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大唐:别闹我只想发财 > 第81章 接连震撼

第81章 接连震撼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唐:别闹我只想发财!

微风和煦,天朗气清。

马家庄的养殖场,种植场和铁匠铺分布在马家庄的三个角落。

相互之间距离甚远。

一行人的第一站便是参观养殖场。

五个养猪场分布在一片低矮的丘陵上。

这里平坦干燥且背风向阳,王剪看了很多地方最终选在这里。

不远处还有一口水井,不用担心牲畜饮水的问题。

负责养猪场的几名女子,见到王剪等人过来,纷纷恭敬地打了一个招呼,拘谨地站着不敢轻动。

有甲士保护的,肯定不是小官。

龙门县的马县令,可是恭敬地站在那人身后呢!

王剪朝她们挥手说道“不用管我们,各自忙去。”

几个女子这才放心地继续做事,割猪草、煮猪食、打扫猪舍......

女子身穿灰色和蓝色的短袖和七分裤,看起来清爽干练。

房玄龄一肚子的好奇,只是心心念阉割后的小猪,也没多问。

房玄龄几人走到一个猪舍前,看到猪舍里左右对称分了十个栅栏,每个栅栏里有五只小猪。

“为何把猪分开圈养?”房玄龄好奇问道。

王剪指着趴在地上睡觉的猪崽,笑着解释起来。

“房相,这些小猪都是从各州县买来的,把同体型的猪放一起,不会轻易打架争食。”

“猪分栏养,防止出现猪瘟时,让其他健康猪染上猪瘟。”

王剪跨进猪舍里,抓起一只胖乎乎,正呼呼大睡的小猪。

费力举起来,朝房玄龄三人说道。

“房相,阉割后的猪,性情比较温顺,吃饱了就睡。”

“这头猪一个半月左右,已经有十来斤,一身都是瞟。”

眼见为实。

这些白白胖胖的小猪,完全证明了阉割之法的妙用。

紧接着王剪又带他们看了养鸡场和养鸭场。

七个养鸡场在旁边的小山丘上,这个点都躲在林中避暑。

养鸭场安置在山谷里,四个鸭场的四周都用篱笆围住,中间都挖了一个大水坑,里面注满了水。

这群鸭子在水里嘎嘎嘎地游泳。

房玄龄拍了拍王剪的肩膀,一脸的欣慰。

“马家庄有此成绩,是花了大功夫,大心思做出来的。”

看完养殖场,第二站则是铁匠铺。

铁匠铺在村子后山的山脚下,这里比较安静私密。

二十个铁匠铺的屋顶,正冒着烟雾。

王剪带他们看了一个,用传统之法锻造打井工具的铁匠铺。

里面的温度很高,像火炉一般灼热,再加上里面的打铁师傅在乒乒乓乓敲打铁管。

几人也没走进去,在门口看一下便去下一个地方。

在房玄龄眼里,马家庄的铁匠铺不管是规模,还是冶炼技术,都远不及官家的。

打造些简单的农具倒是没问题。

要是王剪带他去看老铁头周边的几个铁匠铺,房玄龄的心里就不会是这个想法。

种植场分布在几块地方。

王剪带他们到最近的种植场,拐过一条狭长的山道便走到。

田地打理的整整有条,像艺术品一般。

一群和养殖场的人一样穿着的女子,嘴里哼着歌曲,挑着一担水给新菜地浇水。

这群年轻的女子的歌声悠扬,清脆,让几人驻足聆听了许久。

“远处蔚蓝天空下

涌动着金色的麦浪

就在那里曾是你和我

爱过的地方”

山风吹过,已经金黄的麦穗,一起一伏,麦浪滚滚,麦香飘飘。

“好曲!”

房玄龄第一次听马家庄的人唱歌,有些意犹未尽,不住地夸赞。

“窥一斑而知全豹,王小兄弟既精通诗词歌赋,又是器具巨匠,还懂农活养殖!真是个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材!”

房玄龄拍着王剪的肩膀,满意地说道。

一直没有收徒想法的房玄龄,在这一瞬间产生收王剪为衣钵传人的冲动。

房玄龄恨不得立刻把王剪带回长安,生怕这块璞玉受到损伤,也怕被其他人捷足先登。

“房相过誉了,小子略懂的终究是小道,像您这样定国安邦的谋士,和牛将军那样开疆守土的战将,才是国之柱石。”

王剪朝房玄龄双手抱拳,钦佩地说道。

没有人不喜欢被拍马屁。

沉浮官场多年的房玄龄,也心情大好起来,抚着须哈哈笑起来,直说小滑头。

一直默默服务,寡言少语的马周,对王剪的评价又高了起来。

原本他把王剪放在跟他同一高度,今日过后,他已经不敢想象王剪未来取得的高度了。

他已经记不清,这是房相第几次拍王剪的肩膀。

骄阳似火,酷暑难耐。

一行人站在大树底下乘凉。

偶尔吹来的阵阵山风,让人沁透心扉。

一身袍衫的房玄龄热的汗流浃背,他用袖口擦着额头上的汗珠,询问道。

“王小兄弟,她们穿的新服装,也是出自你的手笔吧?”

王剪点了点头“咱们老百姓干的都是流汗的粗活,平时披着大褂酷热难耐,况且长袖子干活不利索,也不耐脏。”

“马家庄所有人都换穿这种新式服装,小子今日接待几位贵客,才穿上袍衫。”

王剪也热的不行,里面的衣服已经被汗打湿。

“盛名之下无虚士,恐怕同龄中人,无人能与你相提并论。”

房玄龄负手而立,打量着马家庄,忽然发出这样的感慨。

王剪赶紧谦虚回答“房相过誉了,小子也是一平凡百姓,都是靠大家齐心协力实现的。”

“马家庄所有东西的革新,都需要很多人的配合,不管是新样式服装还是沤肥之法。”

“我只是动动嘴提出这个想法,由格物院的人去研讨,并把它做出来。”

“何为格物院?”

又是一个新的东西,房玄龄一下来了兴趣。

小小的马家庄,到底还藏着多少好东西?

一会蹦出一个新词,新技术。

真他娘的刺激!

“格物院,是马家庄研发新器具、新技术的一个部门。”

“做出的新器具和新技术,能提高效率,给人带来方便。”

了解清楚后,房玄龄抚须沉吟道。

“王小兄弟,你说的这个格物院,和工部倒有些相似,掌土木水利工程,以及屯田和官府手工业之政令。”

“可惜,这种方式只适用于马家庄。”

房玄龄的感慨不无道理。

格物院的核心,在于王剪这个领头羊。

没有他提出研讨方向,掌控大局,一般人根本实现不了。

殊不知六部之一的工部,人才济济,手下能工巧匠无数。

主管的工部尚书可是正三品的大牛。

可以说要钱有钱,要人有人。

没有王剪这样天马行空思维的领头人,多年来工部也是按部就班,制作古人传下的具物。

王剪很清楚,如果不是有数千年年来,一代又一代人的推陈出新,后世的他也不会知道这么多。

发明创造的前提在教育,在社会的发展进程。

一群大字不识一个的人,在没有辅佐工具,也没有图书古籍参考的情况下。

别说发明创造了,脑子里连遐想都没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