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花雪漫清依 > 第22章 朝堂廷议,将相舌辩

第22章 朝堂廷议,将相舌辩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花雪漫清依!

正当他们在沂州休养的这段时间,远在西秦的皇都朝堂也出现了一出和中洲关系的的争论,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事情。

朝堂议题主要是围绕和中洲边民及边军的矛盾该如何处理,边境物资的安全和是否对中洲用兵的事情展开。

事情的起因是发生西秦和中洲一带接壤的凤州的一次越界抢羊并伤人事件,本是一场在平庸无奇的边民之争,最后由于中洲的边军出现并打伤西秦边民,将羊掳回。不知是故意还是无意为之,在掳回自己的越境之羊时,还越境把西秦边民养的羊也给掳回去了,这边西秦的边军接到当地官员百姓的报告,就派人出去寻找中洲边军说理,结果不知道因何原因,双方大打出手,西秦所去边军不多,被中洲军队一阵围殴,去的人伤亡过半。西秦的边军忍不下这口气,也吃不了这个亏,上报凤州刺史后,凤州刺史也不含糊,一方面派快马报告皇都,一方面马上命令州防御史点起三千刀兵,直奔边界威武城而去。中洲那边见状,也不示弱,立马调拨了五千边军和西秦这边的军队对峙起来,期间也爆发了小规模的袭扰和冲突,互有损失。这下激怒了对方,谁也不买谁的账,双方也开始往周边州郡抽调兵力,大有开战之势。

就这样,慢慢将事态扩展到了快不可控制的境地。待边关快马将信送至皇都进行汇报时,边境上已经经过了好几轮的谈判,有要求归还东西的,有要求交出挑事人员的严办的,有要求赔偿损失的,反正是各不相让,更大规模冲突是一触即发。

刚上任不久的兵部尚书王廷全首先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皇上,诸位大人,此次中洲边民和边军的挑衅之事绝不可能如他们所说是偶然发生的,我看是中洲蓄意为之!”

“王大人,此话怎讲?”众官开口问到。

王廷全看向众官拱手道:“诸位大人,在你们看来,中洲于我西秦国力如何?”

“当然是旗鼓相当了,”“是啊,不分伯仲啊,”。。。众官纷纷交头接耳,彼此发表和交换着自己的看法。

卫国相何续邦和护国相殷昰暄站在皇座阶下的左右两侧,看着百官的议论,默不作声。

他们两个只需要听完百官的分析和讨论后,综合自己的意见,把自己最好的想法提供给皇座上的那位进行参考决策就好了。

“不然,”户部尚书李印走出了朝会队伍,来到厅堂中央,向皇上和两个位相国行礼后说道:“西秦和中洲两国表面上国力大致相当,但是真以实力论之,非在伯仲之间。”

众官的注意力突然就落到了户部尚书大人的身上。

李印继续说着自己的看法和分析:“西秦和中洲都在十余年前经历了国之动乱。东川之乱和中洲天雄之变至东都被围,国内动乱。然我西秦平乱之快,是中洲不能比拟的,虽然东洲在平叛后也和我西秦采取大致相同的国策,对外交好,对内休养生息,注重民生,但是东洲在动乱中国家根基被破坏的实在是太大,短时间的恢复根本就不能弥补动乱带来的损耗。我西秦户部统计过最近几年的造册,国内的粮食、马匹、军械、士兵、银钱还有百姓的生产物资都比中洲要好的多,也富庶的多。”

他继续分析到:“虽然中洲在乱后也采取了和我西秦相同的国策,国力逐渐强大,但是中洲和周边各国都有或多或少的矛盾尚未解决,他们这次在边境与我西秦的对峙很像是一出做给他们国内百姓看的戏罢了,真要动手,我看他们未必敢和我西秦开战。”

王廷全接着李印的话继续为百官分析:“李大人所言甚是,皇上,两位相国,各位大人,我兵部统计的全国军力等都不比中洲差,现在中洲同我西秦就这件边均,边民之事交恶,我看他们未必真敢动手,试想,中洲与周边各国都有土地矛盾和资源之争,他们的压力比我们西秦大太多了,是断然不敢和我们轻易动手的,我西秦拥汉中和天府两大平原,沃野千里,国险民附,对中洲何惧之有?况且二十多年前他中洲还趁我西秦征讨西南诸部之际,乘机夺占了我西秦的金、秦二州,我西秦可借这次机会给中洲施压,一并夺回金、秦二州,还可乘势夺取中洲的更多土地。”

王廷全的这一分析确实很到位,也有独特的见解,但是也把自己刚入朝堂就立功心切的心态给展现了出来,殊不知,西秦的君主历来无开疆之志,偏安一隅的想法好像早就融入了西秦历代君王的血液里,不好改变了。

这一点上,他就没有何续邦和殷昰暄两位相国大人看的透彻了。

刚世袭坐在皇座上的新王听了兵部尚书的话后,看了看左右的两位相国,又看向了百官,眼神里满是不坚定和无助。

“皇上,两位相国,下官也有一言,还望允准。”何续邦和殷昰暄互相看了一眼,又看向了工部尚书孟齐山。心想:终于有个明事理的要说说相反的意见了吧。

结果,孟尚书的话,让他们失望的摇了摇头。

“这几年我工部在和中洲的边境接壤处,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已经将当地,特别是原金、秦两州周边的我西秦州郡的道路,桥梁该修缮的修缮,该加固的加固,也新建了许多石木桥梁和道路,当初凤州的威武城一带就修建了好几条大道和桥梁,极大的方便的当地百姓的出行和军队调动的便利。倘若此次出兵攻伐中洲,我西秦大军定能在调动和行进上比以往快数倍,长驱直入,击败中洲,夺回失地,再壮我西秦军威!”

何续邦和殷昰暄觉得工部尚书的功绩是有,但是话说的有点过头了,但两人还是不说话。

皇上也急了,看着二位相国不言语,自己也毫无办法,想回百官的话,但是心里已经开始动摇,偏向出兵中洲了。

毕竟是个年轻人,热血是很容易被这些彰显功绩的官员所轻易点燃沸腾的。

王廷全看话已至此,两位相国还没有表态,决定把药下的再猛一点,一定要让皇上和两位相国听取自己的建议,实在不行,也要让皇上表个态,左右一下两位相国的思想。

“皇上,两位相国,孟大人的此番话语更加让人坚信我西秦此次出兵中洲,定能收复失地,奠定对中洲的优势,我西秦大军对外一直与西南诸部和吐蕃南沧都有作战,各部经验丰富,将士一心,天时地利人和,这次乃中洲无礼挑衅我西秦,倘若借次机会击败中洲,夺回失地,更能鼓舞我西秦军民,皇上也可以载入功名,为后世所景仰。”

随后又大声的补充了一句:“还望皇上及二位相国大人早日定夺,为我西秦布

国威于四方!”

百官见状,齐声将这句话再次大声得重复了一遍,请命于阶上三人。

年轻的新王此时热血沸腾,看着朝堂下跪的百官,大手一挥,正准备大声宣告皇命。

“皇上,诸位大人。依我看来,此次用兵的确可行,不过。。。”

堂下跪着的百官,特别是兵部王廷全为首的那几部尚书,心里一阵高兴,听到“不过”二字后,心里又一阵紧张。

“哦,相国有何高见?”年轻的新王看着何续邦问到。

“皇上,刚才的几位尚书大人说的确实在理,也可行,不过在我看来,此时用兵实为欠妥。”

“先皇曾告诫我和殷相国,不要轻易对外用兵,诸位大人也知道,先皇是一代明君,为国为民为社稷考虑甚多,所做甚多,宽厚仁义,深受我西秦万民爱戴,新王也承袭了先皇的大仁大义,爱民如子的方略,大力推动先皇的治国之道,才使得我西秦社稷安稳,民心所向。然此时轻易和中洲起兵戈,实乃下策,先前几位大人也说,我西秦的兵力长久以来对外和西南诸部及吐蕃南沧作战,虽战事不长,但偶尔就妖爆发一次冲突,损兵折将,劳民伤财,西南边境也从未真正的平静过,经常是停停打打,当地府县也是被这种情况折磨的甚为被动。此次对中洲用兵,又会使得我北方的边境压力倍增,胜了还好说,败了不好交代,如果打成双方的持久角力,彼此消耗国力,那么就会使得我西秦百姓的赋税增加,国内的动乱起,到时候加上外力的入侵,我西秦可能会难以左右兼顾,说不定会和中洲一起成为周边虎狼之国的盘中美味。诸位可曾有仔细想过?”

堂下百官听了何续邦的这些话后,有的开始小声议论,并轻声加以赞同。几个尚书还不死心:“卫国相大人所言确实不假,但是现在边境已经陈兵对峙,边民的民愤也被中洲的所为所激起,中洲也陈兵备战挑衅,不发兵讨伐,实在是难以平边地军民之愤啊。”

“王大人,非也,此事并不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那种,此次要动兵攻伐中洲,实不是上上之策,我赞同卫国相大人的意见。对中洲用兵之事,暂时可以不予续议,我们还需从长计议,力争谈判将此事解决,让广大百姓免于战火之苦。”

殷昰暄开口了,说完这些话后,他和何续邦都互相看了看对方,用眼神肯定了对方的想法。

“中书省即刻进行和中洲谈判和解檄文的起草,完后交由门下省审核,待我和护国相大人交皇上过目后商议定夺此事。”何续邦向新王拱手行礼。

西秦新王本来对这种事情就摇摆不定,听到两位相国这么一说,就冷静地思考了一会儿,点头赞同的两位相国的提议。

说罢,询问百官还有其他事情奏明否,得知百官都无事启奏后,起身退朝而去。

其实,在两位相国心里又何尝不想为西秦夺回失地,开疆扩土呢,这本身就是自己的职责啊,只不过两位都是聪明人,他们知道这种事不能激进,天时地利人和不是说说就会有的,也不是一点点优势就能体现的,站在国家的高度,他们都在等,都在等一个机会,能一击必杀,为西秦布国威于四方的机会。

百官起身后,几个尚书带领着向他们二位行礼,慢慢转身议论着,猜测着两位相国大人的话语和含义,缓步走出了朝堂。

何续邦和殷昰暄互相致了个“请”的手势,也微笑着缓步走出了朝堂回府而去。

一股微风在西秦的皇城内吹过,将黄色红圈内的“秦”字旗惹得迎风而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