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重生六零四九城:我穿成了秦淮茹 > 第44章 我开心你们就开心

第44章 我开心你们就开心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重生六零四九城:我穿成了秦淮茹!

从这天开始,贾家迎来相当长一段好日子,覃如一天两顿的做饭投喂。

简单的马兰头,荠菜,马苋齿,苦苦菜,苋菜,被她做的清新无比,唇齿留香。

这天吃过早饭,贾张氏就迫不及待的说:“我跟一大妈她们去挖野菜。”

随着天暖,野菜雨后春笋似的冒出,挖都挖不完。

院里家家都有人去挖,但是没一家做的能和覃如比,可把大伙馋坏了。

贾张氏小日子美得很,除了每月十块零花钱,还不用做饭洗碗收拾屋子,只需要洗自己的衣服,棒梗小当忙不过来的时候带带槐花。

就是带槐花,有时候嫌烦,还会丢给一大妈。

手里常拿的那个鞋底,都快成道具了。

一大妈是热心人,喜欢孩子,养子小海是上高中的少年了,并不需要操太多心,闲着没事就帮各家带孩子。

现在四合院人丁兴旺,到处是小萝卜头叽叽喳喳的吵闹声,同原着里那个没什么新生代的四合院完全不同。

槐花别看不大,已经成了院里的孩子王,大姐大,领着两三岁的一群孩子前院中院后院的一通乱窜。

不敢放出门,可不就天天在院里来来去去的嘛。

这也看的阎老大于莉两口子,三大爷三大妈两口子着急眼红。

嫁进来这么久,于莉还没怀过,能不急嘛。

前几天,覃如听见三大妈和于莉说要喝中药什么的。

喝汤药啊,还是求子的。

那个味道,嘶,恐怖如斯。

要覃如说,与其喝汤药拜送子观音找神婆,不如求求活神仙李家成,万一跟许大茂家似的,给送个三胞胎呢?

说到李家成,不管在厂里还是在四合院,她都已经很久没见过这人。

但是!

不管厂里还是四合院都有李家成的传说。

没人不知道能干的李家成。

然而要说什么时候见过他,想不起来。

“奶,多挖点马兰头,妈做的香干马兰头太好吃了,天天吃顿顿吃我都吃不够!”

棒梗嚷嚷道。

吃饱穿暖,还有美食的抚慰,满足,开心。

心情愉悦的小少年一天是这样安排的。

早起:吃早饭,洗碗,扫地。

上午:学习两小时,预习初中知识,读杂书增加知识面。

中午:洗衣服,吃饭,午睡。

下午:学习两小时,跑步一小时。

晚上:晚饭后学习一个半小时,看杂书。

可以说,安排的很充实。

小当也差不多,只把洗碗换成做饭,带槐花。

看见了吗,除了p事不懂的槐花,贾张氏是最清闲的。

覃如基本不安排她干活,知道这人懒。

小的能调教,老的教不来,索性放弃,就养着呗。

不过,贾张氏也不是什么都不干,这不,嚷着挖野菜嘛。

“多挖点,吃不了晒干冬天吃,比白菜萝卜好。”

小当摸着吃撑的肚子笑。

很多同学家还在饿肚子,她家已经吃撑了,满足,开心。

“知道了,我挖还不行吗?”

贾张氏一边拾掇袋子一边找铲子。

天气好,温度适宜,挖野菜相当于春游,她爱着呢。

日子舒心,人就满足,开心。

至于槐花,除了吃睡就是玩闹,带着一群小弟小妹,呼啦啦来呼啦啦去,满院子瞎跑。

嗯,也满足,开心。

至于覃如?

一天两顿的下厨,变着法儿的做美食,投喂刚来时最看不上的一家老小,你说她心情好不好,开不开心?

自从那天从烟袋胡同回来,覃如一直保持着愉悦的心情。

这种愉悦,不说家里人,就是院里的一大爷三大爷也看出来了。

然而,还不兴人心情好?

大家心里有猜测,但谁都没发现异常。

这是自然的,毕竟覃如和高俊没有再联系嘛。

那一天的疯狂好像被封印,被深深埋藏。

覃如每天照常上下班,兴许是体内雌激素与荷尔蒙得到平衡,脑袋更灵光了,顺手解决了一个工艺设计问题,使得该类零件的加工效率提高了百分之十五。

要知道,百分之五都是高的,更何况百分之十五呢。

有保卫科坐镇,轧钢厂安稳着呢,顺利拿到了五十块奖金,一张缝纫机票,二斤肉票。

当创造了价值,又获得了认可,还拿到不菲的物质奖励时,没人不心情愉悦。

你瞧,看出覃如心情好的,只会认为她得到了厂里的嘉奖,不会知道在这次嘉奖前,她还给自己加餐,吃了块不知多少人盯着,炙手可热,质量极佳的鲜肉,那个人前冷冰冰人后嘤嘤嘤的高科长。

哼着不成调的小曲,覃如挎起布包,推自行车出门。

“淮如,上班去啊。”

三大爷看到覃如的身影,连忙从屋里走出来。

“三大爷,有事?”

覃如一愣,她感受到一丝谄媚。

这是有事请托啊。

“学校停课,我家老二一直瞎混,你能不能在轧钢厂给安排个学徒工?”

三大爷带着一丝忸怩。

估计没想到还有求贾家求秦淮茹的一天。

“这个嘛,我帮你打听打听。”

覃如说,“有消息就告诉你。”

三大爷大失所望,他是想让覃如收徒。

四级以上都有资格收徒,覃如当然也有,不过,暂时没收。

覃如当然明白三大爷的意思,但是她为什么要答应?

一个学徒工名额最起码三百块。

谈感情伤钱啊。

自从学校停课,三大爷工资也停发了,家里日子不好过,除了坐吃山空花存款外,就是靠阎老大两口子当临时工,阎老二打零工过活。

日子不好过,人家骨气还在,并没有要院里捐款支援。

当然,这和三大爷要面子,家里孩子好几个成年也有关系。

如果三大爷愿意花钱,覃如能帮着搞一个名额,问题是,阎老抠会愿意吗?

她深深怀疑。

下半年街道办就会撵红小兵下乡当知青,如果不抓紧,同龄的阎老二必定在名单上。

到时候,就难办了。

建国后第一次生育潮诞生的大量孩童面临就业,而工作岗位有限,就业压力将前所未有的大。

七十年代之前,国家在大领导的倡导下,是鼓励生育的,还学苏联搞“英雄妈妈”那一套,马寅初虽然提倡计划生育,实际上他有八个孩子,数量惊人,而这还是常态。

人口多了,搞运动又影响工业发展,生产萎缩,就业岗位减少,怎么安置呢,只能往农村赶。

其实这种现象21世纪也有,村官下乡,大学生扶农助农农村创业,完全是换汤不换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