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从原始部落到清末 > 春秋五霸之秦穆公

春秋五霸之秦穆公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从原始部落到清末!

秦穆公(?-前621年),嬴姓,赵氏,名任好,春秋时期政治家,秦国第九位国君(前659年-前621年在位)。

秦成公四年(前660年),秦穆公继位。秦穆公五年(前655年),授国政于五羖大夫百里奚,迎蹇叔为上大夫。秦穆公十年(前650年),暗中重用自晋国逃到秦国的丕豹。秦穆公十三年(前648年),为救济晋国旱灾,兴起“泛舟之役”。

秦穆公十五年(前645年),与晋国发生韩原之战,生擒晋惠公,而后送回晋国,与晋国相盟。秦穆公二十四年(前636年),扶持晋国公子重耳为晋文公。秦穆公三十年(前630年),与晋文公出兵围攻郑国,经烛之武劝说而与郑国结盟。秦穆公三十三年(前627年),出兵袭击郑国未果,秦军反遭晋襄公出兵袭击,经历崤之战的惨败,开始与晋国相争。

而后,为报崤之战的仇,又经彭衙之战的惨败。秦穆公三十四年(前626年),采用内史廖的建议,西取由余。秦穆公三十六年(前624年),发动王官之战,大败晋军。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采用由余的计谋,生擒戎王。

秦穆公三十九年(前621年),秦穆公去世,安葬于雍城(今陕西凤翔东南),谥号为“穆”(一作“缪”)。

在位期间,秦穆公审时度势,在内政方面善于任用人才,加强国内的发展。在外交方面采取以和为主的方针,与晋国保持相对友好,同时向西发展,使十二个戎国服于秦国,秦国疆域增加了周边千里的土地,称霸西戎,并被周襄王赐予金鼓。

秦德公二年(前676年),秦德公逝世,长子秦宣公即位。

秦宣公十二年(前664年),秦宣公逝世,其九个儿子没有谁可继位,由其弟秦成公继位。

秦成公四年(前660年),秦成公逝世,其七个儿子没有谁可继位,由其弟秦穆公继位。

秦穆公元年(前659年),秦穆公亲自率兵攻打茅津(今山西平陆东)之戎,取得了胜利。

秦穆公四年(前656年),秦穆公从晋国迎娶其太子申生的姐姐为妻。

秦穆公五年(前655年),晋献公把俘虏的虞国大夫百里傒(即百里奚)当作陪嫁奴仆送到秦国。百里奚出逃时被楚国边境上的人逮捕。秦穆公听说百里奚有贤才,想用重金赎买他,但怕楚国人不肯,就派人以赎回陪嫁奴仆的名义,成功用五张黑公羊皮从楚国人手中赎回百里奚。

之后,秦穆公释放了百里奚,与他谈论国事,遭到百里奚推辞。秦穆公坚持询问,与百里奚谈了三天,非常高兴,把国家的政事交给了百里奚,号称“五羖大夫”。百里奚推荐蹇叔,于是秦穆公派人用重礼迎接蹇叔,封蹇叔为上大夫。秋季,秦穆公亲自带兵攻打晋国,在河曲(今山西永济南)打了一仗。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作乱,太子申生死于新城,公子夷吾和公子重耳出逃。

秦穆公九年(前651年)九月,晋献公去世,骊姬的儿子奚齐继位。十月,晋国臣子里克在居丧的房屋中杀死奚齐,荀息拥立卓子。十一月,里克又在朝堂上杀死卓子,荀息随之自杀。公子夷吾在却芮的建议下派人请求秦国帮助他回到晋国,秦穆公应允后派百里奚带兵护送公子夷吾回国。公子夷吾对秦国人说:“如果我能成为晋国国君,愿割让晋国的河西八城给秦国。”齐国的隰朋率领军队会合秦军,送夷吾回国。

秦穆公十年(前650年)四月,周公忌父、王子党会合隰朋立公子夷吾为晋侯,史称“晋惠公”。晋惠公杀了里克,并派丕郑感谢秦国,背弃信约,不把河西八城给秦国。丕郑听到这个消息后感到害怕,于是与秦穆公商量说:“晋国人并不想要晋惠公,其实想要公子重耳。如今晋惠公背弃信约而且杀死里克,都是吕甥、却芮的主意。希望您用利诱的办法赶紧召来吕甥、却芮,二人一来,那么再护送公子重耳回晋国就容易了。”秦穆公采纳了他的建议。冬季,秦穆公派泠至与丕郑回晋国,召吕甥、却芮。

吕甥、却芮等人怀疑丕郑有阴谋,便建议晋惠公杀了丕郑、祁举及二人的党羽七舆大夫。丕郑的儿子丕豹逃到秦国,劝秦穆公说:“晋国国君无道,百姓叛离,可以借这个机会去攻打晋国。如果讨伐他,百姓肯定会赶他走。”秦穆公说:“如果夷吾失去百姓,怎么还能杀掉大臣?晋国的百姓如果都像你一样纷纷逃离祸难,还怎么能赶走国君呢?”没有采纳了他的建议,但暗中重用他。

秦穆公十一年(前649年)夏季,王子带号召扬、拒、泉、皋、伊雒的戎人一同攻打西周京师,侵入王城,火烧东门。秦穆公、晋惠公派兵进攻戎人以救援周王室。

秦穆公十三年(晋惠公四年,前648年)冬季,晋国大旱,派人来秦国请求援助粮食。丕豹劝说秦穆公不要给,要趁着晋国饥荒去攻打晋国。秦穆公去问公孙支,公孙支说:“饥荒与丰收是交替出现的事,不能不给。”又问百里奚,百里奚说:“夷吾得罪了您,他的百姓有什么罪?”秦穆公采纳百里奚、公孙支的意见,最后还是给晋国提供粮食。水路用船,陆路用车给晋国运去粮食,从雍都(今陕西凤翔)出发,源源不断地直到绛城(今山西翼城东南),史称“泛舟之役”。

秦穆公十四年(前646年),秦国发生了饥荒,秦穆公向晋国借粮食。晋惠公与群臣商议,虢射说:“趁秦国饥荒而攻打秦国,可以取得大成功。”晋惠公听从了虢射的建议,不给秦国提供粮食。

秦穆公十五年(前645年),晋惠公发兵攻打秦国,秦穆公大怒,任命丕豹为将军,亲自统兵迎战。九月,晋惠公迎战秦军,派韩简侦察敌情以及前去约战。十四日壬戌,两军在韩原(今山西河津、万荣之间)交战。晋惠公脱离大部队,与秦军争夺财物,车马陷在泥淖中,盘旋不得出。秦穆公与部下纵马追赶他,没有抓到晋惠公,反被晋军包围了。

晋军攻击秦穆公,秦穆公受伤。这时,曾在岐山下偷吃秦穆公良马的三百多个人为报“食马之德”而驱马冲入晋军,晋军撤掉包围,使得秦穆公脱险而晋惠公反被生擒。于是,秦穆公俘虏晋惠公而归,在全国传下命令:“大家都斋戒独宿,我将要用晋惠公祭祀上帝。”周襄王听说这件事后,说:“晋惠公是我的同姓。”替晋惠公向秦穆公说情。

晋惠公的姐姐是秦穆公的夫人,听说晋惠公被带回秦国,便领着太子罃、公子弘和女儿简璧,登上高台,站在柴草之上,准备自焚而亡,让人身着丧服去迎接秦穆公,并说:“上天降下灾祸,致使两国不是以赠送玉帛这种正常的礼节相见,而是以兵戎相见。如果您让晋惠公早上进入国都,我晚上就自焚;晚上进入,我早上自焚。请国君考虑。”秦穆公只好安排晋惠公住在灵台。

秦国大夫请求把晋惠公带回国都,秦穆公说:“我俘获了晋惠公,以为是成就了一件大事,可是如今天子为他求情,夫人也为此事而忧愁。如果因此而造成夫人自杀,那还有什么用呢?对大夫们又有什么益处呢?况且晋国人以忧伤来感动我,指着天地和我相约。不考虑他们的忧伤,就会增加他们对我的怨恨;我不履行自己的诺言,就是背叛了天地。增加怨恨会使我难以承受,背叛天地则不吉祥,一定要放晋惠公回国。”公子絷说:“我看不如杀了他,以免使他继续作恶。”公孙支说:“让他回国,把他的太子作为人质,一定对我们大大有利。

如今还不能将晋国灭亡,如果杀掉了它的国君,只能导致更坏的恶果。并且史佚曾说过:‘不要首先发动祸难,不要依靠动乱获利,不要增加相互间的怨怒。’增加怨怒使人承受不了,欺侮别人则不吉祥。”便同意和晋国讲和。晋惠公派郤乞回国通知吕甥,并召他前来谈判。

十月,晋国的吕甥会见秦穆公,在王城缔结盟约。秦穆公向吕甥询问晋国的情况后给晋惠公换了住处,迁入接待外宾的馆舍,以诸侯之礼相待,用七牢的规格来宴飨他。

十一月,晋惠公回国。当年,晋国又发生了饥荒,秦穆公又送给他们粮食,并说:“我虽然怨恨晋惠公,却怜悯晋国的百姓。而且我听说当初晋国祖先唐叔受封的时候,箕子曾说: ‘晋国的后代必然强大起来’。晋国将来还是很有希望的吧!姑且对晋国树立一些恩德,以等待将来有能力的人出现。”这个时候,晋惠公献上晋国的河西之地(今陕西大荔、华县一带)给秦国,秦国开始在晋国的黄河东部征收赋税,并设置了官吏负责管理。

秦穆公十七年(前643年)夏季,晋惠公让太子圉到秦国为质。秦穆公把黄河东部的土地归还给晋国,并把宗女嫁给太子圉为妻。

秦穆公二十二年(前638年),晋惠公患病,太子圉得知后说:“梁国是我母亲的家乡,秦国却灭了它。我兄弟众多,晋惠公百年后,秦国必定留住我,晋国也不会重视我,而改立晋惠公的其他公子。”并与妻子谋划一起逃回晋国。其妻不肯跟从,于是太子圉逃回晋国。

次年(晋惠公十四年,前637年)九月,晋惠公去世,太子圉即位为君,史称“晋怀公”。秦穆公对晋怀公的逃离十分恼恨,就从楚国迎来晋国公子重耳,并把原来晋怀公的妻子嫁给公子重耳。公子重耳开始时谢绝,后来就接受了。秦穆公对公子重耳更加以礼厚待。

秦穆公二十四年(前636年)春季,秦穆公派人告诉晋国大臣,要送公子重耳回国,获得应允后派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护送公子重耳回到晋国。二月,公子重耳登位成为晋国君主,史称“晋文公”。晋文公派人杀了晋怀公。秋季,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勾结翟人围攻周襄王,周襄王出居郑地。

秦穆公二十五年(前635年),周襄王派人向晋国、秦国通报发生祸乱的情况。春季,秦穆公领兵驻扎在黄河边上,准备护送天子回朝。晋文公听到狐偃的建议后让卜偃占卜。根据占卜结果,晋文公托辞让秦穆公退兵,自己则带兵顺黄河而下,护送周襄王回朝,并杀死王子带。秋季,秦穆公和晋文公出兵攻打鄀国,楚国的斗克、屈御寇率领申县、息县军队守卫商密(在今河南淅川一带)。

秦军经过析邑(今河南内乡一带),将自己的士兵捆起来假装俘虏,包围了商密,黄昏时逼近城下。夜里掘地杀牲,把盟书放在上面,伪装成和斗克、屈御寇歃血盟誓的样子。商密人害怕了,说:“秦国人已占领析地了,戍守的斗克、屈御寇背叛了我们!”于是投降了秦军。秦军将申公斗克、息公屈御寇囚禁回国。

秦穆公二十八年(前632年)夏季四月初一日戊辰,秦国的小子憖和晋文公、宋成公、齐国的归父、崔夭率军驻扎在城濮(今山东濮县南)。初二日己已,同楚国军队交战,楚军大败。

秦穆公二十九年(前631年)夏季,秦穆公派小子憖和鲁僖公、王子虎、晋国的狐偃、宋国的公孙固、齐国的国归父、陈国的辕涛涂在翟泉(位于洛阳城内)会盟,重温了践土之盟,并谋划攻打郑国。

秦穆公三十年(前630年)九月十日甲午,秦穆公、晋文公出兵围攻郑国。晋军驻扎在函陵(在今河南新郑北),秦军则驻扎在汜水南面。在佚之狐的建议下,郑文公派烛之武对秦穆公陈述利害,说:“灭掉郑国,对于晋国而言是得到了好处,而对秦国却没有利益。晋国的强大,是秦国的忧患啊。”秦穆公听后和郑国人结了盟,派杞子、逢孙、扬孙留在郑国协助戍守,然后撤军回国。晋文公随之也撤军。

秦穆公三十二年(前628年)冬季,晋文公和郑文公去世。杞子从郑国派人告诉秦国,声称秘密派兵前去可以占领郑国的国都。秦穆公不顾蹇叔和百里奚的劝阻,执意发兵攻打郑国,召见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及白乙丙三人,让他们率军从东门外出发。

秦穆公三十三年(前627年)春季,秦军东进,越过晋地,途经成周北门时,战车上的车左和车右都摘下头盔下车步行。刚一下车就又跳了上去,有三百辆车都是这样。当时王孙满年岁尚小,看到这种情况,对周天子说:“秦军轻佻无礼,肯定失败。轻佻则缺少谋略,无礼则粗心大意。进入险要之地而粗心大意,又没有谋略,能不失败吗?”秦军进入晋国的边境城邑滑邑(今河南偃师南)时,郑国的商人弦高正准备到成周去做买卖,遇到秦军。

他给秦军送了四张熟牛皮,又送去十二头牛,以犒劳秦军,说:“我国国君听说贵军要到我国去,特派我前来慰劳贵军将士。我国虽不富裕,但愿意为贵国长期服务,如果要居留,保证提供每天的必需品,即使要离开,也要为你们守卫到最后一夜。”同时派人迅速向郑穆公报信。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位将军听后互相商讨说:“我们将要袭击郑国,郑国已发觉了,再前往已经来不及了。”于是攻破滑邑之后就撤军回国。

此时,晋文公还没有安葬,其太子晋襄公得知滑邑被灭的消息后发愤说:“秦国欺辱我丧父,趁丧事期间攻破我们的滑邑。”于是晋襄公发布命令,并迅速动员了姜戎的军队参加,染黑了丧服,让梁弘为他驾车,让莱驹为牟右。夏季四月十三日辛巳,晋军在崤山(今河南渑池西)堵截秦军,使秦军没有一人逃脱,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俘虏回国都。

晋文公的夫人是秦国宗室之女,为被俘的三位将军向请求晋襄公说:“秦穆公对这三个人恨之入骨,希望让这三个人回去,使得我国国君能亲自快意地煮死他们。”晋襄公答应了她的请求,放三人回秦国。三人回到秦国,秦穆公身穿白衣亲自到城外迎接他们,向三人哭着说:“我不听百里奚、蹇叔的话,使你们三人受到屈辱,你们又有什么罪呢?你们要发奋雪耻,不要懈怠。”之后让他们三人官复原职,更加器重他们。

秦穆公三十四年(前626年)或三十五年(前625年)春季,秦穆公派孟明视等率兵攻打晋国,以报崤之战之仇,晋襄公领兵抵抗。二月七日,两军在彭衙(今陕西白水东北)交战。秦军大败,孟明视等退兵返回国。

晋国人把秦军称为“前来拜谢恩德的部队。”但秦穆公还是任用了孟明视,孟明视更加努力于修明政事,给百姓以更大的好处。冬季,晋国的先且居、宋国的公子成、陈国的辕选、郑国的公子归生攻打秦国,夺取了汪地(今陕西澄城西),到达彭衙后撤军,报了彭衙之战的仇。

秦穆公三十六年(前624年),秦穆公再次重用孟明视等人,派他们领兵攻打晋国。秦军渡过黄河后就焚烧渡船,把晋军打得大败,攻取了王官(今山西闻喜南)和鄗地(今山西闻喜西),报了崤之战的仇。晋国人都守着城池,不敢出战。

于是,秦穆公从茅津渡过黄河,筑坟埋葬从前在崤山战死的秦军士兵,为他们追悼发丧,痛哭了三天。秦穆公面对全军发誓说:“将士们!听着,不要喧哗,我向你们发誓。古代的人向老年人请教,就没有办错的事。为了反思我不采纳蹇叔、百里奚的劝谏而犯下的过错,所以作了这篇誓词,让后代记住我的过失。”

秦穆公三十四年(前626年),戎王听说穆公贤明,派由余到秦国考察。秦穆公向他展示秦国的宫室和积蓄的财富,对由余看后的回答感到惊讶,便向他询问治理国家的方法,得到回答后发现由余贤能,于是采用内史廖的建议,最终让由余离开戎王而归降秦国。秦穆公用接待客人的礼节接待他,询问攻打戎族的方式。

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穆公采用由余的计谋攻打戎王,生擒了戎王,使十二个戎国服于秦国,秦国疆域增加了周边千里的土地,称霸西戎。周襄王派召公过带着金鼓等贺礼向秦穆公祝贺。

秋季,晋襄公攻打秦国,包围了邧地、新城,报了王官之战的仇。楚国人灭了江国(今河南正阳西南),秦穆公身着素服,移居侧室,减少膳食,撤除音乐,以表示哀悼,礼数超过了规定的限度。大夫劝谏他,他说:“同盟国家被灭亡,即使未能援救,难道还能不哀悼吗?我是以此来警戒自己啊。”

秦穆公三十九年(前621年),秦穆公去世,安葬于雍邑(今陕西凤翔东南),陪葬的有一百七十七人,秦国的良臣子舆奄息、子舆仲行、子舆针虎也在陪葬者之列。秦国人哀悼他们,为他们作了《黄鸟》一诗。

秦国地处陇西,虽然文化相对于中原地区落后,但秦穆公用人不以宗亲、等级划分、地域 、国家为标准,唯以贤能为依据,四处搜罗异国的贤能之士,不仅选用宗族姻亲和秦国士大夫,也开始任用外来的人才,委以重任,用人不疑,充分发挥贤能之士的能动性,为国家的政治改革、军事行动积极地出谋划策。先以秦穆公五年(前655年)用五张黑公羊皮从楚国人手中赎回百里奚,并在百里奚的推荐下从宋国迎来蹇叔;继以秦穆公十年(前650年)接纳自晋国逃到秦国的丕豹;后以秦穆公三十四年(前626年)通过内史廖的谋略而从西戎得到由余。

在诸多贤能之士的帮助下,秦穆公曾三次置立晋君,多次平定晋乱,取得了河西之地,使十二个戎国服于秦国,扩大了秦国东、西方疆域,称霸西戎,且霸主地位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提高了秦国的地位。

此外,以贤能为用人依据,冲淡了宗法因素在秦国选官制度上的影响,开秦国任用客卿制度之先河,为之后秦国以及秦朝任用异国能人为高官提供了范例。如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秦惠王用张仪,秦始皇用李斯。秦国以开放的态度,包容了各国的各类人才,为秦国的强大以及统一六国奠定了人才基础。

由于秦穆公具有远见卓识,能够敏锐地观察到民心向背对于国家政治发展的重要性,并且汇集在其身边的百里奚 、蹇叔、公孙支等人皆是从中原地区而来,受到中原地区的民本思想的影响很大,他们在秦穆公进行国家决策之时,会从顺应民意的立场出发,能够给予秦穆公民本思想方面的建议。因此,秦穆公注重秦国内外的民心,增强国民凝聚力,提高国家威望。

一方面,对于吃掉自己好马的三百多个乡里人,秦穆公以“君子不以畜产害人”,并没有处罚他们,而是赦免了他们的罪责,同时赐酒给他们喝,取得民心,结果在韩原之战时得到他们的回报,反败为胜。

另一方面,在秦穆公十三年(前648年)晋国发生饥荒而民不聊生时,秦穆公没有听从丕豹趁晋国发生饥荒而借机攻打晋国的建议,而是听从和采纳了公孙支和百里奚的意见,重视民生,顺从晋国的民意,决定伸出援手,救助晋国的百姓,派人将秦国的粮食分水路和陆路,浩浩荡荡地从秦国的雍地运送到晋国的绛地,成就“泛舟之役”,赢得了民心,提高了秦穆公在中原各国中的声望。

此外,由于所处奴隶社会的时代影响,秦穆公的民本思想有很深的奴隶制烙印。在秦穆公死后,为他陪葬的人员有170多人,其中不乏许多贤能之臣。这些人才的失去,造成了秦国从秦穆公到秦孝公间隔的这几代的消沉,“秦不能复东征也”。

外交上,秦穆公在位期间主要以“诗书礼乐”为政,以“礼”待晋惠公,以“诗”与晋文公做政治交易,以“乐”投戎王所好,通过结盟、争斗、联姻等手段协调秦国与晋国、郑国、西戎等的关系,最终东服强晋,西霸戎夷。

在处理与晋国的关系上,秦穆公采取结盟与争斗相结合的政策,过程复杂曲折:派百里奚护送公子夷吾回到晋国即位为君(晋惠公);为晋国送粮赈灾而兴起“泛舟之役;与晋国发生韩原之战,将晋惠公生擒,但在周天子和穆公夫人的阻拦下答应释放晋惠公回晋国,并且优待晋惠公,给予最好的宿舍,以诸侯之礼馈赠他七牢;

宴请公子重耳,双方以吟“诗”的形式来表达各自的政治目的,完成秦晋之间的政治交易;拥立公子重耳即位为君(晋文公),晋文公在位期间秦国和晋国之间都没有发生战争,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的时期;晋文公逝世后,与晋国发生崤之战,又主动发起彭衙之战、王官之战。

此外,秦穆公努力促成与晋国世为甥舅的联姻关系,主要包括:秦穆公娶晋献公之女伯姬为夫人;对在秦国质子的晋国太子圉,秦穆公将赢姓宗女即怀赢嫁给他;太子圉逃回晋国后,秦穆公又将怀赢嫁给流亡至秦国的公子重耳。这种联姻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秦晋友好的建立,使得秦穆公的联晋目的得以实现,稳定了秦国的东部阵线,并在政治活动中获得晋国的支持。

秦穆公三十年(前630年),秦穆公与晋文公一同出兵围攻郑国,郑文公派烛之武对秦穆公晓以灭郑国对秦国的利害,秦穆公认识到帮助晋国灭掉郑国于秦国不利,于是调整政策,与郑国结盟,并留军队帮助郑国守城。

秦穆公为了达到征服西戎目的,采用了各种计谋。一方面,秦穆公在西戎王的使臣由余出使秦国饮宴时,趁机向由余询问西戎详细的地形和兵势,并且看重由余的才能,借机挽留由余。

另一方面,秦穆公采纳内史廖“君试遗其女乐,以夺其志”的建议,派内史廖向西戎王送了一些擅长歌舞的“女乐”来侵夺西戎王为政的意志,同时又离间了西戎王与由余之间的君臣关系。沉迷于“女乐”的戎王,再也听不进由余劝谏,荒废政务与军事。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穆公抵达西戎,西戎投降,得以称霸西戎。

秦穆公二十八年(前632年),秦国和晋国、齐国、宋国、蔡国、郑国、陈国、营国、邾国会盟于温(今河南温县西南)。

秦穆公二十九年(前631年),秦穆公派小子憖参与鲁国、晋国、宋国、齐国、陈国等的翟泉(位于洛阳城内)之盟。

春秋时期孔子: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