发的,于是劝周厉王说:“堵住人们的嘴比堵住洪水更加厉害,只有让民众畅所欲言,才能知道天下的好坏之处,才能加上防备杜绝,可现在你只知道去堵住他们的嘴,又怎么知道民心所向呢?所以,要像治水一样地去疏导,而不是只知堵塞,充耳不闻,自欺欺人。”

可周厉王哪里听得进去,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治世之道中,无论好坏都是自我裁决,一意孤行,直到民间怨气聚焦到了顶点以后开始发动叛乱,周厉王抵挡不住,只好逃到了彘,太子静躲在召公的家里被众人发现以后,也围攻了召公,召公只好用自己的儿子狸猫换太子,让太子静躲过此劫。

周厉王在逃到彘14年后,在那里哀怨地去世,国无君则不安,于是召公与周公一起共理朝政,称为“共和之治”。

注:这里的召公和周公不是第一代的,他就是个称呼,爵位,类似于秦国公,鲁国公之类的。

太子静就在召公家中长大,等他长大以后,就把王位交给了静,他便是周宣王。周宣王就是周幽王的父亲,姬静。

本以为受到自己父亲的影响,周宣王应该有前车之鉴,励精图治,谁知他却并没有汲取父亲的教训而遵守法度与祖先的圣德,遗传了父亲的独断专行,不听忠臣良言。

天子应当在农耕之时带头亲耕以示重农,可周宣王却不以为然,偏偏不去千亩之地亲耕,之后,千亩发生战争,周宣王的军队大败。

周宣王准备清点人口用以继续征兵,可有大臣却劝说:“民户是不可以清点的”。周宣王仍然一意孤行清点了所有民户。

一开始我并未理解为什么民户不能清点,后来才反应过来,说的是不能劳民伤财,因为这些户籍只要一问官员就全都有记录,在秦孝公时期,招募新兵规定不得用家中是独子或二子的,必须是三丁以上者才能征召入伍,即使自身本领再过人也不行,这就保存民间仁治的最基本要素,只有心系百姓的天子才能久治。

周宣王在临死的那一年,他听到有关周朝江山会被女子危害的传言,于是下令杀死了很多妇女和女婴,大夫杜伯劝谏,周宣王又把杜伯杀死了。

至于周宣王的死因,民间流传有两种说法:第一种:周宣王在游猎的时候,杜伯的冤魂突然乘白马白车,戴着红帽,执红弓红箭与两位大臣一同朝周宣王狂奔过来,然后一箭射中了周宣王的心脏而亡。这个说法当然比较玄幻不可信。

第二种:周宣王梦见杜伯射杀自己,也就是第一种说法并非是真的,而是在梦中所见,周宣王受惊过度,没多久就病死了。

这两种说法里无疑看出,周宣王的死都跟他杀死杜伯而生心病有关。

按理说,周宣王从小目睹了父亲的乱治的悲剧结局,又有召公的教导,可周宣王还是像极了父亲,这让我不得不相信遗传的强大作用。

直到再看周宣王的儿子周幽王的荒唐后才肯定了,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提出的那个有关遗传的观点,我不得不为之肯定。

他说:“孩子的性格必定遗传至父亲,智慧则遗传至母亲。”

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后来看的话,就不难理解,周幽王为何会做出“烽火戏诸侯,只为博褒姒一笑”的荒唐之举了。

周幽王名叫姬宫湦,或许在父亲周宣王驾崩那一年他听到的传言,说有女人会祸害周王朝,从而大肆屠杀妇女和女婴,从褒姒的出现来看,并非空穴来风,可惜的是,上天注定的,又怎么可能凭人力逆转呢,褒姒一定会躲过这一次劫难。

有关褒姒的故事,多少还赋有一些神话的传奇色彩,还被司马迁记载在了《史记》里。

说在夏朝孔甲帝的时候,突然天降两条神蛇至夏宫,一雌一雄,孔甲命人卜算无论是留下它们还是赶走它们,或是杀掉它们,都是不吉利的,只有留下这两条神龙的唾液封存起来才是吉利的。孔甲帝命人用木匣子将唾液封存了起来,以后不许任何人打开它,就这样一直从夏朝流传到了商朝,再从商朝传到了周朝,一直到了周厉王这儿,因周厉王不信鬼神之说,偏要打开匣子看看,谁知一打开后,唾液便弄得满朝堂都是,怎么也打扫不干净,于是周厉王让一群女人赤身裸体对着唾液大叫,也不知这种方法是怎么想到的,估计也是阴阳师出的主意吧,司马迁没有交待,总之,这样对着唾液大叫了一阵后,唾液变成了一只大蜥蜴跑到了后宫去了。

在后宫里有一个六七岁的小宫女,不小心碰到了这只蜥蜴,随后蜥蜴就消失了。这个小宫女忘记了这件事,成年以后自己的肚子却突然大了起来,小宫女从未亲近过男人就怀孕了,就这样偷偷地生下了一个女儿,她非常恐惧,就寻了一个地方将女儿丢弃了。

到了周宣王时,突然民间流传起一首童谣:“山桑为弓,箕木为箭,周亡于此。”

正好有一对夫妻就是卖箕木箭山桑弓的,周宣王就命人去杀掉他们,两夫妻幸好逃掉了,在路上正好遇到了那个宫女丢弃的女婴,夫妻俩好心将她拾起带着一起逃窜到了褒国,并将她抚育长大,取名褒姒。褒姒越长越漂亮,出落得婷婷玉立,是一位标致的美人。

此时,周宣王已经驾崩了,掌管周朝的天子已经是周宣王的儿子周幽王了,褒国得罪了周幽王,于是挑选出一群美人送给了周幽王,褒姒也在其内。周幽王在后宫里一眼就被褒姒的美貌所吸引,此后,褒姒便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褒姒为周幽王生下了一个儿子,名叫伯服,因周幽王专宠褒姒,于是也想将她的儿子立为太子,可是王室里只能立皇后的儿子为太子,周幽王的王后叫申后,是申侯的女儿,申后所生的儿子叫宜臼,宜臼本是太子,可是周幽王偏偏废掉了王后和太子,立褒姒为王后,立伯服为太子,因此得罪了申侯。

褒姒长得非常漂亮,唯独不爱笑,越是这样,宠爱她的周幽王就想尽了一切办法要逗笑她,可很长时间过去了,褒姒依然从未笑过,这似乎成了周幽王的一桩心病,于是成天琢磨着有什么办法能让美人一笑。

有一次,周幽王望着烽火台心生一计,倒不如把烽火台全部点燃试试看,如此壮观的场面就不怕褒姒见了不笑,马上命人将烽火台全部点燃,古时的烽火台与狼烟,皆是有外敌入侵时,召集各路诸侯的报警信号,只要远远望见了烽火和狼烟,就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赶来救援,周幽王点燃的烽火台,各路诸侯都不知就里,纷纷赶来,谁料却是天子的一场儿戏,众人心里忿闷不已,愤愤离去,褒姒见了众人被猴耍的场面,果然笑出了声,周幽王很是得意,似乎干成了一件天大的伟业。

于是,为了一再地博褒姒一笑,周幽王后来又多次点燃了烽火台,诸侯们只当是一次次的儿戏,便不再相信烽火台的作用,见之若惯,不再赶来了,众人只叹道:“祸起,周将亡矣!”

周幽王的前老丈人申侯,一直将他废后的事记在心上,对其恨之入骨,一直在等待合适的时机报仇,后来申侯联合了犬戎、缯国一起出兵攻打周幽王,此时的周幽王慌忙命人点燃烽火台前来救驾,可再也无人相信他烽火和狼烟的作用,这大概就是最初版的“狼来了”的故事。

周幽王被申侯刺杀于骊山脚下,他的王后褒姒也被俘虏走了,结局如何,司马迁没有继续讲下去,大概是情节过于凄惨,在当时不好用细节描述出来,我们却能想象出一个美人被俘虏走的情形,后来北宋的“靖康之耻”就是参考。

周王室的天下又归还给了申后的儿子宜臼,也就是周平王,然而周平王并未振兴祖上三代开始败落的周王朝,在位51年驾崩,平庸憋屈地去世。

或许周王室的衰败,就是从周厉王开始的,也或许如神话故事所说,从周厉王打开了神龙的唾液匣子开始。

其实,王朝的更替,哪里是镇国之宝所起的作用呢,人们用神话来将一切不幸与灾祸归于天意,实则细细想来,哪里是天祸,不过都是人祸久而成积罢了。

人不敢担此重责,于是将一切都归于天数,以为将所有命运都归结于上天定数就可以摆脱人患的责任,让代代良心好过一些,让历史不那么悲惨,实际上,纵观历史,“天数”成了背锅侠,人才是万事的主宰,一朝一代该走向何方,一代君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