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大唐咸鱼王爷 > 第92章 魏王离京

第92章 魏王离京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唐咸鱼王爷!

“臣以为,青雀乃陛下亲子,纵有愆过,何以贬至恶处,陛下可命王傅教诲,青雀向来聪颖,必知错能改。”李承乾斟酌说道。

他站在兄友弟恭的角度,陈述不应当将李泰贬谪出京,显现出自己身为大兄的气度。

说完之后,抬头看李世民的脸色,本想从李世民的眼中赞誉与嘉奖,却对上李世民略显失望的眼神。

两人对视片刻,最终以李世民的缓缓摇头作为结束的标志。

李世民对李承乾的回答很不满意,不仅不符合他的心意,还让他感到失望。

“不可。”李世民一边命王德将奏疏拿回来,一边对李承乾解释道:“朕为天子,乃为万民父母,岂青雀一人之父母?”

“朕若是包庇青雀,大唐社稷,却不肯包庇朕之过错。”

“汝是太子,眼中要有天下,不要做这些小儿女之态。朕不以一人以废天下,亦不以一子,以弃万民,汝当记之。”

李世民望着一脸严肃恭敬之色的李承乾,谆谆教导着。

李世民向来不是一个顾念私情的人,毕竟相处十几年的兄弟,说杀就杀,还杀了兄弟全家,子嗣一个不留,统统诛灭。

面对自己的儿子,李世民也没有太多的私情。

大唐天下与子嗣孰重,对于李世民而言,是一个无需思量的问题。

社稷为重。

故剑情深,颇有些儿女情长之意,但却不适合天子。

剑,就是剑。

堪用则用,不堪用便收入鞘中。

若是强行使用,损人损己,两败俱伤。

“臣受教。”李承乾一板一眼的下拜,心中却乐开了花。

李泰被贬谪去了汴州,再也没有机会和自己争夺太子之位,孤的储位坐稳了!

不过……吴王。

李恪的身影在李承乾脑海中晃了一圈,随后便被抛之脑后。

前隋之后,陛下怎么可能让他让皇帝,若是让他当了天子,大唐起兵岂不是成了叛逆?

“对了,还有这封奏疏,高明看一看该如何批复。”李世民又拿出一份奏疏,让李承乾批复。

与李泰那封凑巧的奏疏不同,这一封奏疏乃是李世民从海一样的奏疏中挑选出来,特意留给李承乾的。

“喏。”李承乾躬身接过奏疏,回到自己的书案后,展开阅览。

新罗请援?

李承乾细细阅读,李世民也不去催他,低下头处理积压许久的政务。

来自鸿胪寺的奏疏,内容并不复杂。

高丽、百济猛攻新罗,新罗王遣使求援。

三国世代相攻,最为弱小的新罗,为了图存主动向大唐称臣,获得大唐的支持。

不过,鞭长莫及。

尤其是建立在隋亡废墟上的大唐,对远在半岛三千里河山的三国,并没有威慑力。

新罗依旧遭到高丽与百济的攻打,连年不止。

“自贞观六年,百济屡次连年攻打新罗,至去岁高丽亦兴兵,攻打新罗。”李世民解释道。

李承乾皱眉思索,新罗屡次求援,为何此次要给孤看?

难道……陛下要用兵辽东吗?

天下大定十年,也是到了用兵之际。

那这份新罗请援的奏疏,又该如何处置呢?

李承乾不禁陷入了沉思,即便身为太子数年,建国也有数次,但是自己独立处置过的政务依旧是屈指可数。

“臣以为,应当派兵陈于辽东,并且营建海舟,渡海攻之……”

李承乾的话还没说完,就见李世民一阵摇头。

“高明心中只有用兵这一条路吗?”李世民问道,显然对李承乾的回答很不满意。

“戎狄豺狼之心,何有满足之日,赏赐万端,不若将兵临之,问罪其王。”李承乾道。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伐兵,最下攻城。”李世民脸色一沉,用颇为恨铁不成钢的语气说道。

朕戎马半生,做了十年天子,难道朕的儿子,居然没有一人懂得用兵之道吗?

战争是政治的延伸,但未必一定要先考虑外交手段,如果战争的成本相较更低,李世民还是很乐意发动战争的。

何况,每一次打仗都是消耗国力民力。

大唐如今的国力,难道可以同时支撑两场大规模的战争吗?

答案显然是不能,动员北地百万民夫,已然让大唐失去了进一步发动战争的潜力。

“魏征交给你的话,你都忘了不成?”李世民问道。

“臣谨记于心。”

“新罗遣使求援,却还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如今营州屯兵万人,高丽之军,半在辽东,此战恐怕不是高丽率先挑起,多半是新罗兴兵拓土!”李世民训诫道。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汝既然知道戎狄之言不可信,为何信了新罗之言,难道新罗不是戎狄吗?”

“这……”李承乾脸色一变,此前只是他的敷衍之语,并没有真真切切放在心上,现在却是认真听从李世民的教训。

"国政不可委于一人,再圣明的君王,也会有纰漏,朝廷数千臣僚,并不吃白吃俸禄,尸位素餐之辈。"

李世民让李承乾重新看一遍鸿胪寺的奏疏。

鸿胪寺的奏疏之上,已经表示了鸿胪寺卿的怀疑,因为鸿胪寺在百济与高丽的线人,都没有探查到用兵的先兆,反而仓促之间,丢失了十几座城池。

唯有新罗的线人,早在半年之前,便向鸿胪寺传报,新罗急需兵器粮草药品,有用兵的迹象,不知道要往何方用兵。

李承乾战战兢兢的回答李世民的问题,而刚刚离开长安的李泰,却不再如履薄冰。

反而有些轻松惬意。

毕竟远离了长安,同时也意味着远离了危险,至少不需要担心,自己什么时候,一命呜呼。

毕竟这里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大唐呀。

“大王,此去汴州,数年之内恐怕回不了长安,大王不四处游览一番吗?”魏王妃阎婉与李泰并驾齐驱,望着落满白雪的渭水,嫣然一笑道。

李泰摇了摇头,身材俨然瘦了许多。

至少能够骑马出行,无需被肩舆抬着。

“长安之景,孤这个落寞之人,还是不去看了,免得触景生情。”李泰微笑道,把玩着手中李世民很久以前赐予的马鞭。

文青的脑回路,总是和常人不一样。

李泰望着难得晴朗的天,挥了挥马鞭,示意继续前行。

从长安到汴州的道路,乃是大唐疆土内部最为繁华的一条道路,联通关东关西,淮南淮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